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胸蛙山泉流水养殖技术概述
棘胸蛙作为山区特有的生物资源,其养殖为山区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途径。本文详细阐述了利用山泉溪流水并结合山地环境资源优势,开展棘胸蛙生态化人工养殖的技术要点,以期为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持。
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又名石鸡、石蛙、石蛤等,是中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丘陵山区的溪流水域。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被广大消费者所亲睐。2020年,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蛙类保护管理的通知》,明确了棘胸蛙由渔业主管部门按照水生动物管理,可在确定的养殖区内从事养殖生产。
近年来,地处皖南山区的旌德县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依托山区泉水资源,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广泛开展棘胸蛙山泉流水人工养殖,有效解决了市场棘胸蛙供需矛盾,也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一、养殖准备
(一)养殖场址选择
棘胸蛙养殖场应选在远离染污源、生活区的山区,临近常年流水的山泉溪流,水源水质无污染,地势平缓。
(二)养殖池建设
养殖场依山建设,根据养殖规模可分为若干个养殖区域。每个区域面积以100m2为宜,每个养殖区域内用2.5m高的砖墙或彩钢瓦隔成4个~5个20m2左右的养殖池,顶部用防晒网遮光避日。养殖池呈长方形,底部为水泥地面,纵向设置3条~4条水沟,水沟呈“)”形,沟底深30cm,两边坡度15°,沟宽50cm~60cm,两沟间距40cm~50cm。水沟纵向往出水口略倾,角度不超过5°。水沟纵向略高一端设进水口,另一端设排水口。进排水管道用50mm~75mm口径的PVC管,所有排水管理统一接入生物降解池进行养殖尾水处理后排出养殖场。水沟中设置取材于当地溪流中的石块,将石块零散堆放在水域边缘,并在石缝中栽植溪流水草。除此之外,还需在每条水沟的上方铺盖宽为60cm的木板或灰色泡沫板,一边搭在水沟埂上,一边以石块垫于水沟上方,使木板或灰色泡沫板与水面距离保持3cm~5cm,以便棘胸蛙栖息。
(三)苗种投放
表1 棘胸蛙山泉流水养殖池放养密度
苗种均来源于有繁育资质的养殖场。也可以从有资质的养殖场引进亲蛙进行培育,自行人工繁殖。后者养殖技术含量较高,不适宜于初养者。棘胸蛙的苗种从幼蛙开始,依规格不同,其放养密度也有所不同。幼蛙是指从卵到蝌蚪经过80d~90d的发育变态,完全成为体重约20g的幼体,放养密度参照表1。
二、饲养管理
棘胸蛙山泉流水养殖饲养管理主要包括水质管理和日常投饵管理。其中水质的管理尤其重要,是养殖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水质管理
山泉流水取自溪流,水源无污染,应常年保持每一条养殖水沟的微流水环境,流速随蛙体大小保持在5cm/s~10cm/s。养殖场上游建造储水池一个,体积视养殖规模大小在50m3~100m3为宜,主要起到水源缓冲及山洪季节水质调节作用。生产季节保持水沟水体清澈,当水沟底部有残饵、排泄物等杂质时,要及时清除。清除时,关闭进水口,用水管接山泉水沿水沟底部由进水口一端向排水口一端进行冲洗,将所有的养殖废水由排水口排到养殖尾水处理池进行生物降解后排出养殖场。因本养殖方式是生态山泉流水养殖,养殖过程中不使用激素等各种违禁药品,养殖废水通过生物降解即可达到外排标准。
(二)饵料投喂
