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哀悼:突破家鱼人工繁殖第一人——谭玉钧教授逝世
深知养殖从业不易,共谋水产行业繁荣。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用养殖人的语境,让你在短时间内享用一份精品!
8月7日下午,我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教育家、淡水养殖专家、中国池塘养鱼学的主要奠基人和家鱼人工繁殖技术创始人之一、上海海洋大学谭玉钧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逝世,享年96岁。
谭玉钧于1925年10月9日出生于广东台山,195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水产系,同年参加华东军政委员会水产管理局工作。1954年12月,调上海水产学院(现上海海洋大学)养殖生物系任教,先后被聘为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他长期担任池塘养鱼教研室主任,主讲“水产养殖学”“池塘养鱼学”“池塘养鱼进展”等课程,曾任中国水产学会池塘养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职。1990年获上海市“菜篮子”工程科研奉献奖,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1994年被载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
谭玉钧是深受爱戴和崇敬的
水产科学家和教育家
60多年来,谭玉钧在解决我国主要养殖鱼类人工繁殖技术、构建以“八字精养法”为核心的池塘养鱼高产理论体系、中华鳖和鳗鲡等特种水产工厂化养殖技术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培养了一大批水产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中很多都成为中国水产养殖教学、科研、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的中坚力量。
长江和黄河流域突破家鱼人工繁殖第一人
上世纪50年代,我国四大家鱼主要还是从长江、珠江等大型江河中捕捞天然苗,生产效率非常低下。谭玉钧在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58年带领青年教师,参加了由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所长朱洗先生领导的家鱼人工繁殖研究与实践课题组,进行技术探索。1959年,他在江苏吴江平望,突破了鲢鱼人工繁殖,1960年在上海青浦突破鲢鱼、鳙鱼人工繁殖,与此同时在河南武陟首先突破草鱼的人工繁殖。在他主持下起草了《家鱼人工繁殖的操作规程》,并及时将这套技术应用于华东各地家鱼人工繁殖的实践。谭玉钧成为长江和黄河流域突破家鱼人工繁殖的第一人,为此《家鱼人工繁殖的研究》和《池塘科学养鱼创高产》在七十年代末先后荣获上海市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
谭先生在安徽基地合影
建立我国第一个池塘养鱼学理论
自1963年起,为解决池塘养鱼高产问题,谭玉钧带头到无锡郊区河埒乡河埒渔业一队蹲点。在与渔民共同劳动的过程中,他总结、分析、验证池塘养鱼高产经验,并将经验上升为理论,建立起以“八字精养法”为核心的我国第一个池塘养鱼学理论——太湖流域池塘养鱼高产技术体系。在当地推广应用后使池塘养鱼亩产量跃升至千斤以上。到七八十年代,他坚持不懈地对池塘养鱼各个高产因子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不断完善“八字精养法”理论。并将这一理论应用于“上海、无锡、新疆等地连片商品鱼池大面积高产项目”的实践,使连片池塘亩产超千斤,产量比试验前提高40%以上,经济效益提高一倍以上,使新开发的上海郊区商品鱼基地在短短的三年内走上高产、高效的轨道,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星火计划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系列荣誉。1990年,谭玉钧获上海市“菜篮子”工程科研奉献奖。
1978年12月7日,中国水产学会在天津宾馆召开恢复大会,谭先生参加会议
主持形成中国特色的
池塘养鱼高产理论与技术体系
在大量科研、推广工作的基础上,由他主持,集中全国45位著名水产养殖专家,经3年努力,编著出114万字的《中国池塘养鱼学》,该书系统介绍我国池塘养鱼最新科研成果和生产技术,提出了一整套代表国内领先水平的高产、优质、高效的池塘养鱼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池塘养鱼高产理论与技术体系。该书由科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1992年获国家新闻出版署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该书对推动我国池塘养鱼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中国池塘养鱼学》
