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节对虾与斑节对虾养殖
斑节对虾俗称鬼虾、草虾。属甲壳纲、十足目、对虾科、对虾属。学名Penaeus monodon Fabricius。是对虾属中最大型种,最大个体体重可达450克以上。属热带、亚热带种类,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地区;菲律宾、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泰国沿海较为普遍,巴基斯坦、日本南部、澳大利亚北部、南非均有分布。中国主要产于台湾、福建、海南、广东、广西等省(区)。地理分布范围为30°~155°E,35°N~35°S。
形态特征
个体大,甲壳较厚,平滑无毛。体呈淡赤褐色,腹部有蓝色或暗绿色横带,头胸甲的侧面、步足、腹肢呈红色。额角有侧沟,伸到头胸甲中部消失,上缘7~8齿,下缘2~3齿,有中央沟。第一触角鞭较其柄长,第五步足无外肢。
生态习性
喜栖于泥质或泥沙质海底,白天栖息于底层,傍晚后活动频繁。仔虾后期进入索饵场,在近岸浅海河口区生活,有时可随潮水进入河口内部。性成熟前的幼虾主要在沿岸浅水区索饵。进入成熟期则游到沿岸水深160米以内的海域栖息产卵。要求产卵区的盐度(28‰以上)和温度(26℃以上)比较稳定。该种为广盐性种,能够在10‰~38‰的盐度内正常生活,但对低温的耐受能力差,在14~15℃以下则不能正常生活。成虾在盐度10‰~25.5‰时,适温范围为16~35℃。离水后干露于空气中的耐力很强。
斑节对虾为杂食性,以肉食为主,饲喂植物性饵料豆饼、麸皮等生长缓慢,而饲以蛤、鱼碎肉等动物性饵料则生长迅速。
生殖
雌雄异体。繁殖期较长,不同海域繁殖期不同。在热带海域几乎一年四季均可繁殖,在中国南方沿海的繁殖期则集中于3~9月,在台湾省为3~11月,8~11月为盛期。交配前,雌虾先蜕皮,待甲壳稍硬、刚刚开始游泳时,雄虾将精荚放于雌虾纳精囊内,完成交配过程。因此,产卵时不需雄虾参加。在卵子排出的同时,由纳精囊挤出精子,卵子在水中受精。卵巢发育成熟后呈褐绿色,重量约为体重的15%。怀卵量与虾体大小有关,个体越大则怀卵量也越多。通常每尾虾一次产卵量为30万~100万粒。亲虾多在夜间产卵,产卵所需时间大多在10分钟以内。在对虾属中,本种的生长速度最快,在自然条件下4个月体长可达18厘米以上。
斑节对虾寿命一般为1.5~2龄。受精卵直径约0.24~0.32毫米,浅绿色,比海水略重。水温为27~29℃、盐度为29‰时,从受精卵孵化为无节幼体(nau-plius)约需12~16小时。无节幼体体长约0.30~0.53毫米,体不分节,无口器和消化道,不摄食,完全依靠体内的卵黄为营养。有3对附肢和1个红色眼点。无节幼体分6期.每期变态蜕皮1次,在水温27~29℃时,约需90小时,进入溞状幼体时期。溞状幼体体长约1.02~2.75毫米,分3期,在水温27~29℃条件下,约需4天,经3次蜕皮而进入糠虾幼体期。溞状幼体期开始摄食,前期以微藻及微型有机颗粒为饵,后期即可摄食较大的浮游动物如轮虫、卤虫无节幼体等。糠虾幼体亦分3期,体长为3.4~4.37毫米。在水中呈倒立状,主动捕食,食物以浮游动物为主,也可滤食浮游植物。在水温为27~29℃、盐度为30‰时,需3天可完成变态而进入仔虾期。第一期仔虾体长约5毫米,其外形同成虾相似,平游,在正常条件下,1~2天蜕皮1次,体长达2厘米后,以底栖生活为主。
概况
