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孢子虫病与防治探究:目前尚无有效药物,孢囊形成前施治有一定效果

发表时间:2023/06/18 01:54:36  作者:刘文俊  浏览次数:3462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鱼寄生的孢子虫有很多种类,常见的有寄生在鱼体内或者体表粘(黏)孢子虫,分类学上属于黏体门,黏孢子虫纲,已经报道的能够致病的有近千余种,常见危害较大的种类有异形碘孢虫病,圆形碘孢子虫,饼形碘孢子虫,野鲤碘孢子虫,鲫碘孢子虫、鲢碘泡虫等等。粘(同"黏")孢子虫能广泛感染淡水和海水养殖鱼类的鱼苗和苗种。几乎对鱼的各种器官都能感染,甚至在同一条鱼的同一器官内,有数种粘孢子虫寄生。

1.病原

大宗淡水鱼的黏孢子虫主要包括寄生鲢鱼的碘孢虫、草鱼的饼形碘孢虫、鲤鱼的野鲤碘孢虫、吉陶单极虫,鲫鱼的武汉单极虫、洪湖碘孢虫、吴李碘孢虫等。

2.形态

黏孢子虫的形态因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孢子基本构造为外包一层几丁质壳片,壳有2~7片,多数为2片;两壳连接处叫缝线,缝线由于粗厚或突起呈脊状称缝脊。每个孢子内1-7个(典型种类为两个)呈球形、梨形或瓶形的极囊,多数为2个,每个极囊内有1条呈螺丝状盘曲的极丝;孢子内除极囊外另有1团充满的胞质,胞质中有两个胚核,有的种类还有一个嗜碘泡

(碘孢子虫)

3.生活史

黏孢子虫生活史复杂,不同类也有差别,至今没有一个为广大学者所普遍接受的生活史模式。迄今已有许多种黏孢子虫生活史的模式假说

侧重于鱼体内发育模式认为:成熟的孢子通过某种途径进入消化道或与体表接触,释放出单核生殖胚质,形成变形虫状胚体,变形虫状胚体穿入肠或皮肤上皮,通过循环系统带到各种器官或组织定居,开始生长、发育,进行核分裂和细胞质生长,某一核被致密的细胞质包围形成生殖细胞,生殖细胞通过分裂,分化成多细胞的产孢体,内有1~2个孢子母细胞,最后发育成孢子,孢子成熟后释放到水环境中。

(显微镜下喉孢子虫形态)

重于鱼体外的发育模式认为:新鲜孢子在含有颤蚓的泥土中存放5个月,可见孢子被颤蚓消化,在颤蚓的肠腔内,孢子释放出极丝贴附在肠上皮,壳瓣打开释放出孢子质进入肠上皮,孢子质细胞进行分裂、复制,2~3个月后形成8个合子的泛孢子孢囊,每个合子分裂几次形成放射孢子虫孢子,一个泛孢子孢囊形成8个放射孢子虫孢子,之后放射孢子虫从颤蚓中释放出,在水中形成锚形的孢子,鱼体暴露在含放射孢子虫的水体中40天后,可在鱼体中发现其营养体,约90天后形成孢子。

(肠道孢子虫)

通常认为的致病寄生黏孢子虫的发育过程大致为:鱼类黏孢子虫的发育要经过放射孢子虫、营养体和成熟孢子(包囊)阶段。孢子从患病鱼体的胞囊释放到水体后,被中间宿主(一般为水生寡毛类)吞食,孢子在中间宿主体内经无性生殖发育为成千上万的放射孢子虫,放射孢子虫释放到水中,遇到鱼体即行感染,在鱼体内经过分裂、发育变成成熟的孢子和胞囊。引起鱼类发病的主要是其在鱼体内形成的胞囊。

4.症状

因不同种类黏孢子虫寄生部位各异,引起主要症状也不同。孢子虫寄生后,体表常有一个个结节状的突起,后期发展成(咽喉部位)较大的孢子囊球,孢子虫寄生在鱼的鳃部和体表上时,会长出白色的粉刺状的孢囊,堆积成瘤状,一簇或者一排布满鳃部或鱼体,孢囊寄生的部位会产生充血,呈紫红色或者溃烂。

(典型的孢子虫,体表上的粘孢子虫)

