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案例原来可能是个坑?治疗锚头鳋病的众多“验方”、“特效药物”、“秘方”,真的有效吗?

发表时间:2022/04/06 23:23:02  来源:水产前沿  浏览次数:27358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由大量锚头鳋寄生在鱼体体表和口腔中引起的养殖鱼类疾病,称为锚头鳋病。


在我国于鱼类体表寄生的锚头鳋种类主要有:鲤锚头鳋(Lernaea cyprinacea)、狗鱼锚头鳋(Lernaea esocina)、鲃锚头鳋(Lernaea barilii)、小锚头鳋(Lernaea minuta)、鳍鰕虎锚头鳋(Lernaea gobioptera)、多态锚头鳋(Lernaea polymorpha)、鲶锚头鳋(Lernaea parasiluri)、八角锚头鳋(Lernaea octocornua)、鳑鮍锚头鳋(Lernaea rhodei)、四球锚头鳋(Lernaea quadrinucifera)、草鱼锚头鳋(Lernaea ctenopharyngodontis)和短角锚头鳋(Lernaea brachycera)等许多种类。


不同种类的锚头鳋对寄生鱼类具有比较严格地选择性,如草鱼锚头鳋就不会寄生在鳙体表上。但是,对于寄生鱼体的规格似乎没有选择性,大小规格的鱼体均可以有锚头鳋寄生。少量的锚头鳋寄生在某种鱼类的鱼苗或者小规格鱼种的体表或者口腔中,就有可能导致寄主的死亡。虽然大规格鱼种和成鱼寄生少量的锚头鳋时,不至于导致寄主死亡,但有可能会严重影响其生长速度。因此,尤其是当鱼体上寄生有比较多的锚头鳋时,药物治疗鱼类的锚头鳋病就是有必要的。


1.治疗鱼类锚头鳋病的各种“验方”


检索各种水产养殖相关的专业杂志上刊发的关于鱼类锚头鳋病的治疗方法,很容易看到各种各样的“验方”。在不同的治疗鱼类锚头鳋的“验方”中,人们利用各种各样的中草药治疗鱼类锚头鳋病的“验方”最多。如马尾松叶(或松果)、苦楝树皮(叶、果均可)、桑树叶、苦楝树根、菖蒲、辣蓼、大黄、乌桕叶、艾蒿、枫杨叶、烟叶(烟灰)、生姜、辣椒、五倍子等,凡是人们容易得到的各种植物(中药),似乎都被认为具有治疗鱼类锚头鳋病的良好效果。


其次,就是利用一些常见的农药治疗鱼类锚头鳋病。如有些“验方”向患有鱼类锚头鳋病的池塘中定量泼洒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氯化钠、高锰酸钾、敌百虫、氯氰菊酯、碘、戊二醛、甲醛等药物,认为就可以有效地治疗养殖鱼类的锚头鳋病。


其三,利用一些农产品加工后下脚料,也可以有效地治疗鱼类锚头鳋病。如向患有鱼类锚头鳋病的池塘中,泼洒一些豆粕、花生粕、棉粕、茶粕、酒糟等,认为可以治愈养殖鱼类锚头鳋病。


其四,利用人和畜禽的排泄物,也可以有效地治疗鱼类锚头鳋病。如向患有鱼类锚头鳋病的池塘中泼洒少量人粪尿、猪粪尿、鸡粪、牛粪等,就可以清除寄生在鱼体上的锚头鳋。


其五,甚至不需要向患有鱼类锚头鳋病的池塘中投放任何物质,只是向患有锚头鳋病的池中注入少量新鲜池水,或者只是将养殖池水搅浑,也可以有效治疗养殖鱼类的锚头鳋病。


根据相关资料中介绍的上述“验方”,给人们的感觉是鱼类的锚头鳋病是很容易治疗的,即采用任何药物治疗鱼类锚头鳋病都可能是有效的。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2.关于锚头鳋生活史的相关研究资料


了解寄生虫的生活史是制定防控寄生虫病防控措施与方法的最重要的手段。因为了解寄生虫的生活史,就可以针对其生活史中的薄弱环节,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和方法。关于寄生锚头鳋的生活史,国内、外的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且获得了明确的研究结果。


尹文英等(1956)对锚头鳋生活史做过描述,锚头鳋的生活史分为无节幼体、桡足幼体时期和成虫期。锚头鳋无节幼体阶段又可以分为5个时期:即第1-5无节幼体时期。无节幼体自卵中孵化出来后,就能够在水中自由游泳。幼虫通常是做间歇性的游动,即猛烈的挥动附肢游动数次至数10次后,停息在水底或附在水中物体上,稍后再游动。幼虫游动时身体一般作45º倾斜向前上方游动,停止游动时附肢下垂并拢,身体慢慢下沉。