中国台湾省、亚洲东南亚地区的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地是斑节对虾的主要养殖地区。由于斑节对虾生长迅速,饵料要求较易满足,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养殖品种之一,许多热带、亚热带地区都在开展养殖。中国广东、海南以及广西等省(区)主要进行半集约式或粗放式养殖。上述地区的斑节对虾养殖之所以能大规模发展,除技术上解决了人工苗种和人工配合饵料的大量生产外,还取决于养殖机械的发展以及国际市场的需求。但就世界范围而言,不能获得大量养殖所需苗种仍然是限制发展的重要原因。亲虾在人工条件下不易成熟,天然亲虾的种群较小,不易大量捕获,也是大规模人工育苗生产受到限制的主要因素。因此,斑节对虾养殖亟待解决的是在人为条件下大量生产亲虾,以满足大量培育苗种生产之需要。此外,斑节对虾养殖阶段的疾病,已成为生产发展的限制因素,台湾省1988年即因对虾疾病蔓延大量死亡,而大幅度减产。
中国台湾省至少已有300年的养殖历史,但长期以来靠纳天然虾苗养殖,被认为是与遮目鱼混养的副产品。半集约式企业化养殖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人工育苗技术的不断完善,养殖面积的扩大,人工配合饵料开发成功,育苗、养殖和饲料生产分工专业化,推动了生产的发展。1986年台湾省养殖产量达4.6万吨。全世界斑节对虾养殖总产量仅次于中国对虾。
人工育苗
包括设施和育苗技术。
设施
育苗用海水盐度应保持稳定,以28‰~33‰为宜。抽取海岸砂层下的地下海水,不需过滤,充氧后可直接使用。而由海中用水泵直接抽水,则需经过滤处理后再注入育苗池。亲虾暂养池,可使用20~50米3的水泥池,保持暗光。产卵池以0.5~1米3水体的水泥结构或玻璃钢水槽为宜。育苗池一般用10~30米3的水泥池,在纬度较高的地区,由于气温较低,水温温差变化较大。育苗池应设在室内,要求采光条件适宜,保温性较好,池内应设加温管道或电热加温。在纬度较低的热带地区可以搭棚,遮荫、避雨。育苗场应有充气设备,大型育苗场通常使用罗茨鼓风机,每分钟的充气量应达到使用水体的2%。散气石的气泡大小要求适度。
育苗技术
包括亲虾培育、产卵与孵化、幼体培育和群落法幼体培育。
亲虾培育
可自产卵场采捕天然亲虾,也可在人工条件下培育亲虾。由于斑节对虾甲壳较厚,鉴别卵巢发育成熟度时,可面对强光,透视背部观察。发育成熟的卵巢粗大,并在第一、第二腹节处向两侧下垂,头胸部的卵巢暗绿色,卵粒分离呈颗粒状。未完全成熟亲虾可应用眼柄切割技术促熟,将单侧眼柄灼伤,经2~3个星期(平均18.1天)性腺即可成熟。蓄养亲虾,要注意亲虾纳精囊内是否有精荚,因为该种对虾在其卵巢成熟前有蜕皮习性,此时如没有雄性对虾再次交配,则卵子产出后不能受精孵化。成熟雌虾丢失精荚,可用人工移植精荚技术来解决。移植精荚技术通常用电刺激方法获取精荚,再用镊子将精荚插入纳精囊。
产卵与孵化
在繁殖盛期亲虾运回后,当日夜间或隔日即可产卵,每立方米水体可放3~4尾亲虾,产卵池水深60~70厘米,充气要轻,以免搅碎刚产出的卵子。水温为28~30℃,盐度为28‰~33‰。产卵后,立即将亲虾移出。孵化前,洗卵。也可将卵子移出,集中于孵化池或育苗池孵化,卵子孵化时的水温及盐度同产卵时一致。
幼体培育
