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除了作为美味佳肴,古人是如何通过“鲤鱼”来寄托朴素的情感
引言:
鲤鱼是如今人们的餐桌上常见的一种食物,它肉质鲜嫩,口感丰富,十分让人喜爱。作为美味佳肴,鲤鱼的身上可谓全是宝。
不光是鱼皮还是鱼肉,不管是鱼头还是鱼尾,各个部位都能够在不同的烹饪方式之下呈现出不同的口感。
除此之外,鲤鱼还被赋予了一些超出现实意义之外的文化含义。由于鲤鱼跳龙门这个典故,不少中国人将鲤鱼看做是吉利的象征。
当今社会人们所说的锦鲤,代表的就是幸运的祈祷。而在古代社会,鲤鱼同样也是一种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的物品。
在众多的文学作品当中,鲤鱼的身影也并不少见。鲤鱼在古代具有怎样的繁殖和发展历程?在古人的心中,鲤鱼被他们寄托了怎样的情感,他们又是如何通过鲤鱼来表达情感的?
- 发展历程,悠久曲折
根据现存的历史资料记载,鲤鱼最开始应该是出现在商朝。不过由于文字记录有限,所以我们仅仅只能从出土的某些文物当中得知,鲤鱼在当时已经被小规模地饲养。
后来到了周朝,鲤鱼的养殖规模就在不断扩大。先秦时代的历史资料《灵台》当中就记录过关于鲤鱼养殖的一些故事:“王在灵沼,於牣鱼跃。”
这句话形容的是周文王,他专程修筑了灵台,并且挖了一个巨大的池子,里面有许多鱼在其中自由徜徉。被周文王养在池子当中的鱼是非常活跃的,经常翻滚跳跃,看起来生机勃勃。
尽管文字并没有明确记载这部分鱼属于鲤鱼,但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地理发展背景来看,周文王饲养鲤鱼这件事,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在统治阶层的带头之下,全社会都逐渐掀起了一股饲养鲤鱼的狂潮。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大多都会单独开辟池塘,并且以池塘作为养殖鲤鱼的主要场所。
当时,鲤鱼的主要作用是为人们提供食物。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食材,它的全身上下都可以通过不同的烹饪方式,为人们提供不同的口感。
今天摆在人们饭桌上的清蒸鱼头,又或者是剁椒鱼头,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所以此时的鲤鱼在人们的眼中,与其他的美味佳肴没有什么两样。
这里值得一提的人是范蠡,他简直就是一个水产养殖的专家。他结合自己的养殖经验和种种理论的总结,专门写下了一本书,为不同水产动物的养殖提供了指南。
比如说鲤鱼,他在这本书当中专门为人们列举了鲤鱼当中的不同细分种类,并且告诉大家每一种鱼应当放置在什么环境的池塘当中。至于养鱼时需要用到的食物,那当然也是不尽相同的。鲤鱼的生活习性,适宜生存的环境,都在这本书当中事无巨细地展现出来。
这位水产养殖专家,为后世之人提供了不少的借鉴。他写下的书,也被不少人称为是养殖鲤鱼的黄金指南。
到了秦汉时期,鲤鱼成为了一种非常常见的经济产品。它交易价值非常高,一千斤的鲤鱼所能够卖出的价格,远远超过同等数量的粮食的价格。所以当时农民在种植农作物的时候,也有不少人会分出一部分精力来饲养鲤鱼。
据说,在汉朝,有一个民间商人就是因为饲养鲤鱼而发财的。他本是乡下的一个农民,没有什么学问,也没接受过什么教育,这辈子眼看着跟入仕无缘,只能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但是,靠天吃饭的日子并不是那么好过的。在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情况下,农业生产的产值并不会给任何人面子。只要条件不适宜,农民一年到头的辛苦,可能只是白忙活。
他并不想过这样的日子,所以最后为自己选择了一条新的道路,那就是养殖鲤鱼。他把家附近的土地全部都掏空,制成了一个可供鲤鱼生存的大池塘。
然后,他拿出自己全部的积蓄,在这里干起了养鱼和卖鱼的生意。而到最后,他的经济水平,就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同龄人。
由此可见,即使是在商品经济并不发达的秦汉时期,鲤鱼也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市场交易产品。并且随着人们赋予鲤鱼的文学意义越来越多,它的价值自然也就越来越高。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鲤鱼养殖产业迎来了更为完善的发展。这一时期,农民们开辟了新的养殖方式。以前大家只是在池塘里养殖鲤鱼,但是现在大家发现,原来鲤鱼也是可以在灌满水的农田当中生活的。
鲤鱼和农作物伴生,既能够节省土地资源,也能够实现营养的互相补给。所以,鲤鱼的生存场所就从池塘转变到了普通的农田当中。而在社会上,养殖鲤鱼的事情也变得更加常见。
到了唐朝,鲤鱼养殖产业却受到了明显的打击。这是因为,唐朝统治阶层姓李,这正好跟鲤鱼是谐音。古代的人们讲究避讳,统治者的名讳是不能够被轻易提及的。因此,鲤鱼也在有意无意的社会氛围渲染中变成了一个违禁词。
由于统治阶级的影响,养殖鲤鱼这件事成为了人们约定俗成地被禁止的事情。在市场规模急剧缩小的情况下,养殖业也迎来了明显的缩水。
不过,鲤鱼还是因为这个谐音而受到了不少的尊重。
