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观赏鱼白点病的诊治
白点病是一种观赏鱼饲养中很常见的寄生虫病,海水白点病的病原是刺激隐核虫,淡水白点病的病原一般是多子小瓜虫。多子小瓜虫属于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凹口科,小瓜虫属,主要寄生于淡水鱼类的鳃、皮肤、鳍等部位,形成的胞囊肉眼清晰可见呈白点状,俗称为白点病。
一、症状
室内玻璃鱼缸(1.2m×0.6m×0.5m)混养原生观赏鱼约60尾,主要有半刺光唇鱼、长鳍鱲、拟腹吸鳅、台湾白甲鱼等。2月份气温突降,水温由18℃突降到13℃,发现多数鱼鳍上、体表等部位有白点,发病率80%以上;部分鱼有蛀鳍症状,尤以吸鳅和白甲鱼较严重,鱲和光唇鱼较轻微。取出一只较严重的鱼,刮取鱼身上的白点进行镜检,确定为多子小瓜虫。
二、病因
多子小瓜虫病原的存在是白点病发生的前提,由于原生观赏鱼被捞出、清洗玻璃缸等操作,鱼受惊吓、挤压及体表摩擦受伤,尤其是水温突变与鱼体产生应激反应,是白点病发生、发展、暴发的诱因。
三、治疗
由于玻璃缸内水体小,选择“升温治疗法”。确诊当天用加热棒升温,水温从13℃升到20℃,第2天傍晚加到26℃,第3天到达28℃。维持在28℃,之所以没有升到30℃,是考虑到鱼缸里几乎都是溪流鱼不耐热,28℃是很多溪流鱼适应的温度上限。治疗期间全缸使用2mg/L的白点净(成分大蒜素、亚甲基蓝),连用3天,期间不换水。第3天观察发现鱼身上的白点大量减少,第6天完全治愈,鱼游动与摄食均恢复正常。
四、分析
1.小瓜虫寄生在鱼身上形成胞囊,如果是寄生在鱼鳃上鱼自身还会分泌黏液将虫体包裹起来,一般情况药物很难作用于虫体。胞囊成熟脱落后离开鱼体,分裂成许多幼虫,幼虫寻找宿主,继续寄生在鱼身上,这一套生命周期周而复始。所以治疗白点病应从幼虫阶段入手,杀死幼虫或者让幼虫在24小时内找不到宿主而死亡。
2.据资料显示,在14-19℃时,小瓜虫完成一次生命周期需要10-14天;在21-24℃时需要3-4天;在26-27℃时只需要不到1天。所以进行升温治疗,升温的好处有四点:一是本身水体小(360L),容易满足升温条件;二是加快小瓜虫的发育速度,使胞囊尽快从鱼身上脱落;三是小瓜虫幼虫不耐高温,升温至28℃以上可以杀死水中的幼虫;四是水温升高可加快鱼的新城代谢,提高自身免疫力,避免小瓜虫的二次寄生。
3.由此案例可见,升温对于治疗小瓜虫病有很好的效果,同时在高水温的情况下使用药物事半功倍,亚甲基蓝可杀灭纤毛虫和单殖吸虫,大蒜素有抗菌和提高鱼体免疫力的作用,所以配合使用效果不错,小水体均可使用此方法。
4.观赏鱼养殖场一般是池塘或工厂化养殖,水体较大,升温成本较高,治疗可用甲醛25-50mL/m进行全池泼洒,或者用生姜、辣椒按1.5g/m搅碎水煮,全池泼洒,同时配合植物精油、樟脑等拌入饲料投喂。
5.如果在低温条件下,外塘水体和规模工厂化水体采用升温有难度,所以在实际生产中对小瓜虫应该以预防为主。主要措施有:①用生石灰对空塘进行消毒,进水后空池放置5天以上再放鱼,这样即使有小瓜虫幼虫也会因为找不到宿主而死亡;②严格执行鱼苗检疫制度,确保鱼苗健康,不携带寄生虫,入池前用10g/m的高锰酸钾或者30‰的盐水药浴20分钟;③进水口套上多层纱网,防止幼虫进入;④养殖过程中加强管理,控制好水质,注意日常观察,在症状轻微时及时发现,治疗较为容易。
6.外塘水体和规模工厂化水体一旦发生小瓜虫病,应及时治疗,同时要注意水霉病及细菌性疾病并发,可另外泼洒0.2-0.4mL/m的聚维酮碘及0.3-0.4mL/m硫醚沙星,并在饲料中添加多维、免疫多糖和大蒜素等。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