攻克特种水产养殖难题
随着“吃鱼难”问题的缓解,我国池塘养鱼业掀起了特种水产养殖的热潮。90年代,谭玉钧在中华鳖、欧洲鳗等特种水产品工厂化养殖方面作出了显著成绩。他与科技人员一起试验、一起研究,推出了一套中华鳖无沙养殖新工艺,大大改善了温室养鳖的水环境,有效地防止了鳖病发生,为中华鳖的健康养殖创造了良好条件。他提出了采用塑料大棚培养亲鳖提早产卵技术,增加了亲鳖的产卵量,减少亲鳖越冬死亡,为中华鳖的工厂化养殖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养殖模式。他还对欧洲鳗生态要求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整套符合欧洲鳗生长要求的养殖技术应用于实践,在促生长和防病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由他主编出版了《图说欧洲鳗鲡养殖新技术》。
《图说欧洲鳗鲡养殖新技术》
谭玉钧为我国水产养殖教学、科技、
推广工作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谭玉钧提出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理念。
“黑板上养鱼,无论如何是养不好鱼的”
谭玉钧提出了理论与养殖实践相结合的水产养殖本科专业办学宗旨。先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讲课内容丰富,理论深入浅出,语言生动,问题的针对性很强。他经常讲:“水产养殖是应用学科,我们的理论只有与实际相结合才有价值”;在教学上他强调“课堂必须与池塘相结合”,否则“黑板上养鱼,无论如何是养不好鱼的”。他强调学生参加生产实习的重要性。学生必须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养鱼的基本技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独立操作。形成了一套优良的教学传统,培养的学生不仅懂理论,而且动手能力强,对艰苦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很强。
作为上海海洋大学招收研究生的第一人,
他坚持带学生到一线开展科研
他平易近人,经常与研究生共同制定研究计划,并亲自带领他们下基地进行试验,帮助研究生分析研究数据,指导撰写论文,毕业时还给他们推荐工作单位,成为研究生的良师益友。
谭玉钧谆谆教导水产养殖专业青年教师
要与实践相结合
他强调“作为专业老师,不熟悉生产,不熟悉我们的养殖对象,是讲不好课的”。因此,他要求“要当好先生,先当好学生”,作为专业教师,必须要到生产实践中去锻炼几年。强调专业课教师必须到渔区第一线去,根据生产中存在的关键问题选择科研项目。只有搞好科研,才能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加强教材建设。对此,他自己身体力行,每年均有一段时间,到渔区第一线了解生产的脉搏,并从中吸收营养。
谭先生到学校崇明基地视察指导
谭先生到奉贤养殖基地视察
坚持为渔民服务的宗旨
带领青年教师与渔民交朋友,
在渔区建立工作站
1963年初谭玉钧带领青年教师到无锡郊区河埒乡河埒渔业一队蹲点,并在当地设立工作站。那里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为了总结群众的养鱼经验,工作站因陋就简,租用四面通风的民房,用的是井水,每顿饭来回要走2公里小路。工作刚开始,在实验室建设、语言、生活、水质测定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困难。他总是讲,作为一名水产养殖工作者,必须具备对艰苦环境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为此,他以身作则,与青年教师共同在基层蹲点。他反复强调,工作站能否立足,生活上不是主要的,关键是看我们能否帮助当地将养鱼产量和收益搞上去。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来感动当地的领导和渔民,取得他们的支持。我们必须与渔民打成一片,要与渔民交朋友,共劳动、共生活,要急渔民所急、想渔民所想。因此,他在河埒乡交了不少渔民朋友,他与渔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在他的带领下,工作站每年都与当地渔民一起研究与制定高产措施,落实科学养鱼方案,共同参加新技术的试验和放养收获劳动,共同分析每年的实绩与存在问题。工作站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工作站的试验工作得到了当地渔民的充分信任和各级领导的全力支持。到1982年,在校领导和当地领导的全力支持下,当地无偿划出1亩左右的土地,专门建造了200m2的河埒水产工作站。工作站不仅供教师学生科研,而且还可供2个班学生的生产实习。
