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稻渔综合种养的探究与实践 ——以四川隆昌为例
新形势下稻渔综合种养的探究与实践 ——以四川隆昌为例
文/黄跃成 吴俊 李华雄 刘序
稻渔综合种养是当前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经济的主要模式之一。本文以四川省隆昌市为例,深入解析了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生产上的优越性以及与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契合性,并针对当前国内对于稻渔综合种养的种种质疑做出了科学合理的解释,以数据有力地回应偏见以正视听。
稻渔综合种养是当前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经济的主要模式之一,也是新时代加快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最具活力、潜力和特色的朝阳产业之一。在国家和地方导向性政策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地区选择了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同声音,主要有稻渔综合种养将稻田一定比例开沟用于养鱼(虾)水稻产量会不会减少,稻渔综合种养对稻田土壤和水质有什么样的影响,稻渔综合种养的稻米和水产品品质究竟何如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四川省内江市农科院作为“川渝新经济稻渔综合种养专家大院”的牵头单位,联合四川省农科院、上海海洋大学、四川省水产研究所、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所,通过5年的探究与实践,研发出“稻渔专用水稻品种、渔稻耦合水产养殖关键技术,克服稻田‘非粮化’”,探索出“稻+虾、稻+鱼、稻+虾+鱼、稻+稻+鱼”等因地制宜的种养模式,并在隆昌市示范推广,截止今年7月,隆昌市已发展稻渔产业14万亩,稻田虾产量0.72万t,约占全省21%。稻渔产品初加工率达95%,精深加工率50%,产值达25亿元。建成稻渔新村104个、稻渔基地景区4个、乡村旅游民宿24家,2019年乡村旅游收入达30.79亿元。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隆昌市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生产“三减”,提升了水稻品质,获得了动物产品,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并且,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稳粮增收效应、生态安全效应、质量安全效应也在隆昌市的实践与探索中得到了反复验证。
一、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稳粮增收”的模式
(一)利用边际效应,种粮养殖两不误
隆昌市地处四川省东南部,地貌以平坝、浅丘为主,浅丘地貌约占总面积的56%,耕地面积66.5万亩,其中农田面积34万亩。隆昌沱灌工程覆盖区域为四川省9个大型灌溉区之一,通过从沱江石盘滩江段提水输灌,有效灌面达33.21万亩,涉及全市80%以上的土地和人口,也使农户形成了稻田养鱼的传统。实行稻渔综合种养的农田需在田内挖一条 “L”型或者“U”型深沟养“渔”,农田里则种上水稻。按照“稻田工程应保证水稻有效种植面积,保护稻田耕作层,沟坑占比不超过总种养面积的10%的要求,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90%面积种稻、10%面积作为养殖生物在水稻搁田时的栖息地,多开长沟窄沟提高边际效应,也方便机械化耕种和收割。这种高标准农田改造,既增加了有效耕种面积,也通过蓄留再生稻增加了单亩粮食产量,同时,通过选用定向宜渔专用水稻品种,配套宜渔种植技术等措施可实现总体产量不减。
调查数据表明,2019年隆昌市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4万亩,实现水稻产量7.2万t,亩均产量514kg,与全市单作水稻单产相当。隆昌市水稻播种面积已连续7年保持增长。
(二)农户积极性提高,撂荒复耕率增加
隆昌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3℃,全年无霜期334天,日均气温不低于10℃的持续天数268天,日均气温不低于15℃的持续天数207天,独特的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小龙虾养殖。同时,当地政府实行了对沟坑占比不超过10%的规模化稻渔基地每亩补助1050元~1350元的方式推动新型经营主体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稻渔产业。以隆昌市稻虾种养田地为例,亩产龙虾100kg,增加亩产值5000元,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农户种粮积极性,增加了撂荒田复耕率。
调查数据表明,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隆昌的稻渔综合种养区撂荒田比例由10%降为5%,核心区降为3%,有效稳定了当地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中稻+再生稻”平均亩产达550kg。
二、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生态循环”的模式
