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重!泥鳅养殖“危机”重重!
随着台湾泥鳅养殖规模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扩大,但一系列问题也接踵而至,苗种退化,规格参差不齐,烂身等病害加剧发生,用药治疗的效果也并不明显。
尽管台湾泥鳅对氨氮、亚硝酸盐具有较高的耐受性,虽然适合高密度养殖,但也有一个"度"的限制。目前,台湾泥鳅市价狂降,利润与养常规鱼接近了,因此,养殖户只能靠增加投苗量来保证高产量,以图靠高产量来盈利,增加投苗量相应的也增加了(苗种)生产成本,无形中更加大了生产效益的风险。
养殖泥鳅的优点是易催产繁殖,养殖周期短,产量高,但缺点是水花鱼苗不易培育,成鳅很容易造成集中上市冲击市场,因为目前泥鳅的消费习惯是个体不能过大,养得越大越不值钱,大规格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泥鳅的消费市场幅度很窄。
据了解,尽管在韩国、日本和东南亚有比较大的泥鳅消费市场空间,以最喜欢吃泥鳅的韩国为例,总人口也不过5000万,消费量不可能无限放大,因此,单靠外需市场,远水救不了近火,是无济于事的。
目前,泥鳅在很多地区还具备较大的消费潜力没被挖掘开发出来,因此,如何做好宣传、开拓国内消费市场、逐步改变人们吃食泥鳅的消费习惯是泥鳅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台湾,养殖和消费泥鳅的比例均很小。但在大陆却风行直上,养殖(台湾)泥鳅几经波折,己折杀了多少水产英豪!泥鳅“开口”的成功率低,行内人皆知道投放水花3-5天乃至一周内就可定成败生死!所以,培育、投喂合适的充足的开口饵料才是养殖成功的保障。
泥鳅养殖,只要开拓了市场,轮养轮卖,在育苗培育上强化适口开口饵料的充足供应,熟炼掌握生产技术,不要急于求成,不搞"一条龙"(种秋+催产+育苗+成鳅)模式,养殖技术稍欠不成熟的,宜于成鳅养殖,按照行业分工专心搞好苗种繁育或者成鳅养殖两者其中的一个生产层段,稳扎稳打,养鳅业的未来还是充满希望的!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