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鱼细菌性出血病、大红鳃及鳃出血的诊断及防治
细菌性出血病、大红鳃和鳃出血是鲫鱼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一直困扰着广大技术员和养殖户,本文主要对这3种疾病的症状进行梳理,并对其防治提供一些建议。
一、细菌性出血病
细菌性出血病为细菌感染,诱因有水质恶化、亚硝酸盐偏高;投喂过多导致的肝脏受伤、免疫力下降;鱼体受锚头鳋叮咬存在伤口。该病水温越高病情越严重,往往伴随其他鱼类的死亡,死亡顺序一般为杂鱼、鲢鱼、鳊鱼、鳙鱼、草鱼、鲫鱼、鲤鱼。濒死鱼有腹水、肌肉出血,肛门红肿、出血、外突,腹部呈弥散状出血,鱼鳔可见树枝状充血,肝胰脏糜烂并出血(图1)。
图1 鲫细菌性出血病症状
1.预防 ①密切关注池塘及天气变化,比如池塘中杂鱼和鲢鱼开始死亡,说明已经开始感染,应及早处理,再如6月底水温已经很高,此时如有一场大雨则更会导致该病的发生,应及早对水质及底质进行调节;②在流行期前20 天开始投喂功能性饲料,以后每半个月投喂1次,或者在普通饲料中添加中草药等来提高鱼的体质;③定期打样,发现锚头鳋要及时用专用药物杀灭,3天后进行水体消毒;④亚硝酸盐偏高的池塘及时使用活菌及底改来调节。
2.治疗 ①外用:第1天上午用有机酸类进行解毒,第2 天下午进行水体消毒,隔天再用1 次;②内服:外用同时内服喹诺酮类药物两个疗程,根据鱼的重量计算药量,第2个疗程用量酌减。
二、大红鳃
鲫鱼大红鳃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细菌性出血病的并发症,即有些得了细菌性出血病的鱼刚捞起后鳃丝呈鲜红色,不久又变为暗红色。另一种是单纯的鲫鱼大红鳃,由细菌引起,每年5-6月、9-10月为发病高峰,病鱼表现为体色发黑、鳍条末端发白、眼球突出、鳃丝鲜红;解剖有黄色半透明腹水,几分钟后会凝固成果冻状(图2);鱼体腹部发黄,体表无出血现象。笔者认为大红鳃如不及时处理,后期会发展成鳃出血。
图2 鲫鱼大红鳃症状
1.预防 ①在疾病高发期应特别注重底质的调节,每月可以交替使用化学和生物底改2~3 次,稳定底质;②定期内服乳酸菌类和多维类等,促进肠道健康,增强鱼的体质。
2.治疗 ①第1 天上午,全池泼有机酸类解毒;②第2 天、第4 天下午全池泼洒碘制剂消毒,第1次剂量大于第2次;③同时内服磺胺类药物两个疗程,首次用量加倍。
三、鳃出血
鲫鱼鳃出血为病毒病,在水温18~28℃时流行,达到28℃以上可不治而愈,从鱼种到成鱼都能发病。该病一年有两次发病期,目前无较为有效的治疗措施,重点在于提高鱼的体质。前期未出现黑头时以死鱼鳃盖有红斑、鱼鳔点状出血为诊断要点,后期有黑头时以腹部、上下颌、鳍条基部点状出血、鳃丝流血为主要诊断点(图3)。
图3 鲫鱼鳃出血症状
1.预防 该病的预防除与细菌性出血病和大红鳃相同外,还需注意以下方面:①开春后及早开食,建议水温8℃开始投喂,根据水温和摄食情况投饵率从0.5%逐渐增加;②在4月下旬之前处理好细菌性疾病,如竖鳞、体表溃烂等,否则很容易演变成鳃出血。
2.对已经发病的池塘 ①消毒药、杀虫药禁止使用;②禁止换水,可以泼洒有机酸类、活菌类,亦可以使用底改改良底质;③停止投料6~9天,待死亡减少并稳定后逐渐恢复投料,同时在饲料中加倍添加多维类和保肝类药物进行投喂。
以上3种疾病的预防均是从水环境和鱼的本身入手,并根据流行期把握好预防的节点。细菌性出血和大红鳃这两种疾病的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准确计算药量。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及高科技诊断试剂的问世,以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会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