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海鳗
海鳗又名门鳝、即勾、狼牙鳝。属硬骨鱼纲、鳗形目、海鳗科、海鳗属。学名Muraenesox cinereus(Forskål)。海产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非洲东部、印度洋及西北太平洋。中国沿海均产,主要产于东海。
体长圆筒形,尾部侧扁。尾长大于头和躯干的合长、头尖长。眼椭圆形。口大,舌附于口底。上颌牙强大,锐利,3行,犁骨中间具10~15个侧扁大牙。体无鳞,具侧线孔140~153个。背鳍和臀鳍与尾鳍相连。体背侧银灰色,大型个体沿背鳍基部两侧各具1暗褐色条纹。椎骨142~154个。(见图)
海鳗
近似种山口海鳗(M.yamaguchiensis)常与海鳗混栖于同一海域,产量多,由于形态酷似,在分类和生产统计上容易混淆。其主要区别是山口海鳗青灰色,大形个体在背鳍基部两侧各具1青灰色条纹;侧线孔128~134个,椎骨128~135个;分布范围较海鳗狭小,仅见于印度洋东部及西北太平洋沿岸,在中国分布最北达35°N左右,因此在黄海北部中国沿岸不常见。近似种还有鹤海鳗(M.talabonoides),在中国南海沿海的产量也相当多,个体较大,它的下颌外侧牙向外倾斜。
海鳗为暖水性近底层鱼类,一般栖息于水深50~80米泥沙或沙泥底海区。为凶猛肉食性鱼类,多穴居泥洞内,在浪大水浊时常出动觅食,尤以傍晚和凌晨更为活跃。喜摄食虾、蟹、鱼类和乌贼等,其中虾、蟹的比例可达45%以上。随个体增长,食鱼的比例急剧增长,摄食强度大,几乎全年进食,7~9月捕食率高,10~12月较低。
初次性成熟的最小肛长:雌鱼为300毫米,雄鱼为210毫米;最小性成熟年龄为3龄。参加产卵活动的平均年龄:雌鱼为7.4龄,雄鱼为6.2龄。生殖期4~7月。成鳗在接近产卵期间,体色艳丽,渔民称红脊鳗。此时鱼群特别密集,产卵后,艳色消褪,体质瘦弱,头额呈白斑,渔民以此为渔汛消逝的征兆。
怀卵量18万~120万粒。卵球形,浮性,卵径1.5~2.2毫米,油球40~60个。水温20~22℃时,63~69小时孵化;水温24~26℃时,38小时孵化。孵出仔鱼全长约3.1~3.4毫米。仔、稚鱼的发育有显著变态,变态期8~10月,从叶状体变为鳗形在水温20℃约15天完成,变态前最大体长100~115毫米,变态结束后稚鱼体长减为74毫米。
产卵场范围很广,主要在浙江中南部海区,冬季产卵场的水深为20~40米,底质为沙泥,平均水温13.5~20℃,盐度29‰~34‰。鱼卵仔鱼北自吕泗、大沙渔场,南至闽东渔场一带均有发现。雌雄鱼的成长有差异,2龄雌鱼的头和躯干合长为110毫米,雄鱼100毫米;3龄雌鱼180毫米,雄鱼170毫米;5龄雌鱼290毫米,雄鱼250毫米,7龄雌鱼380毫米,雄鱼300毫米;9龄雌鱼440毫米,雄鱼340毫米;11龄雌鱼490毫米,雄鱼360毫米。最高寿命可达15~16龄。海鳗集群性较低,分布零散,具广温性和广盐性。
海鳗有明显的洄游现象,在东海和黄海的中国近海,海鳗可分为三个群体。第一群为黄渤海鱼群。它洄游于济州岛西南越冬场与海州湾及渤海之间,5~6月进入海州湾北上,10月以后向东南洄游。第二群是洄游于长江口与济州岛西南越冬场之间的鱼群。第三群是沿浙江沿海作南北洄游的鱼群。鱼群数量大。这三个鱼群之间具有相当复杂的季节交互重合的现象。分布于南海的鱼群仅作短距离的季节洄游。
海鳗是机轮拖网渔业与群众对拖网渔业共同的兼捕对象。东海海区机轮作业的主要渔期是7~12月,下半年的产量可占全年产量的80%以上。其中7~9月产量更高,占全年产量50%以上。渔期在广东为10月至翌年2月。海鳗主要产于西太平洋,1987年年产量约2.87万吨(不包括中国)。其中日本约产0.92万吨,南朝鲜0.55万吨,马来西亚0.21万吨,泰国0.19万吨。另外中国约产1.5万~2.6万吨。印度洋东部和中太平洋西部亦有少量生产。
海鳗肉厚质细味美,含脂量高,供鲜食,干晒或制罐。海鳗肉与其他鱼肉掺和制成鱼丸和鱼香肠,增添鲜味而富有弹性。晒干品鳗鱼鲞和干制海鳗鳔均为食用佳品,因海鳗肉质含脂量高,干品易变质发黄,不宜久藏。脑和卵巢可提制脑磷脂和卵磷脂制剂。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