锚头鳋的桡足幼体可以分为5个时期:从第5无节幼体体内孕育出来的第1桡足幼体,就开始具有剑蚤式的体型、体节、附肢的数目和构造,并且随着发育时期而增生。从第1桡足幼体到第5桡足幼体,每次脱皮后身体增加1节,附肢增生1对。


锚头鳋发育到第5桡足幼体时期,雌性和雄性进行交配。交配后的雌性虫体寄生到鱼体上开始其寄生生活,雄性虫体不寄生继续营自由生活且很快死亡。当环境水温在18~20℃时,自卵囊孵化至第1桡足幼体共需5~6d;水温在25℃左右时则需3d;当平均水温高达30℃时,只需3d时间。温度变化太大时,幼虫的发育会出现“迟滞现象”。对于同一发育卵囊,其幼虫的发育速度和生长快慢也是参差不齐的。


潘金培等(1979)比较详细地观察了多态锚头鳋幼虫发育与水温的关系。锚头鳋的无节幼体经4次脱皮,当水温在17~20℃时需要4~6d,24~28℃时需要3~3.5d。桡足幼体经4次脱皮,当水温在15~20℃时需要10d,20~25℃时需要8、9d,26~31℃时需要4d。由此可知,从第1无节幼体至第5桡足幼体,当水温在15~20℃时约需14~16d,26~31℃时约需7d。


王玉群(2004)观察了水温与pH对草鱼锚头鳋幼虫孵化率的影响。结论是当孵化水体水温为(25±1)℃和pH 7.5的条件下,选择草鱼锚头鳋挂卵48h的绿色卵囊进行孵化,可以获得比较高的孵化率。


锚头鳋的成虫期:据虫体的形态可以将锚头鳋分为“童虫”、“壮虫”和“老虫”等3个阶段。“童虫”状如细毛,无卵囊,寄生在鱼体上的部位出现血斑;“壮虫”身体透明,可见体内墨色的肠蠕动,卵巢在肠道两侧占显著位置,其身体后端常带有1对卵囊,用手拨动虫体时可以竖起;“老虫”身体混浊,变软,体表常着生许多累枝虫。


关于寄生在鱼体上锚头鳋的寿命,学者们观察结果则不尽相同。尹文英等(1963)在报道中指出,多态锚头鳋在秋季生殖旺季感染鱼类后,至次年7~8月间大部分死去,可生活9~10个月;而在春季寄生到鱼体上的到了夏季也大量死去,它们的寿命只有2~3个月。还有少部分在炎夏不死,可以坚持生活到冬季或次年,其寿命可达1年左右。


根据潘金培等(1979)于1973~1975年针对八组群体和106尾鲢、鳙个体上寄生多态锚头鳋在鱼体上存活时间的观察结果,最后统计54个虫体共存活1082 d,采用均数公式计算出在夏季多态锚头鳋的平均寿命仅为20 d。对于春、秋两季锚头鳋的寿命虽然没有得出确切的结论。但是,他们观察到10月底感染到鱼体上的成虫只有少量可以在鱼体上越冬,到翌年4月初则相继死亡,推测越冬锚头鳋的最长的寿命可以到达5~7个月。


根据多年对野外池塘中的发病和寄生虫在鱼体表寄生数量的观察结果,潘金培等(1979)认为在第一次发病高峰感染的锚头鳋,在每年的6月中旬就发现有脱落,说明春季锚头鳋的寿命要比夏季稍长,虫体可以在鱼体上存活1~2个月。他们在武汉市东湖附近的一口鱼种越冬池,观察了秋季感染的锚头鳋的寿命,该池饲养有8.0万尾体长为12.0cm的鳙鱼种,1975年10月发生锚头鳋病,当时感染率达到73.0%,感染强度为2.6虫/鱼。到当年11月底检查时,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没有变化。到1976年2月再次检查时,159尾鱼上只查出2尾鱼体上各有1个虫体。这个结果说明,在秋季感染的锚头鳋,虽然比春季和夏季感染虫体的寿命长,但是,能够越冬的虫体是极少数。


根据日本学者川本等(1963)报道,锚头鳋的成虫能产冬眠卵,这些卵可以沉入池塘底泥中越冬。Duijn(1972)的报告指出,鲤锚头鳋能在鱼体体表形成包囊或者钻入鱼体皮肤内越冬。我国学者尚未观察到上述的“在鱼体体表形成包囊或者钻入鱼体皮肤内越冬”的现象。


