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温后鱼体表出现溃疡烂身的处理
长期的雨水,天气气温多变,鱼一直处于应激状态,体质会越变越弱,再加上饲料越多,很多养殖户朋友的鱼出现溃疡、烂身。由于出现溃疡的鱼类很多时候都伴有腹水,肠炎,肝胆病,细菌性败血症等问题,在处理溃疡的时候,不能孤立地看待溃疡的问题,需要整体考虑。体表溃疡灶的出现并非一朝一夕。
难以分辨的鱼类溃疡病
鱼类溃疡病特别极易与赤皮病、疖疮病和打印病混淆,有时虽然对"赤皮病"穷尽了一切手段和方法,但还是出现病情更加严重并且病情失控了,那么,鱼病可能就不是赤皮病而是溃疡病了。
鱼类溃疡病,又叫烂身病,最主要的体征表现是身体上出现浅的、裸露的疮(这点和疥疮病相似),通常颜色发红,有时也在鳍上出现。红疮可能形成第二次感染,其中最明显的是水霉菌。随着病情的发展,身体上受损害的区域扩大并且连在一起。最常受到侵害的是冷水鲤科鱼类,特别是乌鱼、加州鲈、齐口裂腹鱼(雅鱼)和大口鲇(鲶)等养殖品种的危害较大。水温在15 ℃以上开始流行,外伤是本病发生的重要诱因,这一点和水霉病、赤皮病相同。
鱼类溃疡、烂身的几种原因
1、机械损伤导致体表病原微生物的继发感染
主要有养殖过程中的拉网、捕捞、转塘等操作不慎容易导致体表的机械损伤。此外,过大的放养密度也是导致机械损伤的诱因。
寄生虫寄生导致体表的机械损伤,进而引发细菌继发感染。一方面是由于寄生虫(斜管虫,车轮虫,小瓜虫,锚头鳋等)的寄生给鱼体本身带来的机械损伤,另一方面由于寄生虫的寄生,导致鱼类出现不安,在固体物上面摩擦带来的机械损伤,从而导致细菌的继发感染。
2、维生素缺乏或外部毒素(氧化油脂,霉菌毒素)作用
有研究证实维生素C的缺乏能够导致斑点叉尾鮰等鱼的体表出现溃烂。氧化油脂能够破坏饲料当中的多种维生素,氧化油脂和霉菌毒素同时也能够损伤机体消化道,肝,肾等实质器官,降低鱼类的体质及免疫力,从而为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创造了条件。
3、病原微生物通过除体表的其他途径(如消化道)
造成鱼类机体的全身感染,继而引发体表组织炎症和坏死,形成溃疡。比如,感染了诺卡氏菌的加州鲈以及生鱼,往往在体表形成溃疡灶,进而引发烂身。
4、不良的用药习惯导致鱼体表的粘液变化
特别是对无鳞鱼而言,刺激性较大的消毒剂,杀虫剂的使用,会导致鱼体脱黏,降低了鱼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从而给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提供了机会。
其他一些因素:养殖水质与底质的持续不良使鱼长期处于亚健康的状况;连续低温,暴雨带来的水质不稳定,鱼类产生过大的应激反应等,这些都是疾病爆发的诱因。
综合考虑,治疗方案
1、停料1-2天,同时进行净水解毒抗应激处理
由于发病鱼塘大多亚硝酸盐浓度较高,而且养殖户多用过毒性较大的烈性消毒药和杀虫药,所以只有先调水、解毒,才能提高后续用药的效果。
鱼类消化系统不能保持机体健康状态时的消化能力,这个时候减料或停料,同时停止投喂冰鲜鱼。能够减轻养殖鱼类机体的代谢压力,促进动物体质的恢复和疾病的痊愈,同时还可以减少鱼类排泄对养殖水体的压力。
治疗的同时需要保证池塘溶氧的充足,为鱼儿创造舒适的环境,更有利于鱼类体质的恢复。
治疗可能受到原生动物或者皮肤吸虫造成第二次感染的影响,第二次感染也应该治疗,食盐是有用的辅助处理剂。
2、使用温和的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
为防止病原扩散,消毒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鱼体表溃疡灶的存在,细菌的继发感染是无法避免的。为了促进伤口的愈合,必须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
在消毒剂的选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避免使用刺激性较强的消毒剂(如强氯精等),不仅会导致无鳞鱼的脱黏,鱼体虚弱的体质加上消毒剂的刺激可能导致死亡量骤然上升。过硫酸氢钾、聚维酮碘等刺激性小的消毒剂都是不错的选择。水温低的季节需要搭配抑制真菌的产品使用,以抑制溃疡灶霉菌的滋生,视情况消毒1-2次。
消毒之后使用光合菌等有益菌,以形成池塘生态系统的有益菌的优势,对池塘生态系统中的有害菌形成抑制,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项。
3、减料,同时进行药饵内服
消毒后再内服消炎生肌的药物可促进伤口早日愈合。一般需要将投喂量控制到正常投喂量的1/2—1/3,同时内服药饵,内服的时候需要考虑发病的鱼体内的并发症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产品。
发病时,采用氟苯尼考等药物外消与内服同时进行,可收到较好效果。搭配促进机体组织再生的中草药。
如果体内并发肝胆病可以搭配胆汁酸,连用5~7天,保肝护胆,修复受损肝脏,恢复肝脏功能。
同时建议搭配维生素进行拌饵投喂,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药饵的制作必须使用粘合剂,避免药物在水中的溶失。一般需要连续内服药饵5-7天。
(来源:网络)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