在当时的社会当中,鲤鱼应当算是社会地位最高的一种鱼。人们不敢轻易地食用,有时候只能将之当成装饰品放在家中观赏
为了彰显统治阶级的重视,皇帝甚至做出了一个非常创新的举动,那就是给了鲤鱼一个封号。这个封号叫赤鯶公,足以体现人们将鲤鱼这种动物人格化的特征。
后来到了明清时期,受到外来文化和文化交流传播的影响,我国鱼类的种类和数量都明显增加。种种外来的鱼类都进入到了我国的水产市场,鲤鱼也就不再是那个万众追捧的香饽饽了。
- 社会含义,承载颇多
从古至今,鲤鱼的身上一直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这是人类社会赋予它们的含义,传统文化的体系影响,让鲤鱼在众多鱼类当中成为了最特殊的那一种。
在中国民间,人们一直都有着鲤鱼跃龙门的传说。据说,鲤鱼原本是生活在黄河泥沙当中的一种非常不起眼的鱼类。
这种鱼的个头不大,从外观上看起来也并不漂亮,所以并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再加上黄河泥沙的沉积量是很重的,生活在黄河当中的鲤鱼可谓是灰头土脸,一看就不是什么稀奇的鱼类。
不过,艰苦的生存环境是鲤鱼成长的必经之路。在黄河之中,它们会迎来自我生命的蜕变。
黄河中有一道峡谷,传说这里就是龙门。只要鲤鱼在长成之后,主动跳跃过这道龙门,它们就可以蜕变成真正的龙,自由地遨游在江河湖海当中。
然而,鲤鱼跃龙门也是要承担风险的。如果能够一举成功,它们当然也能够完美蜕变。可如果不行,这次跳跃需要付出的就是它们的生命的代价。
因此,能够成功跃过龙门的鲤鱼,都被视为真正的强者。在世俗意义当中,人们也就会把鲤鱼用来比喻那些坚韧不拔、壮志凌云、志存高远、不惧艰险之人。
这些品质,都是传说故事附加在鲤鱼身上的。所以鲤鱼身上所承载的某些世俗意义,其实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朴素情感和美好意愿。
除了表达赞美之外,古人还常常用鲤鱼来寄托思念之情。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通过这句诗,我们能够看到,鲤鱼成为了一种寄托亲人思念的意象。
据说,古人会把自己向远方亲人传递的书信偷偷藏在鲤鱼当中,把整条鲤鱼送给对方。这样对方在烹制鲤鱼的时候,打开一看,就能够发现隐藏在其中的书信,以及书信背后的来自亲人的深深牵挂。
中国人表达感情的方式一向都是含蓄内敛的,但是我们通常不愿意将情感放在明面上去传递。鲤鱼正好成为了一种载体,承载着这份内敛的情感,呼唤着人们的共情之心。
而在唐朝这个特殊的朝代,鲤鱼除了有以上的一些含义之外,还被赋予了象征君权的独特含义。
唐朝天下的主人姓李,刚好跟鲤鱼的谐音。所以在唐代的兵符之上,老虎的形象逐渐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鲤鱼的形象。
当然,鲤鱼的形象也是非常抽象的,不过明眼人一看,也就知道那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
此时的鲤鱼完全变成了权力的象征,只有皇帝真正信重的官员,才能够随身携带一切与鲤鱼符号相关的东西。这种信物主要用来区分身份,也用来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
有时候,官员想要自由出入宫禁,都需要这一类信物来提供证明。
当然,这一含义只局限于唐朝时代。毕竟天下改头换面之后,鲤鱼的谐音也就不再具备某种特殊的意义了。
- 烹饪方式,多种多样
在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和医药文化当中,鲤鱼也是非常重要的存在。
鲤鱼是块宝,从头到尾都能够接受不同的烹饪方式的检验。剁椒鱼头,清蒸鱼身,麻辣鱼尾,种种做法,都让人感受到了鲤鱼的肉质鲜嫩,口感鲜美。
在西周时代,鲤鱼是只有胜利之人才能吃到的美食。当时国家经常征战,每当军队当中的将士们班师回朝之时,统治者犒劳三军,就会专门为大家奉上一道以鲤鱼为主要材料的佳肴。
后来不管是油炸还是生煎,不管是清蒸还是红烧,鲤鱼的烹饪方式都逐渐变得更加丰富。但值得一提的是,刺身这种吃法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比较常见了。
把鲤鱼身上最鲜美的一块肉切下来,一点一点地切成鱼片或者是切成鱼丝,再浇上特制的酱料,一道鲜美的鲤鱼刺身就完成了。
在史书记载中,这种生吃的方式早在清朝就已经存在。而封建社会延续到明清时代以后,这种食用方法都仍然存在。
在传统医药文化中,鲤鱼也被人们看做是活血化瘀的好东西。鲫鱼汤等补汤,也经常出现在贵族家庭的餐桌之上。如果再在其中放上一些食补药材,那就大大提升了汤的营养价值。
鲤鱼不管是从实用价值来看,还是从文学价值来看,都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结语:
鲤鱼的养殖历程经历了非常坎坷的发展,从最开始的小规模养殖到后来的多种养殖方式并举,再到唐朝时因为特殊的原因而受到影响,其中反映的正好是时代变迁的特点。
而除了作为美味佳肴之外,中国传统文化还赋予了鲤鱼更加深刻的含义。在其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国人更加朴素的思想感情。
参考资料:
1.《灵台》
2.《旧唐书》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