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管家:水产养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潜力无限 ——《中国水产》专访塘管家创始人李树欣
“十步之外枪快,十步之内枪又准又快。”新时代的武林,渔大侠们也要与时俱进。书接上回,鱼大大创始人李悦悦在创业初期,经过一番交际认识了一位IT人才,也就是后面她称之为“水产行业技术明星”的——李树欣。
缘起
李树欣2000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投身科创行业,一待就是18年,其中不乏英特尔、腾讯、小米等一众电子科技巨头。那些年在行业的血雨腥风中摸爬滚打,他自己也不曾想到,有一天会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科技渔民。
201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当时东奔西走寻求合作的李悦悦“拐”到田间塘口“体察民情”,看到在信息化方面一穷二白的水产养殖行业,李树欣百感交集,刹那间无数想法涌上心头,在意识到这是巨大市场的同时,他也深切感知到这个行业需要他。
李树欣在大学里学的是力学专业,偏机械一些。工作以后,差不多15年的时间,他一直从事芯片方面的技术工作,涉及各行各业,包括手机、电视、电脑、服务器及各种小型物联网设备。芯片产品应用面很广,但奇怪的是他从未与水产行业合作过,李树欣也是做塘管家几年后才明白个中缘由。虽然看到了巨大的机会,但在那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水产行业的李树欣,不知道具体能从哪里下手,也不知道信息技术到底能不能为行业发展起到作用,他有些不安。
入行
不安有不安的做法。他查阅资料得知,初期水产养殖行业信息化技术水平虽然落后,但也不是一无所有。有不少企业在做物联网、智慧渔业,但总的来说产品大都价格昂贵且质量参差不齐。李树欣在采访中举了一个溶氧仪的例子。溶氧仪其实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20世纪90年代国内企业就已经开发出能实现溶氧测定的产品,但是他们都解决不了维护的问题,仪器容易脏,会导致数据不准确,养殖户三天两头就得捞起来洗一遍,这样频繁的维护让养殖户不胜其烦,所以一直很难普及。李树欣开始思考,为什么过去这么多年,行业里这么多公司一直在努力,溶氧仪的成本依旧这么高,品质也不好……李树欣和他的团队深扎养殖一线,打算从源头解决这一问题。
他通过研究发现,水产行业过去一直是在内循环,体系较为封闭,外面的行业很少能融入进来。一个相对封闭的行业,东西都靠自己做,成本就很高,难怪他从事了十几年的芯片技术工作,却从未和水产行业打过交道。
意识到问题所在后,经过不断摸索、试错,李树欣做出了塘管家第一款控制器,那会儿市面上同类型产品价格高达1200元,他直接做到零售价518元。李树欣直言,做到这个价格,埋头研发只是一方面,另一个关键点是要把国家最先进的制造业能力引进到水产行业里来,这个其实和国家改革开放的过程很像。这也是李树欣认为自己对水产行业能起到的最大作用,他希望通过行业破冰,改变水产行业封闭的现状,就能够引进更多、更先进的资源技术。
三步走战略
经过这些年的科技攻关,李树欣心底有了一个大致的规划。
第一步,量化。这个阶段可以说叫作铺路阶段,这条路就是信息的高速公路。“量化”是指把所有的养殖过程数字化,简单讲就是能够准确掌握水质和投喂的信息。养鱼先养水,过去讲“肥活嫩爽”,但这归根结底是一种经验感觉。凭感觉进行养殖工作,无异于人放天养的状态,而量化的好处就是能够准确地掌握事实,从而极大地帮助养殖户降低风险。
现在塘管家已经做了六件套,能实现增氧机管理、水质监测、在线溶氧监测、氨氮亚盐等重要指标的测量等等,基础硬件基本完备。通过这些基础硬件,其实就做到了第一步——“量化”,也就是把相当于把路铺好了。
第二步,智慧渔业。铺好路后,就可以走车了。如果第一步相当于给了养殖户一把剑,有了基本的防御或是攻击能力,但是想要武功高强,还得有个剑谱。
大方向有两条主线,一个加法,一个减法。第一条线,就是通过大数据让产品更加智慧化。李树欣在设备的推广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这也是行业目前最大的瓶颈,就是从业人员知识储备不够。比如溶解氧,是对整个池塘生态至关重要的指标。鱼大大的产品“小红帽”可以24小时跟踪整个池塘溶氧变化生成曲线,这个曲线极其重要,就像人的心电图一样,能直接反映出池塘的健康状况。数据通过设备就能采集,但有了数据还要有人会看、会分析。从行业现状来看,短期内提高养殖户整体知识水平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这就需要开发者给产品做加法,也就是赋予产品智慧化。
