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杯状病毒

发表时间:2024/10/10 16:03:23  来源:长江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浏览次数:1861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黄颡鱼杯状病毒是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人员根据检测发现的一种小RNA病毒,其为球形、粒径在30-40nm,因其形似酒杯,被命名为杯状病毒。自2020年发现该病原,长期以来黄颡鱼养殖行业一直深受困扰,每年开春黄颡鱼会大规模爆发性死亡,发病鱼塘出现死亡量猛增,大量鱼在塘底或塘边聚堆,有转圈狂游等异常情况的出现,这都是由黄颡鱼杯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自2024年入春以来,浙江、湖北、江苏、四川、广东、广西等地黄颡鱼主要养殖区相继发生暴发性死亡。有的地区发病率达80%,部分池塘死亡率高达90%。最近走访黄颡鱼养殖厂时发现一些塘口已有该病的发生,个别养殖户一周内死亡万斤有余的鱼。患病鱼表现出“杯状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状,如头部出血、口腔溃疡、头朝上、尾朝下。

对于黄颡鱼杯状病毒的相关科学研究表明,目前该病毒只感染黄颡鱼,在黄颡鱼各品系之间均可感染,患病黄颡鱼表现的主要特征包括:池塘聚堆,塘边有大量趴边和游水病鱼,少量病鱼头朝上尾朝下,个别病鱼螺旋状狂游;捞起病鱼有的可见身体颤抖,观察多数鱼下颌、鳃盖和口腔基部有明显出血现象;检查病鱼鳃无明显病变;解剖肝脏色浅,脾脏充血,肾脏肿大、弥散性坏死。

本病目前流行状况:一般在每年3-4月高发,水温较高时,本病不暴发。水温一般为20-25℃时,疾病处于暴发期;当水温高于30℃时,即使疾病在5-7天内爆发,也会大大减少因病死亡的数量和持续时间。此外,经观察发现,在初夏和初秋,这个阶段鱼体生长速度加快,养殖户通常会增加投喂量和投喂频率,以达到理想的池塘规格,这一举动容易导致水中盐、氨、氮等有害物质增加,溶解氧减少,饲料质量不稳定,饲养频率高,容易造成肝肠损伤,最终鱼体质差,便容易暴发性感染病毒,导致死亡。

发病的主要原因如下:1、种苗因素。首先是养殖户投放的鱼苗本身没有经过严格的筛选,有的隐形携带疾病或鱼体虚弱,导致后期饲喂时出现大面积的感染。2、饲养管理不当。当养殖户喂食时,若冬季不摄食,春季后抵抗力低或入冬前摄食过量,鱼体消化负担重,抵抗力下降,发病率会增加。入春后,养殖户担心病情控料严重,或水温较低时投喂速度过快,投喂量过大,造成鱼体负担过重。3、环境因素:冬前春后,改底、施肥、补水工作不及时、不准确。立春后不稳定的天气更容易引起水质变化,引起应激,诱发各种病原。另外池塘老化也是重要的环境因素:在同一地区或池塘内,同一品种养殖时间过长,容易导致病原源积累,增加发病风险。此外,还有其他几种容易诱发或加重死亡的情况:①水质差、底泥差的池塘,在天气剧烈变化后,容易因水体变化而诱发死亡;②水体和藻类较强的池塘,连续晴天发生气泡病诱发发生;③发病后未准确诊断,使用消毒、杀虫剂或刺激性药物后死亡增加。

黄颡鱼杯状病毒目前没有针对性的疫苗和特效药物用于防控疾病和治疗,唯有提高鱼体体质、抗应激能力,维护好肝肠功能,做好塘口管理和预防,才能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对于黄颡鱼杯状病毒的防控,可以遵循以下几点:1、在正常养殖期间(3-11月)定期使用改善水质、藻相的药物及微生态制剂,为安全过冬和开春之后创造稳定的水质和藻相。在正常养殖期间也可以有效控制氨氮等水质指标。2、开春黄颡鱼投喂高品质饲料,更有利于提升鱼体体质,降低发病率。因此,我们建议黄颡鱼开春要合理的控制投喂,恢复鱼体肝肠功能,使用高品质饲料,选用符合黄颡鱼口味的饲料,有条件的可以通过胆汁酸等护肝药物打好体质基础,提高体质。3、黄颡鱼每年开春暴死大部分发生在4月中旬以后,水温上升到20℃以上,4月份发病的塘口死亡量也较大,因此有条件的养户,我们可以合理的规划养殖时间,选择大规格分塘,降低风险,提高收益。4、对于杯状病毒,在特定的时期养殖户要做好监测,定期巡塘,与拥有相关检测资质的机构进行合作,通过科学方法及时发现,早发现,早防控。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