在渔区建立工作站,不仅为师生提供了生活和工作的场所,更重要的是为师生打开了与渔民联系的窗口,为师生向渔民学习、为渔民服务、实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建立工作站的20多年中,不仅使青年教师迅速成才,而且涌现出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包括:全国农林牧渔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奖、全国新产品开发奖、农牧渔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等等。
冲破干扰,亲自培养一线技工
上世纪80年代,很多新渔区缺少能说会干的养鱼技工。为此,他冲破“名教授办技工培训班是大材小用”的干扰,在农业部的支持下,在无锡渔区创办了一年制的无锡养鱼技工培训班,招收由全国各商品鱼基地选送的学员。对这些文化、实践层次差距很大的学生,他亲自授课,全力以赴,为他们介绍池塘大面积高产、高效技术。培训班从1982年至1991年,连续十年举办了十期,学员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和部队、武警农场等单位,培养3~6级养鱼技工近千名。这些技工带着所学的池塘养鱼高产高效技术,回到自己的渔场,直接参与和主持科学养鱼的实践,成为各地养殖单位的主要骨干。上世纪90年代,为提高在职科技人员的理论水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创建《淡水养殖》课程,直接为基层农业推广人员和养殖户服务。谭玉钧亲自编写《淡水养殖》教材(1994年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并上电视台亲自出镜授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淡水养殖》教材
强调团队协作,不计名利,发扬团队精神
他经常讲:“个人的作用是有限的”。像池塘养鱼大面积高产这些大型研究项目,光靠少数几个人的积极性是无法完成的。只有动员当地行政人员、技术干部和广大渔民积极性,联合起来,搞社会主义大协作,才能搞好。要搞好协作,必须让对方感到我们之间是平等的,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当地的渔业经济搞上去而共同努力。他平易近人,善于团结同志,善于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此,无论是总结池塘高产技术经验还是撰写中国池塘养鱼学,他都是实际的主持人,但他都将有关人员推到第一位。
在《上海市郊区池塘养鱼大面积高产综合试验》项目中,他不但组织全市水产科技、行政单位联合攻关,而且,他将本校与水产养殖学科有联系的其他教研室,包括:鱼病微生物、水化学、鱼类生理、水生生物、渔业经济等教研室,都带动起来。
谭玉钧用他渊博的知识,大度的气量、超凡的协调能力凝聚了一大批科技人员,为了一个个共同的目标联合攻关。在参试项目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在《中国池塘养鱼学》各章节作者分配工作中,他坚持:“谁搞这个内容最出色,就安排他撰写这章节”。为此,他推出了一大批青年科技术人员,并得到大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爱戴。不仅加快了该书的编著速度,而且提高了该书的质量。
退休后随科技入户下乡指导工作
多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池塘养鱼发展不快。在养殖渔区,渔民有许多好的实践经验,但由于地域、文化、技术的局限性,这些经验无法上升至理论。严重阻碍了理论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建立中国池塘养鱼理论体系,使中国池塘养鱼学的理论享誉世界并得以广为传播,是他毕生的追求,也是他的精神支柱。不论是在工作顺利阶段还是在最困难的时期,在他心中,都坚定一个信念:为我国历史悠久的池塘养鱼业建立池塘养鱼的理论体系,为池塘养鱼业的现代化奋斗终身。正是有了这种追求这样的信念,他不计名利得失、孜孜以求,甚至在九十高龄还在为水产养殖业奔波,还要到渔区第一线去了解生产情况,还在学习新的事物,解决新的问题。他把毕业的精力给了水产养殖事业,奉献给了“菜篮子”工程科研。
(本文来源:上海海洋大学)
(备注:本文仅供参考和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请告知,欢迎指正和留言讨论)
水产实践人士,共谋渔业繁荣!敬请关注@渔人刘文俊,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水产人##我要上微头条##科学燃计划#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