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经济鱼塘效应:“给养就活,不给养则死“的氧圈调节机制
我们来看看在世界各国经济中非常有意思的一个东西,这个东西长期存在经济中发挥作用,但很少人真正意识它到底有多大的威力,那就是补贴!我注意这个东西非常久了,也看到了这个东西在经济中独特的魅力,它作为政府调控本国经济效能,发挥竞争弱势地位保护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早已司空见惯!
如果说一个自由流动且竞争的经济体是我们的宗旨追求的话,绝对化是做不到的,因为国别界限的因素下,一定会有阻碍力量在博弈,这种差别就在于我们把政府作为一个相对的“鱼塘饲养者”管理来看待的话,那么在相对程度自由化竞争的投食区域里会产生大量的剧烈争夺,而这种争夺是本能的生存反应,那么这么无规则的争夺必然会导致整个鱼塘生态产生弱者和强者,在适者生存的自由竞争理论里这是一种市场表现,但是这种现象在各国经济的相互竞争中产生挤压效应,这就不会那么美好了。
另外基于鱼塘生态的国别局限考虑,当所谓的鱼苗投放密度过大的时候,即一国经济主体内部由于开放竞争参与主体过多的时候,那么市场环境调节的能力会弱化,基于保护生存态势的需求,打氧同时也成为了维护整个经济环境的必要手段,这个看上去更像是各国经济调节中的关税壁垒人设,定期复查,按时缴纳。
于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扶植和保护本国经济的命脉产业和避免他国经济倾销式打击就成了政府权衡中最让人头疼的问题,补贴和关税就这样在各国经济的发展时空里成了一门不成文的手段工具组合包。补贴和关税的作用,我想但凡是了解经济运作的人都应该知道,但难点就在于权衡到底什么是一个度的问题,能够在两者发挥作用的前提下,保证“鱼儿”的竞争活力和相对成长空间,毕竟在这个大开放的自由经济年代,完全封闭无疑于自断“鱼塘”的命脉,同样是极端化的体现。
这种氧圈效应是一个非常有讨论价值的话题,它能够真正衡量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之间的直接对话,同时也是看待各国经济真实管理水平的一个缩影!
一、保护生存VS适者竞争
人类社会经济学发展到了现在这个位置,其实很多细化思考都基于现实实践的总结,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和管控经济这么多年相执不下的局面真得是少见,其他问题追寻的答案不过就是制度的完善和现实环境的妥协而言。
由于国别经济体制的存在,尽管经济全球化深度融合演变,但相互之间总是存在着底线竞争保护的影子,这说不上是好事还是坏事,因为角度的不同,保护国别经济的生存和发展同相互之间市场化的适者竞争模式都具备合理存在的意义。
一个以国家经济为主体的优先考量范畴内,本国产业的管理和发展长效是最为优先的考虑地位,但基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在于融合和竞争,那么开放成为主流的参与规则之下,国别看上去反而成为了一种保护主义的宣誓,源于这种背景世界各国表面上都对保护主义嗤之以鼻,但在原则上又都保留了底线的生存保护机制,这就是补贴和关税的真正存在理由!
市场经济理论,在同等条件下,竞争会带来优胜劣汰以及凸显价值的地位优势,这样优者向前驱动发展就会成为一种真正有效的经济推动力量。这就是市场经济最核心的标志,也是现在世界各国经济的主流主导力量,人们想象优势竞争的环境是足以调节经济发展节奏的,同时这种强淘汰的机制竞争会带来丰厚的价值产出。
但是现存市场经济里有一个东西是在理论实践中无法做到的,那就是无差别化竞争环境,人们只能做到相对化的制度平等,而无法实现绝对化的目标。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在一个整体环境相互竞争之下,又无法保证公平竞争环境,那么国别差异中的利己化考量就会有生存空间,那么现实中保护生存和适者竞争的博弈就会不断上演。
二、国别经济间的考验和全球化时代下的保护主义
市场经济到底算不算一个好的生存态势?我认为算,它本身是有效的,但它无法做到全部,因为衡量标准具备差异化,这根源于各国经济对于市场经济的定义并非一成不变。
相互流动的资本和贸易带来了沟通的桥梁,各国经济和产业深度融合的今天,对于经济框架并没有一个统一化的标准,世贸组织也只负责贸易争端的协调机制,这样看起来各国国家之间存在现实经济摩擦和认知差异就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而大部分国家虽然愿意相信市场竞争的导向作用,但是底线思维的逻辑并未过时,因此即使是在全球化下,扶植本国产业优势的补贴和保护本国产业基础生存空间的关税手段都非常常见。
这是管控机制下的一种权衡,各国政府自然知道优势竞争的好处,也知道保护主义的坏处,但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会产生的强压式竞争议价权垄断也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市场竞争,会彻底破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前景的。当年日本在广场协议下放开关税的后果,至今依然成为一种恶性反馈般的存在。
市场至上和底线保护主义是过去数十年来,各国经济管理的一种主流态度,但是最让人头疼得就是这个尺度的问题,界限到底在哪里呢?