投料机器人
另一条线,就是通过不断完善算法让水产养殖更简单便捷。有了物联网采集到的数据,通过不断完善算法,人工智能可对养殖方案开展分析。无论是水质、底质、机械等状况,还是养殖产品的状态,人工智能分析后能给养殖户一份直接的结论和建议,就是告诉他水质现在是好还是不好,应该使用什么方案、采取什么行动来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开发者给产品做减法,也就是赋予产品人工智能。
他认为,能做到以上两点,就是向智能化迈进了一大步,这其实也是应用物联网最重要的意义。李树欣团队一直致力于该项工作,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养殖户基础知识不足的问题。
第三步,完全的智能化。李树欣认为未来社会发展最大的挑战还是劳动力的短缺。目前整个水产养殖行业老龄化十分严重,据他调查,养殖户平均年龄已经超过55岁,七八十岁的都不在少数,再加上很多“鱼二代”因为亲身经历过长辈的辛苦工作,大多不愿接班,后继无人恐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他希望开发的产品不仅能帮养殖户把鱼养好、提高收入,还可以让水产养殖不再成为一个非常辛苦的行业,只有完全智能化才能够让水产养殖不再劳累辛苦,同时也缓解劳动力缺失带来的压力。
新产品即将问世
搞水产养殖需要相当多的体力劳动,比如搬饲料、撒投料,现在全是靠人工完成的。养殖户在生产旺季,需要整个夜里不睡觉去巡塘,这些工作实际上都可以通过机器人完成。为此,李树欣团队开发了一款能够自动投料和巡塘的机器人,预计很快就会上市。首先针对基础设施相对较好的场所,可以做到完全无人化管理,机器可以实现缺料自动下料、自己充电,也可以设计好一套投喂方案,定量定时由机器人开展投喂。它还可以观察鱼群进食情况,可以很精准地记录每天每个池塘投喂了多少,鱼群吃食情况如何、活跃不活跃,不仅降低了经济成本,工作效率也比人高出很多。
俯下身去 捧颗心来
就目前来说,李树欣感到工作中最大的瓶颈还是在于传播。农村大环境下,人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相对是比较慢的,信息传播就会滞后,再加上大部分养殖户使用工具的基础能力欠缺,买了产品不会用的情况还时有发生。
“自己的宝贝没有发挥出它本来应该有的价值,没有让养殖户了解自己做的这些努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反馈,每每想到这里还是挺难受的。”谈及此处,李树欣满是遗憾。
针对这一问题,除了科技三步走之外,李树欣认为还要放下身段主动出击,在用户端积极作为,两头使劲。2023年鱼大大的目标是在全国开300场以上的培训会,在塘头给养殖户介绍基础科学知识,包括水质、底质、溶氧的基础理论、机械的原理等等。推动养殖数字化,李树欣自己切身的体会就是要接地气,目前行业中散户养殖还是占大多数,新技术要让用户用得起。“他得用得起,才愿意用”,所以价格要接地气,功能也要接地气。总而言之,能让养殖户通过鱼大大的产品实现更少的劳动、更好的养殖效益,那就是接地气。
李树欣坚信,一个好的企业,只要做的事情有价值,无论如何都会有回报的,只要做的东西对人有实实在在的用处,就一定有人愿意付钱。
志在四方 八方来帮
个体企业能力是有限的,李树欣呼吁政府、媒体多多关注水产养殖数字化发展,并给予支持。
国家一直都有农机补贴,但目前补贴的均为一些传统机械设备,李树欣认为政策应该多向智能化的设备倾斜。水产养殖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在于产值相对较高,像广东鲈鱼,亩产能达到两三千斤,这样一亩的产值能达到十几万。产值高了,养殖者在新技术方面的需求也就会更加迫切,如果还能得到政府的补贴扶持,智能化设备定能势如破竹,实现大范围推广。
要实现行业快速发展,“物联网、数字化”不能只靠国家倡导,还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相关机构和媒体加大针对养殖户的宣传教育,使其了解到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潜力,让更多的人知道,让更多的养殖户想用!
李树欣希望更多人能参与到自己的事业中来,他认为这不仅对行业发展十分有利,也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李树欣憧憬着水产养殖业信息化、智慧化光明的未来。
李树欣和李悦悦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