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家鱼混养疾病流行规律及养殖步骤
每年的十二月,在水产养殖上来说,既是开始又是结束的一个月,结束的是一年的养殖,开始的是下一年的养殖。从干池清塘上说起,每年卖鱼以后,面临的就是池塘清淤、曝晒、及消毒处理,理论上说,养殖池塘应保留淤泥深度10公分左右最为适合,这样的话养殖者面临的是必须每年对鱼塘进行清淤处理,但是清一次淤泥每10亩就要1万块钱的成本,所以大部分养殖者都会选择几年清理一次,短则2年~3年,长则8年~10年;在这里,笔者选择的方法,两年到3年进行一次池塘清淤,看池塘情况而定不超过3年。接下来就是曝晒,如果当年天气情况好的话,曝晒是一个很好的天然消毒步骤,但是也不宜太长,不然有些池塘会发生池底或池壁开裂的情况,反而影响接下来的养殖,建议天气好的话在15天~20天左右为宜;曝晒后的池塘加注30公分左右的水,进行生石灰消毒,每亩100公斤左右的用量,全池泼洒,泼洒后最后让淤泥与石灰残渣混匀效果更佳。生石灰消毒以后7天左右可以进水至80公分~100公分的水深;或者生石灰消毒7天以后可以再次用漂白粉消毒处理,既能够更有效的杀灭水体或池塘底部的细菌或虫卵,还能调节一些盐碱地池塘或生石灰清塘以后的碱性水质和土质,用量一般在每亩15公斤;消毒处理后五天左右可以加水并放鱼。
前期清塘消毒可以说是一年养殖好坏的基础,很多人都不在意这个环节,导致养殖后期疾病频频发生,其结果就是养殖效益不堪入目。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想把鱼塘养好养成功,必须在这个环节上下大功夫。
养殖池塘经过严格的清塘消毒处理以后,接下来我们就准备投放苗种了,一月份的天气水温都很低,看各地的情况有所区别,这个时候的鱼活动能力差,适宜苗种运输和下塘,在这个时候,养殖者在鱼种运输下塘时,一方面应该尽可能的减少鱼的受损程度,以免气温上升以后鱼体受损部位感染霉菌引发严重的水霉病;另一方面鱼苗下塘应该做好消毒工作,杀灭鱼体所携带的大量细菌与寄生虫,要知道池塘寄生虫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鱼体本身所携带的;这个过程可以用0.1%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高锰酸钾稀释后呈粉红色)浸泡十五分钟,或者可以使用2ppm~3ppm的食盐水进行处理。水产养殖就是个精细活,切不可嫌麻烦而忽略一些细节的东西,有时候一些细节就决定了养殖者一年的养殖成败。常言说的好,真正用心养鱼的人一般第一年都是赚钱的,因为初学养殖者,会一丝不苟的完成养殖过程中的一些很小的细节,所以他是成功的;但有一些养殖时间长了的养殖户,就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去对待,会觉得一些小细节可做可不做,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养殖效益不甚可观,甚至面临亏本的情况。
提醒读者,这里所介绍的是主养草鱼、套养鲢鳙鱼和鲫鱼的轮捕轮放的池塘养殖模式,因为个人认为轮捕轮放是一个能够充分利用池塘水体的养殖模式(池塘固定水体会存在一个最大容纳量,轮捕轮放的模式就是最大限度的利用池塘容纳量,整个养殖周期池塘实际存纳量都是接近水体所能承载的最大容纳量),一般来说,轮捕轮放模式的养殖效益是一般养殖模式的1.5倍左右;所以鱼种的放养比例可以是:草鱼鱼种规格500克~700克的80尾/亩;规格50克~100克的1200尾~1500尾/亩;鳙鱼50克~100克规格的50尾/亩;鲢鱼50克~100克规格的150尾/亩;鲫鱼50克~100克大小的800尾/亩。一般的鱼塘每年可以进行捕大留小4次左右,5月份的时候可以起捕二龄草鱼,6月~9月可以根据鱼的生长情况进行两次捕鱼,12月份左右的时候清塘;这样的养殖模式,保证了养殖者最大的养殖效益,充分利用了水体的容纳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养殖模式,是整个养殖周期都最大限度的利用水体承载量,所以养殖者必须配备完善的增氧设备,以防天气突变等情况下引起的鱼类浮头泛池。另外,高温期捕鱼拉网的时候尽可能的减少鱼体的伤害,并在拉网以后及时做消毒处理,且保证鱼塘水环境的稳定,有效防控疾病的发生。
(中国渔业报)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