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池塘底质出问题的5个判断方法

发表时间:2025/03/28 10:51:16  来源:虾说我道  浏览次数:130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讲水产里的故事,用养殖人的语境,给你送来一个真材实料的匠心精品文章!

在池塘养殖中,底质是决定水质和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如果底质恶化,轻则导致鱼虾生长缓慢、病害频发,重则引发“泛塘”等重大损失。作为养殖户我们该如何快速判断底质是否出了问题?

首先是观察水质变化,底质问题的水色好坏的“晴雨表”,如果池塘水色出现发黑、发红或酱油色,大概率是池塘底泥中的有机物过多,厌氧分解产生硫化氢、甲烷等有害物质,导致水体发黑或有铁锈膜(硫化氢与铁离子反应)。

还有就是池塘表面泡沫增多,当水面出现黏性泡沫或油膜,说明底层有机质分解不彻底,大量蛋白质、脂肪浮到水面。

早晚pH值差异超过1.0(如早晨6.0,下午9.0),表明底泥中酸性物质(如有机酸)积累,白天藻类光合作用又过度消耗二氧化碳,导致水体酸碱失衡。

要多观察养殖动物的状态,鱼虾的反常表现也是底质变坏的预警。

投喂饲料时,鱼虾不积极抢食,甚至出现吐料现象。可能是底质腐败产生毒素(如亚硝酸盐、氨氮),导致鱼虾消化功能受损。

晴天中午或凌晨鱼群频繁浮头,或沿池边狂游,可能是底层缺氧(底泥耗氧量过大)或中毒。虾类“偷死”现象增多,尤其是蜕壳期死亡率高,常与底质恶化导致的应激有关。

鱼体黏液增多、鳃丝发黑(硫化氢中毒)或虾类黄鳃、黑鳃(有机碎屑附着感染),均提示底质污染严重。

如果还是判断不准,可以直接检查底泥状态来“诊断”底质健康

1. 气味味与颜色

用竹竿或铁锹取底泥样本:

正常底泥呈灰褐色,略带土腥味。

恶化的底泥会发黑、发臭(臭鸡蛋味或腐臭味),捏在手中黏稠成团,可能伴有气泡(甲烷、硫化氢)。

2. 底泥分层与发热

底泥表层硬化板结,下层稀烂如粥,甚至发热(有机质发酵产热),说明有机物堆积严重,分解受阻。

还有一个更加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溶氧仪测量底层水体溶氧如果在晴天中午底层溶氧低于3mg/L,或昼夜波动小于2mg/L,表明底质耗氧严重。凌晨溶氧低于2mg/L时,需立即增氧并改底。

底质变坏的话,也会导致氨氮、亚盐突升,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判断标准。

水质检测发现氨氮(>0.5mg/L)、亚硝酸盐(>0.1mg/L)短期内快速升高,但近期未大量投喂或施肥,就可能是底泥中有机物分解释放毒素,导致指标异常。

出现底质发黑发臭时,可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盐(200-300g/亩)氧化分解有毒物质。

要定期泼洒芽孢杆菌、EM菌分解有机物,搭配沸石粉(10-15kg/亩)吸附毒素,同时要控制投喂量,避免残饵沉积。在高温季节减少有机肥使用,改用氨基酸类肥水产品,以上措施可有效避免因底质变坏而造成的损失。

池塘底质问题往往是“积重难返”,我们需养成“看水色、查底泥、观鱼情”的习惯,早发现早处理。通过科学管理底质,不仅能降低病害风险,还能提高饲料利用率,真正实现降本增效!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