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质决定水质!改底究竟该用微生物分解还是化药氧化?
为池塘中的水生动物营造一个好的环境。环境好了,鱼的免疫力会增强,发病率会降低,各种抗应激能力也会提高。有切身的体会就是,如钓回来的鱼放入鱼池,如池中的水质清澈,鱼会恢复得很快,而且很少有死的。当同样是去三岔湖钓回来的鱼,当一段时间没有换水,清理鱼池,放进去的鱼就容易发生水霉,或是出现死鱼的现象。
抑制病原菌的滋生。现在的改底药品,种类众多。但归根结底无外乎氧化型、还原型、分解型。无论哪种,其作用机理就是减少有机质富集的危害。为什么有机质富集就有危害了呢?因为有机质越多,就越容易滋生病菌。塘里的这些有机质,其实就相当于病菌的培养基,富集的越多,营养越充分,那鱼感染病原菌的机率就越大。所以,定期的使用改底产品,如底改片、酵素,轮换着用,既可以改底,预防鱼病,还可以把有机质转变成滤食性鱼类的饵料,一举多得。
有些养殖塘,当气候突变,或是拉过鱼之后,特别是对于一些食塘旁边常冒气泡的鱼塘,出现鱼吃食不好时,把酵素,或是底改片一使用,过两三天,鱼的吃食就会大增。如遇到大风狂降温天气,在春夏、夏秋等季节交替季节,容易发生泛塘,如在发生极端天气之前,做好改底解毒,可有效的预防泛塘死鱼。
使用化肥导致的土壤板结,是缘于过量施肥后,土壤中的氮、磷过多,引起了固氮类细菌、解磷类细菌的减少,通过研究证明,微生物的减少才是造成板结的根本因。同理,鱼塘底长期大量施用如硫酸铜、三氯片,或是强氧化型的改底产品,也会造成鱼塘底部的这些微生物短时间内数量上的减少,如果残留期过长,势必影响塘底微生物的结构,影响塘底底泥的通透性,引起底泥板结,阻断了底泥中,微生物分解产生的短链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向水体中的扩散。
在鱼塘的抽喂管理中,长期投料后,会在底部沉积越来越多有机质,这些有机质远远超出了塘底土著微生物的分解能力,就会在塘底累积,随着有机质越积越多,塘底的溶氧被有机质消耗的越来越多,最后出现不足,然后氮素循环受阻,亚硝酸盐急剧升高;在厌氧环境下,硫酸盐还原菌大量繁殖,产生剧毒物质硫化氢。因此,为了消除底部有毒物质累积所带来的危害,要进行定期的改底,改底没有错,关键在于怎样改。
假如出现死鱼,急则治期标,通常可使用过硫酸氢钾类的产品,快速氧化分解底部有机质,被分解后的有机质变轻还会上浮至水面,这样可以让底质得到快速改善;或是使用底改片,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有机分解剂。
而当没有死鱼时,出于预防则应治本,常用芽孢原粉调水,酵素改底。既不会让底泥中的微生物数量减少,造成底泥板结,还会促进底部微生物数量上的增加,和有益微生物结构上的调整。同时还能变废为宝,转化出大量的营养物质,为藻类、浮游动物提供饵料,提高滤食性鱼类的产量,还可极大的提高养殖水体的综合效益。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