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仪休不受鱼》:用一条鱼讲明白了所有贪官都没想明白的道理
公仪休,春秋时期鲁国人,因为文化水平高,被任命为鲁国的国相。
公仪休有一个爱好,在他还没有做国相时,就为人所津津乐道:嗜鱼成瘾,无鱼不欢。
等到公仪休做到了国相,府上每天都会收到各种各样的鱼,但无一例外,都被公仪休谢绝了。
有一天,公仪休的弟弟亲眼看见他又拒绝了别人的“好意”,就有些不理解,劝他说:“都知道您爱吃鱼,这才送鱼给您,一条鱼不值几个钱,别人给您送鱼,其实是一种示好方式,收下了大家都好看。也还省得您自己出去买,您怎么想不开呢?”
公仪休瞥了一眼这个弟弟,自从自己做了国相,弟弟的行市也是见涨,许多人走不通他这条路,就转而去走他弟弟的门路了。是该敲打敲打他了。公仪休语重心长地说:“正因为想得开,所以才不接受啊。这些人为何以前不见送鱼给我,现在却像是忽然知道我喜欢吃鱼了?他们不是送鱼给我,是送鱼给鲁国的国相啊。如果我收了他们的鱼,势必就要用国相的权力给他们行些方便,可如此一来,我这国相位子就有可能不保了。如果我没了相位,你说,他们还会送鱼给我吗?”
看着弟弟露出思考的神色,公仪休接着说:“失去了相位,别人不送鱼给我,我自己也没有能力自己去买鱼了,就一条鱼也吃不到。而如果我不收他们的鱼,就不会失去相位,领着国相的薪俸,才能保证以后都有鱼吃啊。你明白了吗?”
公仪休不受鱼的故事,在历史上非常有名。他没有讲儒家那套大道理,也没有讲法家的治国之道,而是从个人利益得失入手,用严密的逻辑分析,让人听得心服口服。其实公仪休不是不会讲大道理,但对有些人,讲大道理很难有效果,就有必要换成这些人能听懂的逻辑。
可惜,这个道理听懂容易,能时刻用来约束自己却很难。也正是因为这样,那些能做到的人,才愈发显得有智慧。
在司马迁写的《史记》里,就有《循吏列传》。所谓“循吏”,就是“奉法循理之吏”,能严格按照法令制度办事的官员。这样的官员就算好官了。在这则传记里,司马迁从先秦时期众多官吏中,选取了四个人,其中就有公仪休。
司马迁写了公仪休两件事情。一件是不受鱼,前面讲过了。另一件是拔葵去织:公仪休做了国相后,吃饭时,得知所吃蔬菜,是自家园子里种的,就把那些蔬菜都拔了;看见妻子织布,就把妻子赶回了娘家。
他为什么这么做呢?不是因为嫌弃种菜、织布丢人,而是要作出表率给别人看:官不与民争利。自己家是种菜自己吃,织布自己用,可如果官吏都有这种“副业”,老百姓种的菜、织的布卖给谁去?进一步说,如果官吏借助手中权势,进行买卖,老百姓是完全没有竞争力的。所以,公仪休通过家中的两件小事,防微杜渐,为鲁国官场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
多说一句,司马迁写这个《循吏列传》很有意思,写官吏的典范,选的全是古代人;而作为姐妹篇的《酷吏列传》,和《幸佞列传》,写残暴的官吏,和奸佞的官吏,全是汉朝当代人。这就是司马迁的伟大之处了!
【原文】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
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对日:“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