培育无节幼体要求水温为28~30℃、盐度为30‰,充气量适中,不投饵。发育至溞状幼体后,开始摄食,生理上发生了较大变化。溞状幼体的第二期,耗氧量骤增;进入该期后应增加充气量。该期幼体畏强光直射,光照度以保持在500勒以下为宜。硅藻是该期的适宜饵料,尤以单体的角刺藻(Chaetoceros sp.)最好。硅藻数量不足时,可以投喂牡蛎卵、豆浆、活酵母、熟蛋黄、微粒饵料或微囊饵料。溞状幼体Ⅲ期以后,除了继续使用上述饵料外,需添加轮虫、卤虫无节幼体等。发育至溞状幼体Ⅲ期后,每天换水1/5~1/3,以防水质变恶。本期的水温以28~30℃、盐度以30‰为宜。糠虾幼体期所需温度和盐度与溞状幼体期相同,唯投饵量需加大,以轮虫及卤虫无节幼体为主,辅以浮游植物饵料,或微颗粒、微胶囊饵料,换水量、充气量应比溞状幼体期加大。仔虾期的适温、适盐范围扩大,变态为仔虾后,最初5天所用的饵料种类和糠虾期相似,唯须加大投饵量、充气量、换水量。5天以后的仔虾不再畏强光,可移至室外养殖,饵料可添加碎鱼肉及贝肉,也可喂豆粉、花生饼粉等。仔虾培养20天,体长达2厘米,即可放养。
群落法幼体培育
可使用经筛网过滤的自然海水。在无节幼体期的培育池内加入营养盐,以促进水体中天然微藻及接种的人工培养硅藻大量繁殖。通常每1~2天施肥一次,直到水色变为褐色。溞状幼体期,视培育池内繁殖的微藻数量多少而补充人工饵料或生物饵料,糠虾幼体期后,直至仔虾的培育同前述方法。
养殖技术
斑节对虾的养成多用粗放式与半集约式养殖方式。80年代以来,半集约式养殖发展较快,中国台湾省、广东省主要采用这种方式。台湾省也有少数集约式高密度养殖。可与鱼、虾、藻(龙须菜)混养,也可单养。
粗放式养殖
在东南亚和中国历史悠久,至80年代末仍是东南亚部分地区的主要养殖方式。依赖纳自然苗养殖,池水交换也是采用涨潮纳水、落潮排水,基本上不投饵,池面积较大,单位面积产量低。
半集约式养殖
使用人工苗种、小面积池塘,人工控制水量,人工投饵,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中国台湾省所用养殖池为0.2~0.5公顷,每平方米放苗20~30尾,成活率为75%以上,每年生产两季或一季,产量每公顷1.4~9.6吨,最高者可达12吨。
斑节对虾养殖场应建于海水、淡水来源较便利,气候温暖,不受工业污染影响,易防台风以及交通、电力供应方便的地区。养殖水源可直接使用海水,也可抽取地下海水。养殖池为长方形,水深0.6~1米,池周及中间设宽5米、深2米的沟。可将2厘米以上的苗种直接放入养殖池养殖,也可进行分段养殖。分段养殖应设中间培育池,从10~12天仔虾养至体重达2克,再换池;养到5克后,放入养成池直至到达商品规格出池。具体分几段养殖,根据养殖条件、技术及养殖经验来确定。虾苗放养前,必须清除池底污泥及杂草,曝晒1~2个星期后才可进水;池水不能排干者应先清除害鱼,通常使用鱼藤酮及茶籽饼。清池后,可先进水30~40厘米,施用有机肥或无机肥繁殖基础饵料生物。进水时应加过滤网,以防害鱼进入养殖池。苗种来源一是当年春天培育的虾苗;二是去年秋天(10~11月)产卵培育的越冬苗。越冬苗的培育方法与中间培育相似,关键是加防寒措施,使水温不低于18℃,放苗密度为100~150尾/米2。养殖阶段的饵料为杂鱼、虾、贝肉及人工配合饵料等。每日的实际投饵量还要参考当时的天气状况、虾的健康状况以及残饵量、水质等作适当的调整。为了防止养殖过程中出现缺氧、浮头死亡,当放苗密度达30~70尾/米2时,需要用增氧机或水车充气,以改善水质。
养殖期的几项主要水质指标为:①温度,25~33℃;②盐度,10‰~25‰;③溶氧量,4毫克/升以上;④pH值,8.0~8.5;⑤硫化氢,0.033毫克/升以下;⑥氨态氮,0.1毫克/升以下。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