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鱼池塘“养殖+垂钓”运行模式初探
笔者在农业科技特派员结对帮扶活动中,发现一养殖户依托池塘自身地理位置优势,因地制宜,采取池塘“养鱼+垂钓”经营模式,亩利润可增加30%,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现将其主要做法总结如下。
一、塘口条件及改造
塘口位于姜堰溱湖度假区内,周边水网密布,交通方便,游客自驾可直接抵达塘口。该养殖户共有两个池塘,面积分别为20亩和30亩,水深2米左右,每个塘口配有2台3千瓦叶轮式增氧机、1台水泵、1台自动投饵机。两个塘口中间建有停车场500米2左右,塘口周边配有简易步道及钓鱼台若干,方便垂钓。
结合塘口实际,可在垂钓淡季的年底适时干池清塘,清除过多淤泥,进行冻晒,加宽、夯实池埂,调整、加固钓鱼台等垂钓设施。鱼种放养前15天左右用生石灰清塘,用量80~100千克/亩,方法为先把池水排至6~10厘米,在池底四周挖若干个小坑,将生石灰倒入坑内化水全池均匀泼洒。为了提高清塘效果,次日再用铁耙将池底耙动一遍,使石灰浆与底泥充分混合。
二、鱼种投放
放养模式以传统的“8020”池塘养鱼模式为主,即主养鲫鱼、草鱼放养量约占80%,鲫鱼属于底层鱼,具有耐低氧、上钩率高、摄食周期长等特点,可适当加大投放比例;配养青鱼、鲤鱼、鳊鱼、鲢鱼、鳙鱼等放养量约占20%。所有品种宜在水温较低的早春一次性放足,可避免鱼种因捕捞、运输过程中的机械损伤而造成的病菌感染。
放养规格应大、中、小搭配,最大限度地满足垂钓者需求,后期可根据塘鱼上市及垂钓的情况适时补放。放养过程中,注意使用光滑的运输工具、小心操作等细节,尽量减少鱼体机械损伤。放养前一般采用3%~5%的食盐水浸泡10分钟左右,有效防止鱼病传染。
三、日常管理
1.水质调节生长季节每15天进水1次,10~15厘米/次,高温季节适当增加换水频次及换水量;该塘口水位较深,尽量采用叶轮式增氧机,充分发挥其搅水的功能,保持池塘水体各水层的水温及溶氧的平衡;设置净水区,用竹竿圈围一块区域,移栽水花生、浮萍等水生植物,可保持水体清新,还能提供部分植物性饵料。另外视塘口水质情况,适时施用EM菌、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以改善水质和改良底质。
2.饵料投喂投饵量应综合考虑垂钓人数、天气情况等因素酌情增减,日投饵量与常规养鱼池塘相比适当减少。投饵时间一般以下午为主,这样经过一夜的消化,到第二天上午鱼便处于半饥饿状态,可大大提高垂钓上钩率。如当天垂钓人数较多,垂钓过程中的剩余饵料(诱饵和钓饵)相对较多,此时应减少投饵量,避免残饵过多,影响水质。考虑到垂钓者对鱼品质的要求,适当减少颗粒料,增加苏丹草、谷物类等饲料的投喂量,使整个塘口处于“半野生”养殖状态,可提高鱼品的品牌效应。
3.鱼病防治垂钓塘口养殖密度高、流动性强,病害以钓鱼过程中脱钩造成的钩伤感染、养殖中后期补放鱼带进的病原体为主。防治措施:一是定期使用生石灰10千克/亩兑水全池泼洒进行水体消毒,二是补放鱼进塘口1~2天使用二氧化氯0.2千克/亩化水全池泼洒消毒。
四、小结
牢固树立安全防范意识,严格按照相关警示标志要求,慎重选择钓点,一定要远离高压线路,以防发生触电事故。
及时记录垂钓鱼的种类、数量、销售额等,摸清存塘鱼底数,做到精准补放。时刻关注水产品市场价格,适时起捕成鱼上市。
进水时用60目筛绢网过滤,以防野杂鱼苗流进鱼塘,野杂鱼多了会干扰其他鱼“咬钩”,影响垂钓效果。有条件的塘口可适当开发本地无公害农产品销售、农家乐、自助餐厅等服务项目,方便垂钓的同时,也能增加塘口的综合性经营收入。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