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浩然:让美味的石斑鱼可以人工养殖
林浩然,1934年11月生,海南省文昌市人。鱼类生理学家和鱼类养殖学家,中国鱼类生理学和生殖内分泌学研究的倡导者之一。195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所长,广东省水生经济动物良种繁育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山大学理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长期从事水产养殖研究,系统而创造性研究调控鱼类繁殖和生长的理论和技术,其学术成果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两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他是“石斑鱼之父”,反哺故乡海南,推动海南的石斑鱼苗从少到多,实现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85%以上;他是南粤大地的“宝藏爷爷”,默默耕耘,在中山大学康乐园度过了69个春秋;他是中国鱼类养殖业高速发展的奠基人,丰富了中国人的蛋白质来源。
童年四处求学
昏暗桐油灯下,自学完所有课业
1934年11月29日,林浩然出生于海南省文昌县白延镇迈洲村。其父林伯美也是知识分子,毕业于北京大学。“但是家里比较穷,常常需要亲友接济。”林浩然回忆,“父亲大学念了六年,先念了两年没钱了,就回家做事存钱继续念。”
林浩然的童年适逢日本侵华,为了躲避战乱,当时在外的父亲,将他与哥哥两个放在箩筐里,一路担着从文昌接了出来。一家人颠沛流离,在广东、广西、贵州、四川、重庆等地辗转。
尽管如此,父亲始终没放下对兄弟俩的教育,每逃到一个地方,父亲都坚持为他们寻找学校读书。即便是在逃难的途中,两兄弟也没有停止学习。
由于林浩然经常更换学校与班级,导致小学、初中、高中都念得不完整。在昏暗的桐油灯下,他自学完了所有的课业。“我愿意抓紧时间刻苦勤奋。至今我也是不愿意时间轻易地流逝。”他说。
林浩然的助理陈菊桂告诉南都记者,由于林老师早年辗转各地,因此也懂得很多方言。
1949年,林浩然随家在香港读高中,经过不懈努力争取到了回内地读书的机会。1950年,才16岁的林浩然考入岭南大学理学院生物系学习。1952年岭南大学院系调整后,他进入中山大学生物系读书。
“原本我父亲是希望我当医生的。但我读了生物之后,觉得这个学科也有很多可以学、可以做的事情。”林浩然说,“思想慢慢转变,后来就不想转专业了。”
在广东上学后,林浩然发现学习养鱼技术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喜欢上了这一专业。从此,他一头扎进了鱼类世界,并取得了国际性的巨大成就。
“林-彼方法”问世
生产鱼苗几万亿尾,创造效益几百亿
林浩然告诉南都记者,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鱼类养殖生产面临着三大难题:苗种不足、饲料欠缺以及病害流行。这些难题影响了养殖的产量与质量。
如何提高人工繁殖鱼类的产量?研制出新型鱼类催产剂成为林浩然的目标,他带着疑问出国与专家探讨。
1981年林浩然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动物系做访问学者。
2007年,林浩然在印度主持召开“第六届亚洲和大洋洲比较内分泌学术大会”。
1979年,始终坚持学习专业知识和英语的林浩然,通过重重考试取得国家第一批公派访问学者的资格赴加拿大深造。这一年他45岁,迎来了改革开放后科学的春天。
鱼类生殖生理学研究的里程碑—“林-彼方法”不是横空出世的。1988年,林浩然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鱼类学家彼得(R.E.Peter)教授经过十几年的潜心研究和数百次的实验,终于阐明了鱼类产卵的奥秘,并据此研制成功的新型高活性鱼类催产剂。
总共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脑垂体时代”,即将鲤鱼的脑垂体取出来,研磨成溶液注射到种鱼的体内。但是要让一条鱼催产,得用上几十个鱼的脑垂体。每年都要派人到鱼场去收集脑垂体。很困难,这是一个瓶颈。
第二个阶段是“下丘脑时代”。当时国际上有一个很著名的研究成果。美国科学家发现,脑垂体分泌的激素,都受到下丘脑的调控。下丘脑产生了很多释放激素或者抑制激素,来调控脑垂体激素的分泌。因此,我们合成了哺乳类动物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用在了鱼身上,但由于鱼和哺乳类动物之间存在种族的特异性,效果依然不是很理想。
直到目前,全世界采用激素对鱼类人工催产,几乎都受益于于“林-彼方法”所开创的基本原理。
值得一提的是,桂花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老百姓餐桌上的“高端淡水鱼”。然而它是吃“小鱼”长大的凶猛肉食性鱼类,在早期由于产量低、价格高,普通老百姓消费不起。
