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药使用的两大注意事项
01轮换用药
现在市场上各类水产用产品种类繁多,抗生素、环境改良剂、消毒剂、杀虫驱虫药、免疫增强剂、饲料添加剂等等。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给养殖户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导致养殖户一旦认定某种产品后,就不会轻易换用的现象数不胜数。
但是,你是否发现,长期使用某种产品后,在疾病治疗用药上,同样的浓度已经不能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甚至有的时候,该产品对这种病症已经失去效果?
虽然环境改良剂、消毒剂等和抗生素有区别,但我们依然不能忽视长期单一使用某些产品带来的抗药性或耐药性。而且,随着水产养殖的发展,病害微生物也在不断的变化,有时表现出相同症状的致病微生物已经发生改变,因此,原来有效的产品也不会达到预想的结果。
比如消毒剂的使用,有研究结果表明,原本对75%乙醇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因在3年后的实验中表现出了抗药性。
推测其原因为两方面,一是长期使用75%乙醇导致细菌发生了突变或自发诱变;二是整合了带有药物抗性基因的质粒。目前所知的细菌对消毒剂的耐药性可通过获得质粒、转座子或发生基因突变而产生。
因此,在养殖疾病防治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明确池塘的主要特征及发生病害的具体情况,准确的使用产品;其次,某种相同状况发生的时候,我们要交替使用有效的产品,防止抗药性、耐药性的产生;再者要明确产品的主要成分,有时候虽然换用了产品,但是主要成分是一样的,作用也不大。
另外,务必注重环境改良,将来抗生素有可能很少使用,但微生素发酵将大量被运用于生产。注重平时鱼病的预防,没有发病时,在天气好的情况下就用芽孢原粉调水,再结合不耗氧分解的酵素轮换使用。就可以很好的减少因为天气突变带来的浮头缺氧死鱼,以及大幅度的降低病害。
02计算用药水深
水深的计算,这里大有学问可讲。一个十几米水深的水库,在计算用药量的时候,是按实际水深计算,还是按药物的扩散水深计算。
对于不同种的药,扩散水深是不一样的,同时在温度、光照、水流的影响下,同一种药物在不同条件下的扩散,又不是一样的。存在这么多变量,那又该如何去计算水深呢?
下面分享一下,在使用药物时的方法。
首先要考虑的第一个变量,温度。
在15度以下时,此时按药品的标准剂量使用。水深的计算则是按水肥和水廋再来细分。水肥的可按2米计算,水廋,可按1.8米计算。
当水温在15度以上时,此时的用量可按标出的使用水体的60-70%使用。水深计算,则可根据水体里的肥廋在2米到3米之间调整。
最后再回过来讲下这样去计算的原理。当稀释过后的药液当泼到水表面那一刹那,显然表层水的浓度是最大的,根据药的特性,会出现分子扩散,有些药物的密度大一些点,往下渗透的会深一点,但大多数药物和渗透深度仅在2米至3米之间。所以只有在这个药物的安全浓度是有效剂量的3倍,那就可以按有效剂量施药,且也可以按3米去计算水深。
如果去考虑水温分层这个变量时,无疑就要降低深度的计算。比如很多人喜欢用晶体敌百虫,这个药的特点就是密度大,滲透性强。曾经有人在给一水库计算用量时,就是是按水库的实际水深算的用量,平均水深算的4米,平时都是按2米计算,就是相当于是加一倍的用量。其结果当然是用后就有大量的鱼漂在水面上,幸好水库的碱性不高,只损失了一些底层鱼。
这里很多人就有疑问了,为什么是底层鱼出问题,按理说,首先接触到药应是中上层鱼才对啊。但实际上,药物在由表面往下透渗的过程中,累积到最后持续浓度最大的是底层,所以底层鱼才会出现死亡。
通过众多实践,我们结出的结论,在计算水深时,最多也就3米。通常用药可在1.8米至2米计算。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