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里的那些事儿:欲速则不达之二(85、86、87)

发表时间:2021/01/18 16:00:00  浏览次数:38511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林文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并担任社会经济发展咨询委员会顾问。主要研究、探索健康养殖的环境问题,大力推广健康养殖,得到了行业的广泛认可。曾参与国家兽医协会《水产执业兽医考试指南》编写,翻译美国奥本大学池塘环境经典专著《池塘养殖水质》和《池塘养殖底质》,奠定了我国池塘生态研究理论基础。

林文辉的QQ空间连载文章:池塘里的那些事儿!已出版成书,西



85欲速则不达(3)

快速培菌的得失。

细菌的功能主要是分解池塘水体中的有机物质,前期饲料投入少,根本不需要大量的细菌!前期所谓“藻菌平衡”只是卖概念而已。有人认为前期的细菌呼吸可以平衡藻类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消耗而避免pH过度升高,其实这是个伪命题。因为要维持这些细菌能够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必须同时连续输入大量的细菌底物——有机物质!否则细菌是不可能凭空产生二氧化碳的。

要使细菌快速生长,只需添加一些细菌容易分解吸收的有机物质。但是,细菌生态与藻类生态不同,其一,细菌生态的建立需要一定的顺序。单一的营养源如甘蔗糖蜜之类的碳水化合物能被细菌快速利用,因而短时间内可以使细菌大量生长,但种类相对单一,构不成“微生物生态”。其二,藻类每天有太阳辐射的能量输入以维持生存与生长,而细菌则需要人为输入能量物质才能维持生存和生长。如果采用速效细菌营养素(如单糖、双糖、各种有机酸发酵物)培养,几个小时内细菌就能生长起来,而营养素则随着细菌的生长按比例消失。细菌数量增长与细菌营养素减少的反差必然导致许多生态问题。

1、大量快速培养出来的细菌只是相对单一的种群,不是微生物生态,甚至由于单一细菌过量繁殖反而导致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建立受到影响;

2、大量快速繁殖起来的细菌没有后续营养底物补充必然导致细菌生物学行为发生变化,变成病原微生物;

3、藻类是悬浮的,而细菌很容易形成絮团沉淀。大量细菌的生长、沉淀,必然导致池塘底部环境受到污染,加速池塘底部生态破坏。

如果前期培藻太快导致pH偏高,是培藻失误,应该纠正培藻方法,如果采用大量培菌去处理,等于错上加错!

总而言之,养藻的目的是用于光合作用,充分利用太阳能,为池塘输入能量;而养菌的目的是为了净化养殖环境,必须人工提供能量(碳水化合物)和氧气。因此,池塘细菌的数量应与饲料投入量相匹配,养殖前期饲料投入量少,污染小,没必要养些细菌在那里浪费“粮食”——氧气和碳水化合物!

86欲速则不达(4)

高蛋白饲料的得失。

池塘养殖的本质是蛋白转化,饲料配方的设计也是围绕着蛋白转化而进行的。一般来说,在一定蛋白质含量范围内,鱼虾的生长速度直接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在饲料蛋白质水平的研究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如下这样的结果:

当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低于“基础代谢水平”时,鱼虾出现“负生长”,因为饲料中的蛋白质不足以维持鱼虾的基础代谢;绝对生长量为零或负值,所以,饲料蛋白效率小于等于零。

当饲料中蛋白质含量高于“基础代谢水平”时,随着饲料蛋白含量的提高,鱼虾生长速度迅速提高,“比生长速度”(即生长速度对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率或生长速度与蛋白质关系的方程的导数)的变化率大于零;饲料蛋白效率逐步而且迅速提高;

当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等于“蛋白效率最高水平”时,鱼虾的“比生长速度”变化率等于零,饲料蛋白效率达到最高;

当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大于“蛋白效率最高水平”时,虽然绝对生长速度还在提高,但已经变慢了。鱼虾的“比生长速度”的变化率小于零,因而饲料蛋白效率也逐步降低;

当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等于“生长速度最高水平”时,鱼虾的绝对生长速度达到最高,但但饲料蛋白效率大幅度降低;

当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大于“生长速度最高水平”时,鱼虾的绝对生长速度开始逐步降低,出现“蛋白中毒”现象,这种饲料没人做!

因此,从提高蛋白效率、降低池塘污染角度而言,养殖户应该适当牺牲一点鱼虾的生长速度,选择“蛋白效率最高水平”的饲料,而不要为了最大生长速度去选择蛋白含量更高、生长速度最快、但氮污染也最大的饲料。“长得快,死快”是行业中常见的现象!只有鱼虾活着,生长速度才有意义。

87欲速则不达(5)

快速育种的得失。

生存,是自然界所有物种的第一要素。而要能够更好地生存下来,一个物种必须在两个方面获得遗传表型优势:1、获得食物;2、自我防卫(避免被作为食物)。因此,自然界任何物种的遗传特性都是这两个方面的自然选择结果,缺一不可。也就是说,生长速度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能够活下来,其次才是生长。当然也有例外,一些物种在某些特殊环境下,生长速度就是生存机会。

然而,一个种物种(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一旦被人类选择进行家养,就被保护下来了,一日三餐,定时定量;所有天敌,都被人类清除。因而作为自然界野生状态下的遗传性状的优势,在家养状态下就没太大意义了。这些遗传性状反而消耗了能量、影响了生长。因而家养后人类对该物种的遗传特性的要求是产量(有时是品质),选育种的方向是生长速度。

对于一个遗传特性确定的物种,我们对其进行“遗传改良”——育种,是尽量削弱或剔除不必要的性状,如与觅食技能相关的遗传表型,以及与防卫相关的遗传表型,而尽可能提高与生长相关的遗传表型。

遗传表型是在某些特定环境条件下遗传基因表现的结果。例如,我们对某个养殖品种进行选育,是在给定营养、水质、气候等条件下根据其生长速度进行“择优录取”的。然而,我们不能保证该物种在其他营养、水质、气候等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和生长速度与选育时一致。因此,所选择的每一种优良性状的,都是有特定的营养、水质、气候等条件要求的。所以,一个物种的每一种优良性状的选择都必须经过多方验证,确保改良后的物种能适应各种营养条件和养殖环境。

过去,家养物种是通过定向选择,逐步积累在给定养殖环境下的优良遗传性状,因此,一个遗传品质优良的家系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但对当地养殖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然而,当今的基因改良技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对物种的遗传特性进行改造,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每一个基因改造都不加以验证,快速育种,就可能出现大问题——长得快,死得快!

另请点击:林文辉说水产养殖专区 有系列精彩奉献!

林文辉说水产养殖专区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