渔民通过“林彼方法”生产更多的小鱼,作为饲料供桂花鱼食用,大大加快了桂花鱼的生长。桂花鱼的价格也随之降低,成为了市民的“家常菜”。
回国后的林浩然,迅速组建科研团队,申报和建设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通过一系列措施使中山大学生物系成为国内鱼类生殖与生长内分泌研究的重镇,使我国在鱼类生殖与生长内分泌调控和功能基因作用机理研究领域跃居国际先进水平。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科学研究要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方向,不断引领他的研究团队和企业实行产学研合作,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我国鱼类养殖生产中亟待解决的苗种规模化繁育问题,建立一系列自主创新的产品和技术,如新型鱼类促生长剂、罗非鱼优质品种选育和产业化关键技术、中国大鲵子三代全人工繁殖和苗种规模化培育技术等,促进了我国淡水鱼类养殖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
进入21世纪,在解决了淡水鱼类苗种繁育关键问题后,结合广东省海域辽阔的优势,林浩然将目光转向海水鱼类繁殖和养殖领域。他带领研究团队承担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海洋“863”计划项目“石斑鱼生殖调控和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而今,又一个十年过去,他的团队已在石斑鱼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建立了石斑鱼人工繁殖的支撑技术体系,整合并健全了苗种培育各环节的技术规范,实现了斜带石斑鱼苗种的规模化生产,使原本名贵的石斑鱼不再稀奇,能“游”进了寻常百姓家。
2010年起,林浩然领导的团队与华大基因合作,绘制完成了“石斑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这是中国完成的第三个鱼类基因组测序项目和全基因组序列图谱,也是第一份鲈形目鮨科石斑鱼类基因组序列图谱,从功能基因组的角度揭示石斑鱼生长发育、营养代谢、繁殖、遗传、免疫等重要生命现象的分子机制,为快速培育抗病、抗逆、优质、高产的优良品种奠定了重要基础。
为此,他荣获2009年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011年广东省政府授予的首届“南粤创新奖”。2012年,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国际鱼类内分泌学术大会上,林浩然被授予终身成就奖,以表彰他对鱼类内分泌学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据中山大学新闻网消息,今年5月27日,中国水产学会和中国渔业协会联合授予林浩然院士“改革开放40周年——渔业科技突出贡献人物”荣誉称号,目的是表彰生命科学学院林浩然院士对促进我国渔业产业经济发展和渔业产品质量领域的突出成就。
至今,采用新型高活性催产剂已生产鱼苗几万亿尾,创造经济效益几百亿元。这个技术对我国养殖鱼类产量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林浩然将该理论和技术应用于石斑鱼、罗非鱼、中国大鲵的生殖生长调控和苗种规模化繁育生产,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水产养殖产业的持续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的大量繁殖,为国人提供着优质的蛋白质。而名贵海鱼石斑鱼也得以“游进”寻常百姓家的餐桌,他因此被水产行业尊称为“石斑鱼之父”。
2017年11月29日,林浩然给每个弟子准备了礼物——一部他认真签赠、中山大学出版社刚出版的《鱼类神经内分泌学》。这部厚达508页、总共102万字的书,译者正是时年83岁高龄的林浩然。
参考
“石斑鱼之父”——林浩然--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mmcs.org.cn)
“石斑鱼之父”——林浩然--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mmcs.org.cn)
大道致远:林浩然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感悟—新闻—科学网 (sciencenet.cn)
“石斑鱼之父”林浩然院士:带着信仰的力量前行_中大招生_零二七艺考 (027art.com)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