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与防治措施
1 当前我国淡水鱼养殖鱼病防治存在的问题
1.1 淡水鱼养鱼鱼病的发病频率以及发病规模在不断地扩大
由于当前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造成鱼苗的种质资源在退化,也就是说淡水鱼抵抗病害的能力在降低。由于当前交通运输业较为发达,许多养殖户为了谋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将南方的鱼苗运输到北方来养,或者是将北方的鱼苗运输到南方去养,这样就造成淡水养鱼发病的频率越来越高,发病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经过粗略统计当前我国的淡水鱼养殖的病害主要有200多种,而且一旦发病大面积爆发,由此可见淡水养鱼病害已经是阻碍养殖户和我国淡水养殖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2 预防机制和措施还不健全
当前我国淡水养鱼的鱼病防治还是以治疗为主,这是淡水养殖户普遍存在的问题,都是发现鱼有病了才去治疗,根本没有什么预防机制和措施。平时不注意鱼病的预防和养护,淡水鱼自身的抵抗能力就弱,等到发病再去治疗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有的养殖户大量的给鱼用药进行治疗,这样做容易造成鱼的大面积死亡,但是用药剂量小对于鱼病的治疗根本不起任何作用。综合以上分析的情况,可以很好的说明,养殖户在淡水鱼养殖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预防机制,都是以治疗为主,这对于鱼病防治来讲是非常不利的。
1.3 当前淡水养鱼鱼病的防治忽略了养殖用水的环节
可以说水是鱼能够生存的关键。因此,在养殖淡水鱼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水质的控制。水质掌控好了,鱼就不会得病了。所以必须要保持养殖用水的水质清新,不要把生活污水或者是工业废水排放到池塘当中,因为这些废水和污水当中含有很多病原微生物,一旦进入养殖用的池塘就会加速池塘水的恶化,这个时候最简单的处理办法就是在水中要加入一些水质改良剂。平时还要注意池塘水中的含氧量,选择在晴好天气的中午多开增氧机,并且要保证水中含氧量的均匀程度。最后要注意观察水体的透明度,一般情况下池塘养殖用水的透明度应该保持在25cm左右,并且要适时地为池塘注入新的养殖用水,这些工作对于保证养殖用水的水质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2鱼病防治措施
2.1 定期泼洒药物,预防鱼病
在鱼下塘之前对体长15cm左右的草鱼注射三联疫苗,胸鳍基部或腹腔内进行注射,可以确保鱼体在10个月的免疫期内免遭3种病的侵袭。每隔12d左右采用18kg左右的生石灰泼洒1次,让水池的水达到20mg/kg的浓度,对吃食鱼类尽量少用土霉素拌鱼饵料进行投喂。连续喂食3d。每月泼洒1次敌百虫,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每隔13d左右泼洒1次微生物制品,达到有效改善水体的生态环境,控制各样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的目的,增强鱼体的免疫功能。
2.2 科学、准确判断鱼病,对症下药
鱼病发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细菌、病菌、真菌等带病微生物引发的,也可能是由于寄生虫寄生、外界环境突然变化和鱼体受到损伤等原因引起,所以在治疗鱼病时一定要找到真正的病因,对症下药,方见效果。根据药物泼洒的常识,很多药物适合在下午5时泼洒,但需要根据不同病原体的活动性质,抓住关键点实施药物,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2.3 掌握水体特点,科学用药
准确计算水体的面积、测量水的深度、称量药物的分量,在配制鱼药之前进行测量药物的有效成分含量,折合成相应的释放量,从而保证池水的药物浓度。池塘水的酸碱度、水温、肥瘦程度都会对药的效果和安全性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池水的肥瘦会影响漂白粉的杀菌效果,对于肥水塘可以适当加大用量,阴雨天气对鱼类影响较大等。
2.4 规范药物配制流程,内外结合用药
一些药物具有独特的配制要求和流程,如果不按照要求配药就会影响药物的效果,重则会发生严重的人身伤害。所以必须按照规定要求配药。用药后认真观察鱼类活动情况。因为任何疾病的治愈都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发现死鱼现象没有停止反而增多,则应该停止用药,查找原因。单一使用一种药物很难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也无法消除水体中的病原体。因此,最好把全池泼洒消毒药物和投喂药饵结合起来,割断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通过对鱼类内服用药达到彻底治愈鱼病的目的。应该选择药效类似的药物交替使用,以免出现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产生抗药性的情况。
3 总结
综上所述,池塘鱼类一旦发病很难治疗,尤其是对于一部分大水体鱼,目前依旧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对于池塘鱼病的防治应该要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尽可能的做好饲养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池塘鱼类体制,准确把握鱼病的发生规律,及时有效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这样才能够确保渔业丰收。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