海马与海马养殖
海马是海马属(Hippocampus)鱼类的总称。属鱼纲、真口亚纲、刺鱼目、海龙亚目、海龙科。中国、日本、新加坡、菲律宾沿海及南太平洋、印度洋、澳洲及非洲东部海区都有分布。中国主要分布在南海。中国沿海有6种,其中南海有5种。
形态特征
中国养殖的海马主要是管海马和斑海马两种。
管海马(Hippocampus kuda Bleeker)体侧扁、较高、腹部较膨大。头上小棘发达,体的棱脊短钝粗强。头较大,吻呈管状较粗大,体色较黑(图1)。
斑海马(H.trimaculatus Leach)体侧背方第一、第四、第七节小棘基部各具1大黑斑,是分辨本种的主要特征。体色往往呈淡黄色,头冠短小,吻管较小(图2)。
生物学特性
海马的适温范围为12~33℃,仔鱼期对水温的适应范围较小,20℃以下活动力明显减弱。最适水温为25~28℃。广盐性,盐度10‰~30‰之间均能适应。但长时间在较低盐度下养殖的亲海马,会产生不育。初生仔鱼对盐度适应能力较差,要求在15‰以上。溶氧量要求在3毫克/升以上。低于2.5毫克/升时,出现呼吸加快、发声、乱撞,最后沉底死亡。海马养殖的适宜光照度在3000~6000勒。光线过弱,海马不活动,不摄食;长期在黑暗的池中生活,会出现视力降低,甚至失明。仔鱼常趋光集群,而引起局部缺氧死亡。海马的视距在1米以上。最适宜pH值为7.8~8.4。
图1 管海马
图2 斑海马
运动
海马靠胸鳍、背鳍和臀鳍相互配合摆动而游泳。尾部具有卷曲能力,缠卷在海藻或其他漂浮物上。平时游动姿势有两种:一种是尾巴、身体水平伸直,游泳速度较快。另一种是尾巴卷曲,游泳时身体近于垂直,速度慢。抗敌本领差,但能模拟环境变换体色,避免被敌害发现。有些海马身上的骨环节棘突上能长出树枝状的线体物,在水中摆动,可迷惑敌害,并借以诱集饵料生物。在水质恶化、氧气不足或受敌害侵袭时,常伸缩咽肌发出咯咯声音,这为管养工作人员提供危险信号。但摄食水中饵料时也会发声,要加以区别。
食性
海马是靠鳃和吻的伸张活动吞吸食物,饵料大小以不超过吻径为度,对饵料种类和鲜度有一定选择性,人工投饵要投在鱼群附近,便于摄食。主要食桡足类、蔓足类的藤壶幼虫(Balanus larva)、虾类的幼体和成体、莹虾(Lucifer)、糠虾类和钩虾(Gam-maerus)等小型甲壳类。
繁殖
海马雌雄异体,卵生育仔,性成熟雄鱼在肛门后面有一个育儿囊。繁殖季节在3~11月,5~9月为盛期。繁殖期的水温为20~30℃,以25~28℃最适宜。性成熟的雌雄鱼往往在早晨发情,通常是雄鱼追逐雌鱼,同时体表的黑色素褪减而呈黄白色。高峰时,雌雄鱼体紧紧靠近,雌鱼把卵排入雄鱼的育儿囊中即受精。
人工养殖条件下,有生殖能力的斑海马和管海马约占20%~80%,1~2龄鱼产仔多,每年产仔数胎至16胎,每胎产仔量因品种而异,一般为数百尾,少则几十尾,多则1000多尾。少部分有不育现象。斑海马生长最快,饲养3个月后体长可达11厘米。管海马次之。日本海马最慢,饲养3个月体长为5.5厘米。
海马为热带、亚热带沿岸浅海中的小型鱼类,有南方人参之称,是用途较广的中药材。1957年中国广东省汕头市郊首次人工养殖海马成功,70年代中后期中国南北沿海曾先后进行过海马养殖。北方沿海因水温低、生长期短,发展缓慢。
人工育苗
亲海马必须投喂足量鲜活优质饵料,每天3~4次。如果饵料不足,已发育的卵巢会逐渐萎缩而消失或影响产后仔鱼体质。亲海马应选择个体稍大,放养密度为每立方米水体20尾。要细心管理,力求水温稳定、水质新鲜。交配前,要把雌雄鱼分养,以防止性腺未成熟时引起过分追逐或受精。当性腺完全成熟后,水温20℃以上时,再将雌雄按1∶1搭配,混养在一个池内使其自行交配受精。
刚交配的亲鱼育儿囊小,囊质较硬,呈黄褐或灰褐色,至临产时,育儿囊膨大,且较软,变为黑褐色。临产的雄鱼,常缠于物体上休息,育儿囊口渐渐张开呈圆形,依靠身体的伸直和弯曲而将仔产出。产仔时间多在黎明前后,每胎产仔约持续数分钟至10几分钟。
为便于管理和防止亲鱼吞食仔鱼,产仔后,亲鱼与仔鱼应及时分开饲养。初生仔鱼体长8~9毫米,当天即能觅食。
