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的故乡赤子情,最难忘彭州的山和水
曹文宣,1934年生于四川省彭州市,鱼类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曹文宣的故乡情
曹文宣,1934年5月生于彭州市,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著名的鱼类生物学家。曹文宣院士原住彭州天彭镇(现天彭街道),1942年举家迁往海窝子。他的童年主要是在海窝子度过的。童年的海窝子,至今仍然给曹院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到春天,从关口到海窝子再到小鱼洞沿途的山丘上,到处盛开着大大的百合花,将山川装扮得朴素典雅;海窝子对面的狮子山上,粉红色的毛桃子花和白色的李子花漫山遍野,显得有些艳丽。那时湔江的水量比较大,一到晚上夜阑人静之时,滚滚江水冲击石滩的哗哗声,加上狮子山上的野鸡不时发出的咯咯声,组成了一首自然交响乐。
湔江的主流靠近狮子山脚下,那时滩急水大,孩子们平时不敢去抓鱼,只有少数大人用特殊的钓具在滩上“刷白钩”,有时能够钩到两、三斤重的细甲鱼。在靠近街道的一边,有一条水量比较稳定的岔流,是几家磨房引水的渠道,也是居民洗衣、挑水的地方。渠道堤埂的石缝中栖息有很多螃蟹,可以长到拳头大小,用鸡肠很容易把它们钓上来,十分有趣。磨房下面的河道水流比较平缓,岸边有杂草生长,一些小鱼常常躲在草丛里。当湔江涨洪水时,站在近岸处的大石上钓“棒棒钩”,往往一次就可钓上两三条鱼,多数是“红杠子”、黄辣丁、石爬子等急流石滩中生活的种类。
彭州的湔江,是沱江上游的一条支流,虽无舟楫之利,但终年不息的淙淙流水,孕育了众多的水生生物,尤其是生长有多种长江上游的特有鱼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鱼类动物地理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湔江是彭州的母亲河,其水量的丰歉,水质的好坏,与彭州人民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但从湔江关口水文站的水文实测资料来看,湔江的水量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针对这样的状况,曹院士积极呼吁:涵养水源,增加径流,扭转湔江流量减少趋势,让彭州人民的母亲河得到有效保护,使彭州变得更加美丽!
2013年3月7日,曹文宣院士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办公室,接受了《品鉴彭州》杂志记者专访,倾情畅谈自己对家乡山水的深切思念,并对家乡今后的发展提出宝贵建议和殷切期望。
Q
能和我们讲讲小时候在彭州的故事吗?
曹文宣:
离开彭州是考上大学的时候。后来因院系调整又进入四川大学生物系学习,1955年大学毕业后分配至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院工作至今。
1934年5月,我出生于彭县天彭镇。1942年上半年一家人搬到了海窝子, 1947年又搬回彭县天彭镇。在海窝子时正值抗战期间,那时候海窝子还是非常繁荣的,街上铜匠、银匠、染坊等各种店铺有很多的。当时我家就住在海窝子老街的福音堂,父亲是福音堂的一名牧师,母亲是小学的一名教师。在1951年彭州中学毕业后,我进入华西大学生物系学习,便离开了家乡彭州。
Q
您是什么时候确定自己要毕生从事鱼类学研究的,谁对您的影响比较大呢?
曹文宣:
1951年秋天,我考进华西大学生物系学习,当时国际知名的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专家刘承钊从国外回来,代表国家接办华西大学任第一届校长(华西大学之前是外国人办的教会学校),当时还做了一个纪念章,上面有“人民华大”的字样。我们当时都在场的,亲眼见证了这个特殊的时刻。刘校长的研究著作《华西两栖类志》(英文)影响很大,在国际生物界都是非常知名的。刘校长非常注重野外考察和研究,他提倡经常到野外去观察和采集生物标本,这对我的影响比较大。
1952年院系调整,华西大学理科类和文科类归入川大。1955年,我从四川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武汉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得到了著名科学家伍献文院士的指导,正式开始了鱼类生物学研究的生涯。
成都鱲
沙网子
Q
作为鱼类专家,据说您发现彭州有两种独特的鱼,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两种鱼的特点吗?您对彭州鱼业发展有哪些建议呢?
曹文宣:
桃花斑(学名成都鱲)和沙网子(学名彭县似鱼骨),这两种鱼不是我第一个发现的,是我记录的。1977年出版《中国鲤谱鱼志》记载彭县的这两种鱼的特点:桃花斑侧线鳞片60-67片,明显多于其他鱲类鱼鳞片,例如宽鳍鱲的侧线鳞片只有大约41-45片;彭县似鱼骨的鳃耙数少,口宽、须短。这两种鱼都是湔江特有的鱼。
听说彭州的冷水鱼近几年发展的不错,很有些名气,许多人都慕名前来品尝。彭州的冷水鱼多是鲟鱼,发展鲟鱼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发展鲟鱼水质一定要好,饲料要干净,不能有添加剂和抗生素。其实,卖鲟鱼肉赚不了多少钱,鲟鱼的鱼子酱是非常贵的,一公斤可达上千元。要在这方面下功夫养上几年,等一条鱼长到100多斤,大约可产20多斤鱼籽,那个赚钱,可以发展。
2020年,曹文宣院士受邀回彭参观考察,再次为彭州市的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曹文宣(右一)参观彭州白瓷艺术中心
在参观隆丰街道的白瓷艺术中心时,曹文宣院士高兴地说:“仿佛回忆起儿时手工制胚的陶瓷记忆。但是现在的白瓷作品有更丰富的颜色和造型,不仅具有器具的实用性,还兼顾了美观与地区文化特色,更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支持和鼓励彭州以这样文创的形式大力发展彭州白瓷。”
曹文宣(右一)参观桂花龙窑
第二站,曹文宣院士来到了桂花龙窑,他一边参观一边说:“桂花土陶历史悠久,造型古朴大方,桂花土陶以往烧制大件的生活陶器品,如陶缸、陶罐、坛子,而现在逐渐开始烧制摆件、茶具、餐具等更精巧、更具艺术价值的陶器。尤其是这些有绞纹的茶具,很有特色。桂花土陶发展至今,依旧用本地的黏土烧制,这很难得!不过,桂花本地的黏土也是有限的,不能浪费,要好好发挥它的价值,让桂花土陶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
曹文宣(左二)参观四川润兆渔业有限公司
最后一站,曹文宣院士参观了位于隆丰街道的四川润兆渔业有限公司。曹院士查看了养殖场地、育苗车间等设施,并在详细了解了企业在鲟鱼的育苗、养殖等方面的情况后说:“四川润兆渔业有限公司水产品养殖具有广泛的市场,长江十年休渔,人民对淡水鱼类的需求只能依靠养殖。彭州虽然河流不多、水量不大,但气温适宜、水质很好,很适合虹鳟、鲟鱼等鱼类的养殖。”
2006年,曹文宣院士首先提出“十年禁渔”,2021年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虽然已满头华发,但他始终坚持为长江鱼类保护奔走呐喊,对家乡的那份赤子之心也不曾更改。
他曾为家乡彭州写下深情寄语:
“愿九峰、玉垒山林更繁茂,
湔江水量更丰沛。”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