孢子虫以孢囊形式寄生于鱼鳞片、鳃、皮肤及鳍条上,病鱼体色发黑,鱼体瘦弱,觅食能力差,浮于近水面处,游动缓慢,有时亦奔游一阵。“肤孢”粘孢子虫寄生鱼体表则出现脓泡状圆形小点;寄生于鱼鳞下的则形成胞囊,由于胞囊逐渐增大,病鱼鳞片不同程度地竖起,造成体表肿胀,有的肌肉溃烂;“鳃孢”寄生于鳃部则有粘液增多,鳃丝腐烂和肿胀;"脑孢"寄生于脑部则解剖寄生部位可见白色胞囊。

(肤孢)

孢子虫主要寄生的部位在鱼的咽部、鳃部、鳞囊、肝脏、鳍条、吻部、肠道、肌肉等部位,通常称为“喉孢”、“肤孢”、“鳃孢”、"脑孢"、“内孢”、“外孢”等。其中以“喉孢”、“肤孢”、“鳃孢”三种最为常见,但“脑孢”的危害最为严重,几乎是无法治愈的,严重的能造成全塘覆灭。

(肤孢,鲫鱼最常见)

(肤孢,鲫鱼最常见)

患有孢子虫的病鱼,食欲不振,鱼体皮肤或鳃部组织受到破坏,被细菌感染而腐烂,导致鳃组织呼吸机能受到阻碍。外表病症不太严重的病鱼,往往作波浪式旋转活动,表现出极度疲乏无力的样子。严重的病鱼在水中离群独自急游打转,经常跳出水面又钻入水中,如此反复多次,最终死亡,所以这种病又称之为疯狂病,比如鲢碘孢虫。

疯狂病(鲢碘孢虫)

鱼碘孢虫主要寄生在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形成大小、性状不同的白色包囊,病鱼瘦弱,脊柱向背部弯曲,尾部上翘离群打转或跳跃,最后死亡。

草鱼饼形碘孢虫在肠壁形成包囊,病鱼黑瘦、腹部稍膨大。

野鲤碘孢虫寄生在体表和鳃,形成白色包囊堆积成瘤状。

吉陶单极虫寄生在肠道壁,病鱼在池边独游,不摄食,腹部稍隆起,肠道呈结节型膨大,形成瘤状。

武汉单极虫一般寄生于鲫的体表鳞片下和鳍条,寄生于鳞片下的危害较大,可导致鱼苗的死亡,病鱼鳞片被包囊顶起,形成椭圆形凸起。

吴李碘孢虫一般寄生于鲫的鳃和肝胰脏,寄生于肝胰脏的危害较大,患病鱼厌食,昏睡,身体消瘦,游动缓慢,直至慢慢死亡;病鱼腹部膨大,剪开腹部,肝胰脏显著增大,乳白色,肝胰脏组织严重破坏,鱼死亡后肝胰脏溶解。

洪湖碘孢虫主要寄生于鲫的咽部和鳃,引起病害的通常是寄生咽部的;病鱼通常瘦弱,头偏大,眼外突,体色暗黑;咽腔上颚充血、肿胀呈瘤状,堵塞咽腔和压迫鳃弓,甚至包囊会撑破咽腔上壁。

(喉孢)

5.流行情况

不同种类黏孢子虫的敏感宿主不同,因此具有一定宿主选择性。不同病原危害宿主的年龄也不相同,大部分黏孢子虫危害苗种,如鲫鱼武汉单极虫、洪湖碘孢虫,但有的黏孢子虫主要危害成鱼,如鲢碘孢虫、鲤鱼吉陶单极虫。几乎所有大宗淡水鱼养殖区域都可能发生和流行孢子虫病,不同养殖品种流行不同种类黏孢子虫。不同黏孢子虫流行季节不同,草鱼饼形孢子虫主要流行于4~8月,鲢鱼碘孢虫流行在春、秋两季。不同种类孢子虫导致的危害不同,有的影响鱼体商品价值,有的影响鱼体摄食生长,有的导致鱼体死亡。

(显微镜下的碘泡虫)

在鱼的体表、体内和鳃部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白色胞囊即可初步诊断。也可将胞囊压成薄片用显微镜进行检查。在高倍镜下可看到许多孢子,孢子壳面观为卵圆形、卵形或椭圆形或者瓜子形即可确诊。孢子虫的发病时间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每年的4-10月多发。在实际生产中以鲤鱼,鲫鱼最为易感,鲫鱼苗种初期多表现在体表有一个个的结节状突起。

