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装——动物的生存策略

发表时间:2024/08/30 21:03:54  来源:大自然探索  浏览次数:635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伪装,是动物为了保护自己,在身体形状、颜色和行为上进行的某种适应性变化。动物利用伪装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巧妙地隐藏自己。猎物通过伪装使自己避免被食肉动物发现、吃掉,而食肉动物则通过伪装使自己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接近猎物。

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在长期的物种竞争中,大部分动物都进化出了某种能帮助它们寻找食物或躲避敌害攻击的自然伪装。这些特殊的自然伪装因动物的种类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长有皮毛的动物进化出来的伪装与生有鳞片的动物就有很大的差别,在水下成群游动的动物与在树丛间单独活动的动物也有较大的差异。

动物所处的环境对于动物形成什么样的伪装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动物来说,最简单的伪装技巧就是与环境背景保持一致。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栖息地的各种因素就可能成为伪装模仿的模式。同时,动物之间的伪装都是互为因果关系的,如果一种动物的主要天敌是色盲的话,这种动物就不会进化出能隐蔽自己的保护色。

在自然界中,每一种动物几乎都有自己的伪装。鹿、松鼠、刺猬以及其他一些哺乳动物的皮毛呈褐色(也被称为“地球色”),这种颜色能与森林地面上的树和土壤颜色混为一体。鲨鱼、海豚以及其他许多海洋动物的皮肤呈灰蓝色,这有助于它们与水下柔和的浅色环境融合在一起。当一只小鹿站在高高的草地上时,从远处看上去小鹿身上的斑点与太阳照射在森林地面上形成的光斑非常相似;海参栖息在海底,体色是灰色的,它匍匐不动时犹如海底的一块石头;狼蛛平时潜伏在洞里,但当它走出洞穴时,身上的保护色看起来与沙地一样。

伪装色的形成

在自然界中,动物形成伪装色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化学方式,一种是物理方式。

动物体内的色素是化学方式产生的。不同的色素使得动物具有各种不同的颜色和图案。当色素发生变化时,动物皮毛或羽毛的颜色也跟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时非常缓慢,比如有些幼小动物直到进入成年后,它们的皮毛颜色才会发生变化;有时这种变化又非常迅速,甚至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比如青蛙、蟾蜍以及某些鱼类,它们能根据周围的环境色调迅速改变它们皮肤或鳞片上的颜色。

除了化学方式外,动物还能通过物理方式产生颜色,即通过它们身体上细小的自然结构产生某种色调。从本质上来说,这些细微结构的作用原理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并散射可见光,产生某种混合色。比如北极熊,其皮肤颜色实际上是黑色,但它显示出来的颜色是白色,这是由于它的毛发是半透明的。当阳光照射到北极熊的毛发上时,每一根毛发都会使光线产生折射和干扰。毛发的这种作用使得北极熊的毛色看上去是白色。

有些动物能将化学方式和物理方式结合起来产生颜色。比如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某些鱼类生有绿色皮肤,这是因为它们具有两层皮肤,其中一层皮肤含有黄色色素,另一层皮肤能够反射光线,光线被反射变成蓝色,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就产生了绿色。

遗传基因决定一切

产生颜色的方式,无论是物理方式还是化学方式,都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通过遗传,父母将自己的基因传给后代。

伪装色是一个物种通过自然选择过程一点点逐渐进化出来的。在野外,一只动物的毛色与其周围环境越接近,它被食肉动物发现的概率就越小,因此它的寿命就越长。结果,那些能与周围环境密切融合的动物比那些融合程度较差的动物拥有更多的子女。继承父母基因优势的子女会长出与父母一样的伪装色,然后,它们会把这种伪装色一代代传递下去。最后的结果是,整个种类都会进化出能与周围环境密切融合的理想的伪装色。

动物采用何种形式的伪装色取决于动物的生理因素。大部分动物的伪装色生在皮毛上,因为皮毛是身体的最外层。爬行类动物、两栖类动物和鱼类的伪装色长在鳞片上,鸟类表现在它们的羽毛上,而昆虫则显示在它们的外骨骼部分。某些动物的伪装色进化得非常成功,比如松鼠的毛发相当粗糙,而且分布不均匀,但与树皮的质地非常相似。许多昆虫的外表非常像光滑的树叶,甚至能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在自然界中,伪装色是非常普通的,大部分动物种类都有自己的伪装色。

