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虫安全和水温分层之间的关系分析
每年都会听到有人杀虫把鱼杀死的事,往往这样的案例多发于长期一段时间的高温,或是温底较低的时间段,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温度突变的时间段。诱发死鱼的因素众多,有药物本身的因素,如安全浓度,剂量的计算准确与否,药物在水体中的扩散快慢,也有使用者自身的问题,没有泼洒均匀导致局部浓度过高,稀释不够等,但今天我想说的是,当把这些所有不确定因素都排除掉的一个因素,那就是水温分层。
首先,来说说长时间高温容易引发的杀虫安全事故。大家都知道,水的密度是在随着水温变化而变化的。这个对于爱好台钓的人来说,就更好理解,平时调好的立漂,当气温变化,水域变化后,要做到浮漂精准目数,每次都需要重新调整。其原理就是水的密度差引起。水的密度在3.98度时,密度最大。当变到0度结冰时,密度最小,平时一瓶矿泉水放在冰箱里,结成冰体积会增大就是现成的例子。当水温从3.98度往上升时,密度又在不断减少,以至于到100度时沸腾变成水蒸汽。当长期高温时,表层水水温高,低层水水温低,就容易引发水温分层。此时上下水体没有对流,要是发生在1米水深处,那在计算杀虫用药量时,按2米计算,就无疑是用量加倍了。比如在夏天,时不时会接到这样的电话,为什么使用了杀虫药,专死花白鲢。就有这种因素在里面。
其次要说的就是水温过低的时候,不要说杀虫,看准好天气骤然变化的时机,就是吐点口水都有可能会死鱼。这不是用药的原因,还是长时间水温分层没有被打破,一旦底层水温高过表层水温所引发的水体对流所致。其原理也不难理解,那就是地球表面有地热,且这个地热温度是相对衡定的,所以对于水深超过15米以上的大水库,其底层水温终年保持在17.5度,有些地方就在用这个水库的底层水,在坝下修建池塘养冷水鱼。再如地下泉水、山洞水的水温与地表水的水温不一样就是这个因素。在成都周边有一些挖沙引起的沙坑,深大多10米以上,每年的11月份开始,就会陆陆续续有人开始泛塘死鱼,很多人刚开始承包时,几天之内死上万斤鱼,都会认为有人投毒,于是报警,当报的次数多了,警察都会给养殖户解释了。这种现象一旦到了第二年的2月份,温差趋于稳定,发生的概率又很少了。
再次,就是气温突变,这是使用杀虫药最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的高发时段。所以经验丰富的卖鱼药的经销商,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看下天气预报,如果气温有骤降,那当天的杀虫药肯定是使用安全系数极高的,能解毒的先解毒。这里的气温突变一是突然降低,还有一个就是突然升高。尤其是骤然降温,再加上大风天气,最容易引起水体流,如果底层有大量沉积物,各种有毒有害物质上升至整个水体,消耗掉水体中的溶氧,此时发生泛塘死鱼概率非常大。
以上三种情况,处理的办法就是打破水温分层,如用一些机械设备,如增氧机、微孔暴气,最为重要的还是平时把沉积于底层的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分解掉,提前做好预防,可以用芽孢菌种、底改片之类产品,个人建议,首选用芽孢杆菌,因为不仅能解决问题,关键还能变废为宝,促进浮游生物生长,为花白鲢提供饵料,提高花白鲢产量。
(作者:肖建春)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