3.根据锚头鳋生活史谈“验方”的可靠性


从国内外学者对锚头鳋生活史的研究结果,再看治疗鱼类锚头鳋病的各种“验方”,就可以明白大量“验方”之所以显示出治疗鱼类锚头鳋病的“良好效果”,是由于“验方”的推荐者们没有注意到锚头鳋具有比较特殊的生活史的缘故。我们推测这些治疗鱼类锚头鳋病“验方”出笼的情景大致是:当人们发现养殖鱼类发生了锚头鳋病时,眼睛能看见的大多是鱼体上正处于“壮虫”和“老虫”阶段的锚头鳋(因为“童虫”此时身体如白色细线,不易看见)。随后,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听从别人的介绍,开始准备相应的“药物”并将其泼洒到出现锚头鳋病的养殖池塘水体中,在用完“药物”几天后,再捞起原本寄生有大量锚头鳋的鱼体检查其“用药效果”时,就很可能因为原来寄生在鱼体上的“老虫”和部分“壮虫”已经自然脱落(虫体脱落后的短时间内,虫体寄生处会留下红色斑点)。锚头鳋的这种特殊的“自愈现象”就可能导致介绍“验方”的文章作者误认为是由于自己采取的治疗方法显示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于是,一篇介绍治疗某种鱼类锚头鳋病的文章就出现在了某种刊物上。


其实,对于已经进入“老虫”阶段的锚头鳋,即使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这些已经走到生命尽头的锚头鳋老虫们,也一定会从鱼体上自行脱落。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推测,凡是采用上述“验方”,而且认为在某个或几个池塘使用一次“验方”就能治愈鱼类锚头鳋病的“验方”推荐者,大多是没有明白锚头鳋因为具有特定的生活史,导致鱼类锚头鳋病会出现特殊的“自愈现象”的缘故!正是鱼类锚头鳋病的这种“自愈现象”导致了各种“验方”推荐者的误解。


4.对锚头鳋各阶段虫体药物杀灭试验结果


已经有很多研究者针对锚头鳋各个阶段的虫体完成过药物杀灭的试验,其中有些药物现在已经不允许再使用了。根据尹文英(1963)、川本等(1965)、Meyer(1966)、江草等(1973)、Hoffman等(1974)的报告,治疗和控制鱼类锚头鳋病较为有效的药物,主要是高锰酸钾和敌百虫。而且这些学者的结果大多是针对成虫阶段的锚头鳋进行试验而获得的。


Putz等(1968)在研究了锚头鳋幼虫的发育、成虫的寿命与水温的关系后,提出了感染锚头鳋痊愈后的鱼体可以获得对锚头鳋再次感染的免疫力。


潘金培等(1979)比较系统地进行了针对发育各个阶段锚头鳋杀灭药物筛选试验。首先,他们进行了药物杀灭锚头鳋虫卵和幼虫的试验,将从锚头鳋虫体上摘下的卵囊,分别放入盛有浓度为0.5mg/L的优效磷、磷胺、敌百虫、杀螟威、杀虫畏、三硫磷、1‰的食盐和2.5mg/L五氯酚钠溶液中后,定时用解剖镜观察虫卵与幼虫的发育情况。试验结果证明:(l)锚头鳋卵囊在上述8种药物的溶液中,均可以顺利孵化成无节幼体,说明这些药物并不能杀死锚头鳋的卵囊;(2)优效磷、磷胺和食盐不能影响孵化出来的锚头鳋幼虫发育,说明这几种药物既不能杀死锚头鳋的卵囊,也不能杀灭其幼虫;(3)敌百虫、杀螟威、杀虫畏、五氯酚钠、三硫磷等药物溶液能杀死锚头鳋的幼虫,并且杀灭其幼虫的效果以敌百虫为最好。


随后,他们继续对寄生在鱼体上的锚头鳋成虫进行了杀灭药物的筛选。先后试验了杀螟松、马拉硫磷、西维因、磷胺、二嗪农、辛硫磷、乐果、三氯杀端枫、杀螟威、杀虫咪、硫酸亚铁、五氯酚钠、杀虫畏、多灭磷、苏果磷、三硫磷、亚胺硫磷、松节油等药物,并采用敌百虫加DDT、六六六、硫酸亚铁等药物成为敌百虫合剂进行了杀灭寄生在鱼体上锚头鳋的试验,试验结果则是证明了这些药物对锚头鳋的成虫均没有明显的杀虫效果。


