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海鲇
海鲇又称赤鱼。属硬骨鱼纲、鲇形目、海鲇科、海鲇属。学名Arius thalassinus(Rüppell)。海洋暖水性底层次要经济鱼类,分布于印度洋至西太平洋海域。中国产于南海和东海。
体延长,后部侧扁。头宽阔平扁。吻圆钝。口大。上颌稍突出,唇发达,在口角处形成唇褶。上下颌及腭骨具细绒毛状牙带;腭骨牙每侧3群,前2群并列而小,方形,后一群较大,长三角形。上颌须1对,较长,后端可达胸鳍基;下颌具小须2对。体裸露无鳞,皮肤光滑。侧线明显。背鳍有一硬刺,其前后缘均具锯齿。脂鳍与臀鳍相对。胸鳍下侧位,具有锯齿缘的硬刺。腹鳍位于体腹中部。尾鳍深叉形。体背青黑褐色,各鳍灰黑色。(见图)
海鲇
近似种有中华海鲇(A.sinensis),腭骨牙颗粒状,每侧一群,呈三角形,产于南海和东海,为福建沿海常见的经济鱼类。硬头海鲇(A.leiotelocephalus),腭骨牙颗粒状,每侧两群,产于南海。
海鲇喜栖息于水流缓慢,泥沙底质的海域,常与其他鱼类混栖。主要摄食底栖动物,如虾、蟹及贝类,也食小型鱼类。每年春季,鱼群由较深海域游向近岸浅海区或河口附近产卵,产卵群体大,密度高,使海面形成片片赤色波纹,故称赤鱼。成鱼个体较大,4~5龄鱼体长500~800毫米,体重2~3千克。大个体长约900毫米,体重9千克,最大个体重达15千克。卵大,沉性,形似葡萄,分布在沿岸浅水处。怀卵量少,约150~200粒左右,卵径约1.2毫米,重1克,油球很小。雄鱼有口内孵卵习性。
主要产区为南海沿岸,以北部湾中国沿岸的徐闻近海区,珠江口以西海域产量较大,珠江口以东沿岸较少。每年3月海鲇自越南沿海游至北部湾、中国龙门江口及乌石、企水一带,3~5月在广海至荷包之间近海处产卵,产卵后鱼群向近海散游。主要用围网、拖网捕捞,也有用流刺网、手钓等捕捞。世界海鲇1987年产量为17.32万吨,以印度产量最高,达5.94万吨,其次印度尼西亚产3.91万吨,巴西产量为2.95万吨。中国在1951~1957年,南海的海鲇产量波动于3500~3900吨之间,1962~1967年年产量波动于1000~1700吨。肉富含蛋白质和脂肪,但易变质,肉质差,一般制成盐干品或鱼粉。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