变色伪装

伪装的最基本形式是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但是动物所处的环境可能会发生变化,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一成不变的保护色就会失去作用。如果一种动物能根据变化了的环境适时地改变自己的伪装色,那么,这种伪装能力就非同寻常了。

许多动物进化出了特殊的适应能力,使得它们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肤色。一种最常见的变化就是动物随着季节的变化适时地改变自己的毛色。在春季和夏季,哺乳动物的栖息地呈现一片绿色和褐色,褐色能与夏季森林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而到了冬季,当森林被白雪覆盖时,如果动物的皮毛或羽毛仍保持褐色不变,那它就会与白色背景形成强烈反差,成为食肉动物注意的对象。因此,当冬季来临时,动物的皮毛或羽毛常常会变成白色。

那么,动物是如何根据季节的变化适时地更换自己的皮毛或羽毛的呢宁也就是说它们的生理机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研究者们发现,白天长度的变化或温度的变化能使动物体内的荷尔蒙产生不同的反应,从而产生不同的生物色素。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北极狐,这种动物能随着季节的变化及时地改变皮毛的颜色。在春季和夏季,北极狐的毛色是深色的,与周围的褐色泥土背景保持和谐一致;到了秋季和冬季,它的毛色会变成白色,与周围的白雪环境混为一体。

动物的皮毛或羽毛与人类的头发和指甲一样,实际上都是一些死亡组织,附着在动物的身体上,但由于不是活性组织,因此动物无法改变它们的构成成分。结果,为了改变身体颜色,动物必须将其身体上所有的毛发或羽毛全部置换掉。

但是,大部分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的身体颜色是由活细胞里面的生物色素决定的。生物色素存在于皮肤表面的细胞里,或者存在于更深层的皮肤里面。那些生存于深层皮肤细胞里的生物色素被称为色素体。

某些动物,如各种乌贼能熟练地利用它们身体上的色素体改变全身的皮肤颜色。色素体实际上是一个个色素囊,乌贼身上生有很多这样的色素囊,每一个色素囊都含有一种色素。色素囊被伸缩自如的环肌包围着。当肌肉收缩时,色素囊被挤压成一个扁平的圆盘状;当肌肉松弛时,色素囊又会恢复到原来的形态,成为一个个小圆点。乌贼所拥有的这种技能使得它能变幻出各种各样的颜色和有趣的图案。乌贼通过感觉背景颜色,有针对性地收缩或放松某些色素体,就能与环境色巧妙地融为一体。乌贼还能通过这种办法进行同类之间的通讯联络。

最高明的变色大师并非乌贼,而是变色龙。变色龙的变色机制与乌贼是一样的。与乌贼不同的是,变色龙变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伪装自己,而是表现它的情绪的变化。

动物变色的能力可以说是多种多样,五花八门。裸鳃亚目动物(一种小型海洋生物)能通过改变饮食结构来改变身体颜色。当一只裸鳃亚目动物以一种特定的珊瑚虫为食时,它的体内就会沉积这种珊瑚虫的色素,结果它的身体就会变成与它食用的珊瑚虫一样的颜色。由于珊瑚不仅是一种食物,而且还是一种栖息环境,因此裸鳃亚目动物通过食用某种珊瑚虫达到了伪装的目的。当裸鳃亚目动物移向另一种颜色的珊瑚时,它的肤色也会随着食物来源的改变而改变。某些寄生虫具有同样的变色能力,比如吸虫会随着主体动物颜色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颜色。

某些鱼类的颜色改变不是通过改变饮食结构,而是通过逐渐产生其他色素的方式完成的。其变色机制非常像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季节性换毛。当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日寸,它能觉察到新环境模式发出的视觉信号,根据这些信号,它开始释放能产生不同色素的荷尔蒙。渐渐地,鱼体颜色就变成了能与新环境融为一体的新的伪装色。

集群伪装和反明暗伪装

除了能通过变色与背景色融为一体外,许多动物还具有其他一些独特的隐藏能力。我们常常见到许多动物身上长有各种各样的斑点或条纹,这些斑点或条纹就是动物拥有的第二种伪装方式。它们究竟能起什么作用呢?