(一)稻田土壤水质不受影响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能充分发挥稻渔互惠互利效应,有效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养殖动物在水稻生长期间能够有效摄食杂草,消灭害虫,其排泄物亦可充当肥料,有效保持土壤肥力稳定。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内江市农科院在2017年~2019年开展的养鱼与施氮对稻田土壤养分影响、稻田养鱼田间工程设置方式等研究表明,在标准稻田工程设计与稻鱼共栖技术下,养殖动物在水稻生长期间能够有效摄食杂草、消灭害虫,其排泄物亦可充当肥料,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与单种水稻的稻田相比可减少一定量的氮肥施用。根据四川省水产研究所研究发现,和水稻单作相比,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稻田农药使用量降低了61.6%,化肥使用量降低26.5%,稻田的生态环境更为良好。
(二)生态循环种养集成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不仅充分利用稻田的坑沟、空隙带和冬闲田发展水产养殖,还利用水稻和鱼虾在生长过程的互补性建立稻—渔共生生态循环系统,具体表现为水稻的种植会招来各类昆虫,而稻田中的鱼虾可以摄食掉落水中的昆虫以及水中杂草,水稻向鱼虾提供了食物,而昆虫、杂草被鱼虾采食后降低了水稻生长的不利因素,鱼虾的排泄物则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肥料,使水稻生长更加旺盛,这构成一个生态循环的关系。稻—渔共生生态循环系统提高了稻田中能量和物质循环再利用的效率,减少了病虫草害的发生和农药化肥的使用,改善了稻田生态环境,提高了稻田可持续利用水平,形成了“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生态循环、高效节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调查数据表明,在隆昌市稻渔产业各个现代农业园区,规范化、标准化、科技化程度更高,化肥农药减量明显。中稻亩平产量550kg、再生稻亩平产量100kg,稻田小龙虾亩平产量达150kg以上,其中每年2月~4月阳春虾比重大。稻田虾绿色生态,发展稻虾综合种养合计亩平产值可达9000元~10000元。
三、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提质增效”的模式
(一)稻米水产品质量更优
生态稻渔综合种养的水源很特殊,鱼和虾对农药特别敏感,尤其是对剧毒农药更敏感,在生产过程中,农户会不施传统农药,或少施生物型农药,水稻和水产品品质更优更安全。“专家大院”通过采用“研发总部+专家大院+科技小院+服务终端”模式,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重点解决隆昌市稻渔产业的新品种引进、技术指导、种养技术等,形成了丘陵地区“稻+鱼、稻+小龙虾、稻+鳅”等综合种养技术体系,通过培育具有“抗病、抗虫、抗倒伏”的三抗品种,如“内香优、千乡优等优质品种,隆昌市稻米综合品质得到显著提升,促进了有机稻,有机鱼、有机虾的生产。隆昌市青龙稻田虾种养基地发展稻虾综合种养4000余亩,在发展稻虾综合种养的同时,采用错峰种植中稻、晚稻、再生稻的方式,稳定水稻种植面积,选用优质谷种,种植过程无化肥、农药,产品属原生态优质稻米,食用更安全、香气更浓郁、口感更好,每公斤售价能达到40元。
(二)农民增收效益明显
稻渔综合种养的实施使规模种粮综合经济效益提高,农户看到种粮依靠科技走生态之路也能增收,种粮也有了底气。实践表明,大面积应用的“中稻+再生稻+小龙虾”模式,亩产中稻500kg、再生稻50kg、小龙虾100kg,产值6875元,比水稻单作亩产值高5000元;正研究探索的“中稻+小龙虾+白乌鱼”模式,亩产中稻500kg、小龙虾100kg、白乌鱼100kg,亩产值1.15万元,比水稻单作亩产值高1万元。隆农汇稻虾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刘小龙,2012年前在外从商,年收益50万元。2012年他开始在响石镇小嘴村承包土地300亩开展水稻单作,4年来,收支基本持平。2016年,刘小龙开始探究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并投入150万元,当年收益基本持平。2018年亩纯利润立刻达到0.3万元,实现总利润90万元。尝到甜头后,2019年他将种养面积扩大到500亩,亩纯利润提高到0.35万元,年利润175万元,是在外从商的3.5倍。青龙稻田虾种养基地发展稻虾综合种养4000余亩,建有小龙虾产地分拣中心、稻渔特色农产品电商信息交易展厅等,基地年产值达4200万元,亩产值1.05万元。按照“专家大院”收集的生产数据及《稻渔综合种养—食用小龙虾养殖技术规程》标准,通过隆昌市农业农村局指导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产业联合社,实施专家大院+基地小院+种养业主的模式,带动了40余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抱团发展,基地每年可生产优质稻米2300t,小龙虾590t,年产值达3640万元,亩均产值0.91万元,亩均增收0.11万元~0.38万元。
科技赋能为隆昌市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奠定了基础,隆昌市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也在不断的探究与实践中得到了创新发展。通过大力发展丘区特色稻渔综合种养,2018年2月隆昌市成为原农业部首批授予的“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隆昌市普润镇印坝稻渔基地入选四川省级稻渔主题公园,胡家镇荣获全国稻虾产业强镇称号,隆昌市稻渔现代农业园区荣获四川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称号。2020年,隆昌市被纳入四川省整县推进“鱼米之乡”创建试点示范县。以15万亩稻渔产业为龙头,发展35万亩特色农业产业,隆昌市正在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道路。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