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品消费需求巨大,水产养殖面临诸多挑战!
到2030年,中国可能需要额外的600万至1800万吨海鲜——增长9%至27%——来满足预计的国内消费。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领先的水产养殖生产国,2018年占全球产量的58%。大约90%的淡水量由鳍鱼类占据,以鲤鱼和罗非鱼为主,分别占全球淡水鳍鱼类的64%和11%。在许多国家,鲤鱼主要用于国内消费,而罗非鱼主要作为其他白鱼的低成本替代品出口。
然而,消费者对高质量和安全的海产品的概念通常包括野生的(相对于养殖的)、海洋的(相对于淡水的)和进口的(相对于国内生产的)海产品,特别是来自被认为具有‘干净’水域的国家,例如澳大利亚、挪威和北美。”
“尽管国内生产鲤鱼和软体动物可能是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海鲜需求的一种可行方式,但一个关键挑战依然存在:即如何在快速城市化和人口富裕的背景下,将观察到的消费趋势从海产、食肉和进口物种转移开来。
目前的趋势表明,除非开发出合适的替代品,否则中国对海洋和更高营养级物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这将需要更大数量的鱼类饲料。更好地利用国内或国外的加工废物,最初可以填补这种饲料缺口,但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预计的饲料总需求仍不确定。
因此,按照以生产主义者为中心的轨迹来调整生产和消费,要么解决供给问题,要么大幅削减中国消费者的选择。”
但一些生产限制反映了国内水产养殖对海产品需求的下降。贻贝和海藻已经在中国的水产养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的扩张不受饲料开发的限制,而是受到与其他行业争夺空间的限制,并受到水质退化的高度影响。
目前的趋势已经表明沿海水质日益恶化,但加强污染监管的既定目标可能会改变这一轨迹。因此,合适的空间和获得淡水以及健康的环境是限制陆地和沿海水产养殖扩张的两个关键因素。
近海地区可能为创新文化系统的扩展提供了替代途径,但是,即使最近安装了大规模的系统,未来的发展潜力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包括技术的持久性、成本效益、饲料资源的获取,以及在某些地区对专属经济区(EEZ)内空间的竞争。
此外,在过去十年里,淡水水产养殖和鲤鱼生产的总体增长率实际上分别从36%下降到21%和从32%下降到21%,这种生产被认为是内陆和沿海水域污染日益严重的原因,表明未来的扩展受到限制。第十三个五年计划(FYP)指出,到2020年,沿海海水养殖面积必须减少120000公顷,记录在案的严重沿海污染(部分是由于现有的海水养殖造成的)标志着近岸生产大幅扩大的可能性有限。
因此,离岸海水养殖是最有前途的选择,但目前的饲料成本和离岸技术的有限测试使得目前很难预测这种生产模式。
这些是海鲜市场日益扩大的差距不太可能仅靠国内水产养殖生产来弥补的一些原因。
中国可以从如今的海鲜集散地转变为最终目的地。收入的增加、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促使中国人对鲑鱼和白鱼等产品的胃口越来越大。报告显示,中国已经在与美国和欧盟等其他大型消费者展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来自其他亚洲国家的进口也可能增加。
虽然目前的生产目标表明远洋捕鱼量下降,但这种生产方式可能再次成为海产食品的重要来源,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可以促进中国公司在世界其他地方的大规模投资,包括开发其他国家专属经济区的野生种群。中国还在海外大力投资水产养殖发展。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