首先,这些斑纹图案能使动物更好地与环境结合在一起。例如那些栖息在草原上的动物,由于常年生活在又高又直的草丛中,渐渐地它们就进化出了垂直的长条纹,从而起到很好的隐蔽作用。

其次,这些斑纹图案可以用来混淆视线。从人类的角度来看,动物身上的斑纹图案非常醒目、突出,似乎起不到什么隐蔽作用,但从动物的角度来看,这些图案是重合叠加在一起的,食肉动物很难弄清对方身上的图案开头在哪儿,结尾在哪儿,在它们的眼里,这些图案似乎向各个方向延伸。当动物聚集在一起时,这种混淆式伪装作用尤其突出。当一头狮子观察一群斑马时,它看到的不是一只只斑马,而是一个长着斑纹的混乱的大群体,使它很难针对一个具体的目标发起攻击。除此之外,斑马身上的条纹还能帮助离群的独个斑马隐藏在高草地里。由于狮子是色盲,因此它弄不清斑马身上的颜色与周围的环境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颜色。

许多鱼类也是采用这种集群方式来伪装自己的。鱼身上的垂直条纹在食肉动物眼里可能显得非常鲜明、突出,但是,当它们以一种集群形式一起游动时,它们身上的条纹就会混淆在一起。在食肉动物看来,它们是一个不断晃动的混乱的大团体,以至于不知从哪里下口。

有些动物能利用一种被称做反明暗的办法来伪装自己。如老鼠、白尾鹿、加拿大鹅和黑鲈鱼等,这些动物身体皮毛的上层呈暗色,下层呈亮色。

反明暗原理尤其适合于水生动物。当你从上往下看一只水生动物时,它的背部较暗的颜色会与水下的阴暗环境融为一体。而当你从下朝上看时,它明亮的下腹部则与阳光照射在水面上形成的条纹块非常相似。

拟态伪装

伪装并非仅限于颜色图案的变化,还涉及身体形状和运动方面的变化。昆虫经常采用模仿的办法来伪装自己,这种办法就是让自己的身体形状和颜色看起来更像另一种动物或植物。这种伪装方式也称做拟态。例如某些燕尾状蝴蝶在孵化成毛虫日寸,其外观看上去就像一只鸟的尾巴。

很多昆虫是天才的模仿家,它们能模仿出看上去完全不像自己的另一类动物。王蝶是一种口味很差的昆虫,大部分鸟都不喜欢吃它。总督蝶在长期进化竞争中将翅膀上的花色图案进化得与王蝶的非常相似,以至于鸟看到它们时常常误将其当成王蝶,惟恐避之不及。很多无害昆虫无论从外表上还是从飞行动作上看都非常像长有针刺的蜜蜂。最突出的一个例证是竹节虫,这种昆虫看上去非常像一根长在树枝间的枝条,食肉动物在其身边经过时常常将其当作一根普通的枝条视而不见。纺织娘也是模仿高手,在长期进化中,其外表演化得如同挂在树枝上的一片树叶。

除此之外,某些动物还能模仿食肉动物或有毒动物的外表。某些蛾类在其翅膀上进化出如同食肉动物眼睛的图案。鹰蛾虫的后背看上去像一个蛇头。当食肉动物看到这些令它恐惧的外表时,常常会吓得落荒而逃。

在自然界中,某些个头较小的有毒动物常常会进化出色彩明亮的外表,食肉动物看到这种颜色时一般会主动避让,惟恐一不小心吃到这些有毒食物。久而久之,那些无毒的生物种类也进化出了类似的颜色,使得它们看上去也像有毒动物。

模仿与普通伪装比起来虽然有较大差别,但同样能达到伪装的目的。通过进化出另一种外表,一种动物就具有了更加强悍的形象,或者具有了能够偷偷接近猎物而不被发现的能力,从而提高了生存概率。在世界各地,你常常会看见各种各样的伪装方式,但伪装的基本要素不外乎前面提到的那几种。随着动物的不断进化,它们与环境的融合程度会越来越密切。这种适应能力常常比动物的尖牙利爪更有效。毕竟,隐藏自己不被别人发现和与人搏斗相比,前者是一种更好的生存策略。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