三、补贴和关税的泛滥带来什么?
就如同我上面所述的一样,关税和补贴就好像一个鱼塘生存的保护机制,实际上怎么做全都在饲养员的手里,但是在现实当中看各国的做法其实并不算太好,这需要从这个政策本身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去看待,同时也要考量政策制定者的智慧到底有没有权衡各方力量!
在补贴和关税的本意出发点来看,无非是保护整个鱼圈的良性竞争态势,逐渐相互发展,不能让弱者无立锥之地,也不能让强者占尽所有生存资料,那么补贴和关税就不能上不设限,否则适得其反!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保护措施看上去确实被用坏了,补贴用坏的后果就是使弱者产生依赖的幻想,生存惰性会导致它们心存侥幸,而关税滥用的后果就是强者不得其所,无法发挥价值优势,导致市场竞争的价值规则彻底崩塌,这两种情况都是市场竞争环境下需要极力避免的情况。
实际上这就非常考验政策制定者的水平和智慧,基于各国具体情况去参考,如何在有效发挥市场经济竞争淘汰机制的前提下,用底线思维去衡量补贴和关税保护的度,这是最难的!
本国产业要不要保护?竞争产业要不要引进?泛滥的补贴和高昂的关税制度必然是一种过度的人为调理手段,那么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还要不要发挥作用呢?
四、开放能否提供竞争利益最大化?
同理条件下,市场经济的竞争调节机制也并不是完美的,大部分时间基于自由流动资本的逐利本性和残酷的淘汰生存机制,虽然在经济中表现为价值凸显,但过于具备破坏性本身也会带来麻烦。
在一个鱼塘中如果争食过于严重和打氧不够及时,那么鱼苗的生存环境和相反方向一样恶劣,不合理竞争条件下的强压也会导致整体生存环境生态的恶化,最终使经济陷入无法持续输出的境地。
开放是当下这个时代的主题,它能够是各国经济交流加强,资本自由参与度提升,配置资源依据市场竞争结算,同时也会带来很好的技术融合发展和交流。
只是无底线的开放竞争是否就是最好的结果呢?从各国利己的诉求出发,显然这是一个只存在在理论基础上的概念,全方位开放根本无法做到。即使做到了,于国于民也绝非全是好处。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立足于本国国民和产业利益都无可厚非,这是基于自我发展的合理表达,这也是为什么关税和补贴可以长期存在的关键因素,否则居心不良的经济掠夺会毫无人性的破坏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根基。
五、竞争下的硬实力才是破解氧圈经济谜题的最终答案
最近这几年全球化下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受到了极大的质疑,一方面是因为现象性经济下行周期引发了人们对于现有机制的反思,而另一方面正是产业竞争条件下的苛刻反馈致使竞争成为空谈,最终导致了补贴和关税的恶化。
这样一来所有的国家经济考量都开始报以极大的质疑心态和现实之中的自我利益保全倾向越发浓厚。事实上我认为问题的根源不在于竞争条件下市场环境,而在于经济的复杂程度影响了政策制定者们的判断力,或者是因为刻意因素必须表达的一种自我诉求。
事实上全球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回首再去抓起恶意竞争挑衅的机制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一个鱼塘如果环境好,那么大家都好,如果环境不好,那是所有人都无法生存的。
竞争是好事,关键在于价值,底线保护同样也无可厚非,但同样前提条件在于一个度的问题。过度补贴和高昂关税并不是拯救整个鱼塘生存生态的良药,竞争条件下的相互促进才是解决氧圈经济惰性和恶意阐释的最终谜题答案。
世界经济需要一个和谐共进的生态氛围,产业需要一个合理竞争环境去促进发展,最终我们应该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去协商解决国别经济之间的差异。
如果鱼塘里的鱼都能够养活,我们何苦去颠覆整个鱼塘的生存机制呢?设好底线,勇敢竞争就好!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