(鱼肉里孢子虫)

6.防治方法

因为有外孢(同"包")囊护体,目前尚无专门治疗的理想药物。外用药很难凑效,内服药物有效,但多数病鱼都停止摄食,因此治愈率也不高。该病治疗要及时,最好在未形成孢囊之前救治,否则,药物难以进入孢囊,施救也许成为泡影。少量寄生时可以暂时忽略不管,往往还会不治而愈

孢子虫的繁殖时间据说在夜晚盛行繁衍,因此用药在下午5点前后最佳。孢子虫的杀灭难度很大,体外和鳃部有虫体的可以外用相关杀虫药泼洒,体内孢子虫寄生的则内服驱杀孢子虫的药物。孢子虫从卵到成虫有5~7天的发育时间,据说预防用药必须大于3天,治疗时间必须大于7天以防止复发。

(1)预防措施。

用生石灰加敌百虫彻底清塘,杀灭淤泥中的孢子,减少该病的发生。另外,不能从孢子虫病高发地区购买苗种为宜。

高发病区防范:苗种培育期间用敌百虫0.5~1.0克/立方米;或者孢虫净(环烷酸铜)0.06克/立方米;或者鱼虫清(青蒿末)1.5~2.0克/立方米;全池泼洒,连续2次,每月1次。

(粘孢子虫)

(2)治疗措施。

外用

在全池泼洒时,均可加用蛋氨酸碘或者纳米银药物,混合兑水全池泼洒,以增加药物的渗透及穿透力,同时也具有杀菌,防止继发感染的作用,用量参考相关产品说明。

浸洗:0.1%浓度的晶体敌百虫浸洗10分钟。每立方米水体10克高锰酸钾浸洗15分钟。

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药如下。

硫酸铜0.7克+晶体敌百虫0.5克/+阿维菌素0.3克,全池泼洒,1天1次,连续3天。

晶体敌百虫0.5克与硫酸铜0.7克,全池泼洒,连用3-4次,每次大约间隔5天。

辛硫磷、敌百虫粉各150克/亩/米,加90%精制敌百虫粉300克/亩/米,用水混合后稀释全池泼洒。

90%晶体敌百虫粉0.5克+硫酸铜0.5克+硫酸亚铁0.2克,混合化水泼洒。

8%环烷酸铜溶液100毫升/(亩/米)+多效硫酸铜200毫升/(亩/米),混合化水泼洒。

10%甲苯咪唑溶液10毫升/亩+硫酸亚铁0.3克/立方米,混合化水泼洒。

晶体敌百虫1-3克全池泼洒,隔天再用一次、甚至三次。

孢虫净(环烷酸铜)0.1克,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3次。

鱼虫清(青蒿末)2.0克,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3次。

中药百步贯众散(孢虫速杀)3克,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3~5次。

使用市售的杀灭孢子虫的专用药。

(鳃孢)

0.1%~0.2%盐酸左旋咪唑+0.1%~0.2%盐酸氯苯胍,拌饵投喂,连续5~7天。

青蒿末+苦参末或者百部贯众散,按使用说明书,连喂5~7天。

盐酸氯苯胍650克+左旋咪唑720克(按98%含量计算),拌料1吨连续服用3-5天。

中草药百部贯众散、雷丸槟榔散、苦参末,用量按使用说明,连喂7~10天。

每1万尾苖种或20斤吃食鱼,用硫磺粉1.5两拌饵投喂,每天一次,连续8天。

0.5%地克珠利预混剂,按每公斤饲料拌1.5克的量内服,每日一次,连续7天。

按5%日饵率计算,每公斤饲料加10%盐酸氯苯胍8克,5%盐酸左旋咪唑5克,拌饲均匀,每天两次,连喂5~6天。

每公斤饲料加1%地克珠利粉10克,10%复方磺胺嘧啶钠6克,连喂4~5天。

内服专用驱杀孢子虫的药物。

(备注:本网易号"养鱼第一线"欢迎您的光临!本文系刘文俊原创,仅供参考和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请告知,欢迎指正和留言讨论,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和"养鱼第一线"公众号,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