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吃人工养殖的野生动物安全不安全?人工养殖野生动物产业,何去何从仍未有定数

发表时间:2020/02/10 22:47:34  浏览次数:4274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讲水产里的故事,用养殖人的语境,给你送来一个真材实料的匠心精品文章!

“野生动物”这一概念,不仅指自然状态下的野生动物,还包括人工繁育的除家畜家禽之外的所有动物。因此,同样是一种动物,如果捕食自然野生状态下的就可能触犯法律,但如果是人工养殖的则没有问题。

例如,自然生境中的梅花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猎捕会受到法律严惩。但由于人工繁育技术成熟,在一些地方,人工养殖梅花鹿已成为作为药用、食材等的新产业。

在广西灵山县,养殖眼镜蛇和滑鼠蛇已成为当地农户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蛇类养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西蛇类研究会副会长冯德进说,灵山县约8000户农户养蛇,之前这些农户90%都是贫困户,通过养蛇陆续脱贫了。2019年全县共养殖420万条蛇,全部集中到广东佛山蛇类批发市场销售,养殖的蛇类多数时候是赚钱的。

黑龙江拜泉县梅花鹿养殖大户杨树林介绍说,他家一年养殖梅花鹿200只左右。不仅交易鹿茸、鹿种,一部分鹿还供应到广东。“养梅花鹿省人力、吃得少、价格稳定,一头鹿每年至少挣三四千块钱。”他说。

据统计,我国以供应食品、毛皮、药用原料、科研试材为目的人工繁育野生动物种类约100种,养殖企业及养殖户约50万家(户),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年产值约500亿元。

但人工养殖的“野生动物”,仍面临检疫等现实问题。冯德进说,蛇是后来发展起来的产业,当地没有检疫部门受理,更没有检疫标准,发不了检疫合格证。他还透露,进入市场的大部分野生动物也都没有检疫标准,如竹鼠等。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动物疫病防控是农业农村部门的职责。但由于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情况复杂,防疫检疫目前在实际操作中很难监管到位。

检疫缺失的现实下,的确很难说,用人工养殖的“野生动物”是安全的。

全面禁食野生动物是否可行?

为阻断可能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疫情暴发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发布公告,至全国疫情解除期间,严禁任何形式的野生动物交易活动。一些科学家也联名呼吁尽快修改完善立法,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

不过,市场上仍然有不同声音,认为没必要“一刀切”。杨朝霞表示,野生动物保护法应树立公共卫生安全的立法理念,建议在扩大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和“三有”动物范围的同时,明确禁食蝙蝠这类有证据证明极有可能有食用风险的野生动物。动物检疫法也应填补漏洞,不管是合法还是非法捕获的动物,只要在市面上出售,都要进行检疫。

但是他并不建议全部取缔人工饲养野生动物这一产业。“法律是一种利益平衡,为保护一种利益损失另一种利益,在没有做好平衡的情况下会引发新的问题。”他说。

贵州省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站长冉景丞表示,人工饲养的梅花鹿、鸵鸟等不应该归入对野生动物的管理范围。只要养殖技术成熟、检疫标准完善,它们完全可以当作家禽家畜饲养,满足市场需求。

冯德进认为,发展野生动物养殖是一些地方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希望能够进一步完善监管检疫,实现规范管理,让产业更好发展。

一些业内人士建议,国家应评估出台养殖技术成熟、适合人工饲养的动物名单,规范检疫标准,允许这类物种进入市场,做到合法来源可追溯。同时,不是合法来源的,尤其是盗猎盗捕,要坚决打击。

但也有人认为,只有从立法层面全面禁食野生动物,才能堵住非法盗猎盗捕进入市场的漏洞,这是关系14亿人生命健康安全的大局。

目前,人工养殖的野生动物产业,何去何从仍未有定数。

(本文摘自:新华社北京2月7日电 题:全面禁食野生动物:该不该、行不行?)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