棘胸蛙的饵料种类主要包括黄粉虫、蚯蚓、小蝇咀等动物性活饲料,还可辅以煮熟的青菜叶、南瓜等植物性饲料。棘胸蛙为昼伏夜出的动物,所以投饵时间以每日傍晚为主。在人工饲料环境下,适宜温度时其摄食量加大,可以驯化白天少量进食,以提高棘胸蛙的生长速度。早晚投喂量比例为2:8。在水温达到14℃时开始投喂,投喂量随水温的升高和蛙体的生长而逐渐增加。水温在14℃~17℃时,每两天投喂1次,投喂量按每只幼蛙1条黄粉虫计算;水温在17℃~20℃时,每天投喂1次,投喂量按每只幼蛙1条黄粉虫计算;水温在21℃~25℃时,每天投喂2次,投喂量按每只幼蛙2条~3条黄粉虫计算。投喂工作重点是观察所剩黄粉虫数量,以便灵活增减投喂量,确保每只幼蛙食物充足。每次投喂前观察前次投喂在水沟边的黄粉虫剩余数量及鲜活状态,及时处理变质、死亡的黄粉虫,清整投喂区环境,并及时调整投喂量。
三、病害防治
由于采用的养殖模式是生态养殖,养殖用水和饵料品质均能得到有效的保证,所以山泉流水养殖的棘胸蛙在控制密度的状况下很少有病害发生。有可能发生的病害种类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一)红腿病
其发病症状主要为后肢、腹部红肿,出现红斑,解剖可见肌肉充血,舌、口腔有出血性斑块,流行季节常年可见。发病时可用1g/m3的漂白粉(28%有效氯)化水全池泼洒,或用0.3g/m3的碘制剂化水全池泼洒,每周1次。对发病的个体应单独饲养并采用药水浸泡的方法进行治疗,待其病愈观察一周后方可入池饲养。
(二)腐皮病
腐皮病主要流行于生产季节的4月~10月份。其主要病症为头部表皮腐烂发白,四肢关节处腐烂,严重时蹼部骨外露,四肢红肿。发病的个体离应群采用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min,养殖池切断水源后全池泼洒0.3ppm~0.5ppm的二氧化氯进行治疗,隔天再用1次,连用3d。
(三)肠胃炎病
肠胃炎主要因投喂质量不好的饵料引发,其主要发生在水温18℃时的季节。发病表现为体色变浅,蛙体呆滞不活动,不吃食,解剖肠胃可发现炎症表现。在做好投喂区的环境卫生清洁、保证投喂饵料质量的状况下,可有效避免此病发生。发病后,可用漂白粉(28%有效氯)以2g/m3的浓度化水冲洗投喂区,并在黄粉虫、蚯蚓、菜叶、南瓜等饵料中添加大蒜素或土霉素进行投喂,每天1次,连用5d。
四、越冬管理
当水温降至14℃时,棘胸蛙即停止摄食,降到8℃时进入冬眠状态。当水温降至10℃时,需准备棘胸蛙过冬场所。在养殖池水沟上方的木板上加盖泡沫板和稻草,稻草厚度在20cm~30cm。越冬期间,要保证养殖水沟的山泉水流动不结冰,及时清除顶部遮阳网的积雪,以防积雪压塌防逃墙。同时要仔细检查防逃设施,防止蛙类逃逸以及鼠类等敌害动物入侵,确保蛙类安全渡过越冬期。
五、结论分析
山泉流水养殖棘胸蛙关键点在于场址的选择、野生自然环境的仿制、养殖水源清洁的保持和饵料生物的安全,即选择有常年溪流水、无污染、地质灾害发生率低的溪流山区,充分利用山区水、土、草、石等资源,就地取材,建立安全自然的养殖环境,科学投喂,达到养殖成功率较高的良好结果。
山泉流水养殖棘胸蛙是一种仿生态方式的养殖模式,符合当今养殖趋势。该模式最大程度上减少了人为技术对棘胸蛙生长的干预,有效降低了养殖技术门坎,扩大了养殖人群,是利用山区山泉溪流资源的典范,为山区群众找到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笔者三年间对全县五家棘胸蛙养殖户进行调查统计,平均20m2的养殖池内可产150g以上的棘胸蛙成体250只,以100元/500g计算,产值近万元。而周边城市棘胸蛙市场一直处于有市无价的状态,成品价格逐年飚升,养殖前景好。此外山泉流水养殖棘胸蛙养殖过程中人工工作量投入较低,一个人可以管理300m2~500m2的养殖池。其养殖所需的饵料黄粉虫和蚯蚓饲养容易、产量高,饵料来源易解决。棘胸蛙山泉流水仿生态人工繁殖技术本文虽未介绍,但其关键性技术难点少,易学易用。旌德县五家棘胸蛙山泉流水养殖场均引种亲本自行繁殖,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创造了良好的养殖生产效益。
利用山区山泉溪流资源开展的棘胸蛙人工养殖、繁殖,不仅创造了很高的养殖效益,同时对满足市场需求,减少市场对野生棘胸蛙资源掠夺起到积极作用。为野生棘胸蛙物种保护、种质资源保存作出积极贡献,形成了较高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