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大鲵“大脚病”的诊断与治疗

发表时间:2024/12/18 16:43:43  来源:科学养鱼 2020年10期  作者:张世奇,巫爱军,郭进 等  浏览次数:80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2020年6月,江苏省句容市某大鲵养殖场发生了以大鲵出现大脚、皮肤溃烂及四肢红肿为主要症状的疫病,经过临床诊断为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混合感染。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该大鲵养殖场的“大脚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一、临床诊断

6 月9 日,句容市某大鲵养殖场的大鲵在移入新的水泥养殖池后20 天发病,发病个体规格为250~750 克。发病早期大鲵食欲减退、行动迟缓,7天后病鲵腹部、背部及脚面的皮肤出现溃烂现象,部分病鲵出现“大脚”。6 月17 日,发病大鲵共16尾,尚未出现死亡。

二、病理剖检

取两尾病情严重的大鲵进行病理剖检,病鲵的腹部、背部及脚面的部分皮肤出现溃烂,四肢红肿;解剖发现肝脏、脾脏肿大,肠道无食物,出现血红色腹水。

三、实验室检测

1.细菌检测

(1)细菌的分离与培养。采用无菌操作,用接种环刺取病鲵的肝脏、脾脏组织,同时用接种环蘸取腹水接种在灭菌的普通营养肉汤培养基中,于28℃恒温培养24 小时进行增菌;取出增菌液后,用接种环在增菌液中蘸取1环,于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划线分离,于28℃恒温培养24 小时;挑取单个菌落划线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于28℃恒温培养24 小时获得细菌的纯培养物,经分离培养得到两株细菌,分别标注为DN-1、DN-2。两株细菌革兰氏染色均为阴性,氧化酶试验为阳性。

(2)细菌鉴定。将两株细菌用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BBL Crystal)进行鉴定,鉴定结果DN-1为温和气单胞菌、DN-2为嗜水气单胞菌。

(3)药敏试验。将两株细菌用药敏分析试剂盒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两株细菌对硫酸新霉素、恩诺沙星较敏感。

2.虹彩病毒检测

目前人工养殖的大鲵易感染虹彩病毒,因此取患病大鲵的肝脏进行虹彩病毒检测,经检测确定患病大鲵未感染虹彩病毒。

四、诊断结果

经临床诊断、病例剖检分析及实验室细菌、病毒的检测,该大鲵养殖场发生的“大脚病”主要是大鲵感染嗜水气单胞菌与温和气单胞菌导致。

五、治疗措施

根据诊断结果立即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将剩余的14 尾发病大鲵全部捞出放入塑料盆中进行隔离治疗。具体治疗方法是:使用注射器吸入50万单位硫酸链霉素注射液1支,喷洒在四肢肿胀发红的患处,10分钟后加入1升水进行浸泡并保持大鲵身体能够滑动,浸泡12 小时弃去盆中的水,再次使用以上方法以硫酸链霉素喷洒患处,加水浸泡12 小时。连续治疗3 天后患处肿胀发红的症状逐渐消失,可放入水泥池中继续养殖。在隔离治疗发病大鲵的同时使用高锰酸钾10毫克/升将发病大鲵水泥池进行消毒,48 小时后再次使用高锰酸钾10 毫克/升消毒1 次。该养殖场采用上述方法治愈大鲵10尾,治愈率为71.4%。

六、讨论

“大脚病”是引起大鲵养殖经济损失最大的病害之一,研究表明,大鲵发生“大脚病”主要是感染虹彩病毒和嗜水气单胞菌引起,而嗜水气单胞菌又是产生皮肤溃烂、四肢红肿及血红色腹水等症状的主要病原。

在人工规模化养殖条件下,当养殖密度大、养殖水体消毒处理不到位、水体环境或温度条件适宜病原菌生长繁殖和水生动物抵抗力低下时,则容易导致相应疾病的暴发,从而为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等条件致病菌的增殖和感染提供有利条件。本文中大鲵养殖场发生“大脚病”的原因除了上述因素外,还可能与转池操作不当、洪水暴发导致外源水质变化有关。

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此次分离到的嗜水气单胞菌与温和气单胞菌对硫酸新霉素最敏感,但水产用硫酸新霉素主要通过拌饲料进行内服,该养殖场大鲵饵料主要是冰鲜鱼,搭配部分活饵料,因此在给药方式上不适用于“大脚病”的治疗。该养殖场负责人根据多年的养殖经验,选择硫酸链霉素进行了治疗,取得了较明显的疗效。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