潘金培等(1979)采用敌百虫杀灭幼虫与成虫的试验结果表明,药物只能杀死尚处于自由生活阶段的锚头鳋的幼虫,而不能杀死已经寄生在鱼体上的成虫,这个研究结果是与川本等(1965)、Meyer(1966)和Hoffman等(1974)的研究报告中结果是相似的。因此,即使将敌百虫作为一种治疗锚头鳋病的有效药物,如果只是采取一次用药的方式给药的话,实质上只是能起到控制锚头鳋病情发展的作用。于是,他们提出了在不同季节采用这种药物控制鱼类锚头鳋病的方法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在夏季治疗鱼类的锚头鳋病时,对养殖池塘泼洒敌百虫溶液,水中的锚头鳋幼虫被杀死,由于是处于夏季高温季节,寄生在鱼体上的成虫寿命很短,不久即自然脱落。当虫体从鱼体上自行脱落后,病鱼也获得了相应的免疫力,因而使药物治疗得以显示出明显的效果。不过,当他们在秋季采用相同的药物治疗鱼类的锚头鳋疾病时,就发现一次用药后的治疗效果不如夏季明显,需要间断施药两次甚至三次,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药物治疗效果。这可能就是因为锚头鳋在秋季的寿命较夏季长一些的缘故。


王玉群(2004)采用75.0%的乙醇做溶剂,提取苦楝树皮、博落回、仙鹤草、苦参等18种杀虫植物的粗提物,用于杀灭草鱼锚头鳋的无节幼体。试验结果证明,在50.0mg/L的药物浓度下,锚头鳋无节幼体在24h内的死亡率可以到达90.0%以上。而且4种杀虫植物粗提物在24h内的杀虫活性顺序为:苦参>仙鹤草>博落回>苦楝树皮。


关于高锰酸钾杀灭锚头鳋成虫的效果,尹文英等(1963)做过试验观察,在饲养水温为20~28℃之间,采用1/5万~1/10万的浓度浸洗60~150s,对草鱼锚头鳋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对鳙体上的多态锚头鳋的杀灭效果就比较差。在对多态锚头鳋进行的30次小型杀灭试验中,显示出有效的仅为13次;而对草鱼锚头鳋进行的40次杀灭试验中,有37次显示出有效。


潘金培等(1979)同样采用高锰酸钾溶液,对寄生在鳙身体上的多态锚头鳋进行了杀灭试验,当水温在24~30℃之间用1/8万的浓度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体1.0 h,杀灭锚头鳋的有效率达到了80.0%。在水温为30℃以上时,用1/10万的高锰酸钾溶液;在10~20℃用1/5万的药物浓度,浸洗1.0 h;水温在10℃以下,用l/3万的药物浓度,浸洗30.0min,均可达到良好的疗效。不过,如果是采用上述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在发病鱼池中进行治疗,方法就是将鱼集中在捆箱内,或在捆箱外再加一层塑料薄膜,以减少箱内的水与池水流通,再计算捆箱水体体积后施药,并在浸洗过程中不断补充药物。其结果是即使采用了这种捆箱用药的方式,其杀虫效果也远不如室内试验结果理想,推测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药物浓度在浸洗过程中不能保持稳定的缘故。因此,高锰酸钾虽然是杀灭锚头鳋成虫比较有效的药物,但是将其应用在鱼池中治疗疾病时,其具体浸洗方法还是需要认真考量的。


锚头鳋的生活史中的薄弱环节(易于被药物杀灭的寄生虫个体发育阶段)无疑就是处于自由生活阶段的无节幼体或者桡足幼体。锚头鳋一旦寄生到鱼体上,无论是处于“童虫”、“壮虫”还是“老虫”阶段的虫体,由于虫体可能受到药物影响的重要部位已经深深地入侵到鱼体肌肉内。因此,泼洒在养殖水体中的各种药物实际上都难以对其产生杀灭作用。


本文作者曾经用各种杀虫药物处理过身体上寄生有锚头鳋的鱼体,其结果均基本一致:随着药物浓度在试验水体中逐渐增加,试验鱼会因药物浓度过高而中毒死亡,当从死亡的试验鱼体上摘下锚头鳋,放在显微镜或者解剖镜下观察时,可以发现其虫体中显示为墨色的肠依然在上下蠕动,即表明此寄生虫体依然活着。


人们在患有锚头鳋病的养鱼池塘中,泼洒各种杀虫药物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杀灭寄生在鱼体上的锚头鳋成虫,而是为了杀灭养殖水体中正处于自由生活阶段的锚头鳋幼虫。