养成
养殖分为仔鱼期(初生仔鱼至体长6厘米前)、幼鱼期(体长6~10厘米)、成鱼期(体长10厘米以上,直至性成熟)三个阶段。按个体大小分批分池放养。仔鱼期易感染病害而大量死亡,是养殖技术上的关键阶段。初生仔鱼每立方米水体放500尾左右较为适宜,15天后按如下标准逐渐疏养:7~9厘米的幼鱼200~300尾/米3,10~13厘米的幼鱼100尾/米3,13厘米以上的成鱼30~50尾/米3。
养殖期间水质要新鲜,经沉淀后使用,盐度为15‰~22‰,宜适当充氧。流水比静水养殖效果好。采用全换水法换水,温差不超过±2℃。操作要轻、快。夏季1~2天换水1次,越冬期可4~6天换水1次。如遇下雨,池水过淡,或出现食欲减退、浮头、发声、急喘、乱窜、沉卧水底或病变时,要及时换水、换池抢救或遮荫处理。
初期仔鱼主要摄食桡足类无节幼体(100目筛绢能滤过的为佳)。随着仔鱼的生长,可相应提供较大的桡足类个体。同时适当添加葡萄糖或豆浆以提高成活率。体长5~6厘米以后,逐渐转为摄食糠虾或小虾。成鱼主要摄食虾类、新鲜的小鱼或鱼肉,冷冻、晾干、盐浸或其他方法保藏的鱼虾亦可。投饵量以基本吃完无残饵为准,做到定时定量。仔鱼每天投饵2~3次,成鱼每天投饵2次,在白昼海马能识别食物时投喂。强光下,浮游藻类大量繁殖,不利于海马生长,水温过高,易引起病害。夏秋季白天要遮荫,避免烈日曝晒。
越冬
海马在中国南海沿岸正常天气下可以顺利越冬。但冬季水温下降至12℃以下时,必须采取防风、防寒措施。在广东,多在室外用塑料薄膜保温;在北方则采用室内加温法。越冬期仍要适量投饵,及时清理残饵或排污,保持水质新鲜。
病害防治
养殖的海马病害较多,尤其是初生至1个月的仔鱼,病害特别严重,死亡率很高。主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放养密度不能太大,水温、盐度要适宜与稳定;水质要清洁,氧气要充足;饵料要鲜活、优质,量要适中;环境、工具要洁净;光线不宜太强;适当加入四环素、氯霉素药物等。
常见的疾病有:
①肠胃病。由细菌感染致病,多发生于仔鱼期。病症是肛门松弛、红肿、潴流白色物。肠胃胀大,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粘液流出。行动迟缓,漂浮水面,食欲减退,鱼体瘦弱而致死。用氯霉素、合霉素、青霉素、土霉素等药物,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体100万~200万国际单位。隔2~3天换水、洒药1次,直至病态消除为止。
②车轮虫病。由车轮虫(Trichodina)寄生鳃上引起,用8毫克/升硫酸铜加10毫克/升高锰酸钾混合液,浸浴病鱼15分钟,每隔半个月施药处理1次,可预防此病发生。
③胀鳔病。腹部胀大,游泳不自如,侧卧浮于水面。多因环境发生突变。治疗是用土霉素与小苏打混合溶液注入海马喉中。
④附着生物病害。主要是原生动物聚缩虫(Zoothamnium sp.)和鲍水母(Bougainvillia)、真枝螅(Eudendrium)等腔肠动物,以及硅藻类的附着。用1‰的甲醛溶液浸浴20分钟左右,附生的水螅体和鲍水母24小时后死亡腐烂,疗效显著。
⑤气泡病。水质不洁,光线过强,藻类大量繁殖时出现。鱼体表皮隆起许多大小气泡,以致病鱼浮于水面,失去平衡,呼吸困难。最后气泡溃烂,细菌侵入,引起炎症死亡。可将病鱼移至新鲜海水中,加入2.4‰生石灰水浸浴10分钟。或用5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海水溶液浸洗5~10分钟。遮光控制藻类繁殖,也有一定效果。
收获
饲养一年以上、个体较大、晒干率可达30%以上时收获。为了充分利用设备,选在越冬前或繁殖季节时收获最为理想。方法是将捞起的海马放在淡水中浸泡一段时间,洗净,置于阳光下晒干,用容器密封贮藏。容器内放些干燥剂,防止返潮变质。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