5.试谈药物对养殖鱼类疾病有效治疗问题


通过前面的介绍内容读者们应该可以明白,之所以出现治疗鱼类锚头鳋病如此大量的“验方”,正是由于各种“验方”的推荐者们尚不知道锚头鳋存在特殊生活史的缘故。其实,处于水产养殖业一线的水产养殖业者,由于客观条件限制等原因,在治疗养殖鱼类疾病的过程中,使用某种药物或者采取了某种措施后,出现池塘中的养殖鱼类死亡数量下降或者停止的情况,就可能误认为是由于使用了“特效药物”或者找到了某种治疗鱼病的“秘方”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这就是因为即使在同一片养殖区域发生的同一种疾病,也会存在不同池塘的养殖水环境以及患病鱼类疾病进程差异的,而正是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对养殖业者投放的同一种药物或者采取同一种措施的反应也会出现差异。


因此,要获得某种药物真实的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试验结果,首先要根据已经获得的科学知识、遵循相关的科学规律设计出正确、可靠的试验方案。如大量的研究结果已经证实,引起养殖鱼类细菌性烂鳃病的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loumnare)是可以寄生在鱼体鳃丝血管中的。因此,如果筛选治疗养殖鱼类细菌性烂鳃病的药效学试验对象选择的是某种消毒剂的话,而事实是仅依靠在养殖水体中泼洒某种消毒剂是不可能彻底治愈养殖鱼类细菌性烂鳃病的。当然,消毒剂的使用是可以通过杀灭水体中存在的致病菌,而有助于药物治愈养殖鱼类细菌性烂鳃病的。


在设计针对治疗养殖鱼类细菌性烂鳃病药物的药效学试验时,对于药物的选择就应该是注重其能杀灭患病鱼类血管中的柱状黄杆菌,给药途径应该是口服或者注射给药(注射给药在养殖鱼类中是难以实施的)。因此,针对养殖鱼类细菌性烂鳃病的药效学试验方案中,选药对象应该是抗生素类药物,因为消毒剂杀灭的只是水体中存在的致病菌,外用消毒剂也是作为治疗鱼类细菌性烂鳃病的“辅助药物”。


选择了合适的药物,还需要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完成全部的试验,对获得的试验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只有根据数理统计的结果判定药效学供试药物的效果,才能最终判定某种药物治疗某种疾病是否有效。


如果某人在一个发生养殖鱼类疾病的池塘中,使用了某种药物或者采用了某种措施后鱼病就被控制住了的话,这种治疗鱼病的药物和措施还是存在有偶然性的。真正的“验方”是需要多次验证后,才有可能获得的。养殖业者在用药实践中获得的一些经验性“验方”,虽然是宝贵的,但是,往往也是欠科学的,广大的水产养殖业者应该对这类“验方”采取慎重的态度。

文/图 华中农业大学 陈昌福、武汉科研时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周鑫军


参考文献:

1、张剑英,邱兆社,丁雪娟.鱼类寄生虫与寄生虫病[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尹文英等.中国淡水鱼寄生桡足类鳋科的研究[J].水生生物学集刊,1956,(2):209~227.

3、尹文英等.国淡水鱼类锚头鳗病的研究[J].水生生物学集刊,1963,(2):48~117.

4、王玉群.杀灭草鱼锚头鳋无节幼体的杀虫植物活性部位的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4.

5、潘金培等.鲢、鳙锚头鳋的生物学及其防治的研究[J].水生生物学集刊,1979,6(4):377~392.

6、孙克年.鱼类锚头鳋病的治疗方法精选[J].渔业致富指南,2005,(1):51~53.

7、吴明传.非化学药物治疗锚头鳋病的有效方法[J].中国水产,2003,(12):50~54.

8、刘基正等.夏秋季节巧用中草药防治锚头鳋病[J].科学养鱼,2008,(9):51~53.

9、潘炯华等.鱼类寄生虫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383~388.

10、川本信之等.养鱼学.水产学全集,1965,22:293~300.

11、江草周三,中岛健次.鱼病に関する文献集,第一集寄生性疾病と寄生体,寄生性甲壳類(略号K),鱼病研究,1973,7(2):204~206.

12、 Hoffman,G.L.et al.Parasite of freshwater fishes.a review of their control and treatment.T.F.H.,1974,152~161.

13、Meyer,F.P.A new control for the anchor parasite.Lernaea cyprinacea.Progressive Fish-Culturist,1966,28(1):33~39.

14 、Putz,R.E.et al.Parasites of freshwater dishes:Ⅸ.Miscellaneous.The anchor worm(Lernaea cyprinacea)and related species.Fish Disease Leaflet,1968,No.12.

15、 Van Duijn,G.Disease of fishes.Third Editon,London:11~17.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