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菌病已致全球90种两栖动物灭绝 “听取蛙声一片”或成绝唱
据外媒报道, 巴拿马的森林曾是两栖动物的“乐园”。一到晚上,数十种蛙类展开盛大的合唱,颇有一丝“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诗意盎然。然而,短短几年中,一切都变了。两栖动物的合唱变得越来越微弱,森林越来越寂静,很多两栖物种开始消失。
这些两栖动物去哪儿了?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28日报道,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领导的一项国际研究团队发现,在过去50年,一种真菌病——壶菌病(chytridiomycosis)已导致500多种两栖动物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其中90种两栖动物已经灭绝。
两栖动物既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主要由青蛙、蟾蜍和蝾螈等组成。
那么,两栖动物的大规模灭绝从何而起?壶菌病又是“何方妖孽”?我们有办法逆转两栖动物灭绝的势头吗!?
“神秘的下降”
故事要从上世纪70年代左右说起。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宣博士对科技日报记者介绍说:“大量证据表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两栖动物正经历着全球性的种群下降和物种灭绝,下降速度之快、受胁物种之广,居各陆栖脊椎动物类群之首。相关学者更是把两栖动物的快速下降当成地球史上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标志性事件。”
刘宣解释说:“但非常奇怪的是,很长时间以来,科学家找不到导致两栖动物快速下降的原因。因为很多两栖动物在远离人类干扰的偏远山区或自然保护区内突然消失,一些解释野生动物濒危的主流假说如栖息地丧失、人类捕杀、气候变化等都无法解释大量的两栖动物下降事件,因此,两栖动物的下降也曾一度被称作一场‘神秘的下降’。”
“妖孽现形”
1989年,在英国坎特伯雷的肯特大学召开的第一届世界两栖爬行动物学大会上,全球两栖动物下降现象开始引起与会专家的高度关注。科学家们开始纷纷寻找导致两栖动物灭绝的原因。
据刘宣介绍,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的李·伯杰博士率领的团队,才从采自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山区、哥斯达黎加中南部山区和巴拿马西部福图纳森林保护区内的大量死亡和患病蛙类的皮肤表面发现了一种致命性真菌-壶菌,又重新为人们打开了一扇探寻两栖动物下降之谜的窗户。
之后,南美、北美、中美、欧洲、非洲和亚洲都相继报道了这一疾病,并被推测可能和两栖类下降关系密切;2013年,比利时根特大学的马特尔博士又从火蝾螈(Salamandra salamandra)的欧洲西北部下降种群上发现了壶菌(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的姊妹种“蝾螈壶菌”(Batrachochytrium salamandrivorans)。后经不断研究,科学家发现壶菌在全球不同地区分布有不同毒性的菌株。自此,壶菌病这一“妖孽现出原形”。
最新研究的首席研究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芬纳环境与社会学院的本·舍勒博士也在《科学》杂志撰文指出:“壶菌病是由壶菌真菌引起的一种感染两栖动物的疾病。这种真菌在溪流和雨林等潮湿环境中十分活跃。”
刘宣解释称:“壶菌病的主要致死机制是可导致病蛙皮肤的电解液交换功能降至正常水平的50%以下,同时,病蛙体内血钾和血钠浓度大大下降,钠钾代谢失衡会进一步影响血管扩张和收缩,使血流减缓和血液循环发生严重障碍,最终导致蛙类心脏骤停。”
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在60多个国家发现了壶菌病病例,其中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是澳大利亚、中美洲和南美洲。前所未有的两栖动物物种数量下降让壶菌真菌成为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入侵物种之一。
狐猴叶蛙(Lemur leaf frog)据物理学组织网报道,这种青蛙是世界上最奇特的青蛙之一:白天,它的眼睛为银色,身体为石灰绿色;但到了晚上,它的眼睛和皮肤都变成了巧克力棕色。真所谓“白天不懂夜的黑”。而且,它从来不离开树。近年来,由于壶菌病的影响,这种青蛙的数量大幅减少。 图片来源:美国《每日科学》网站
舍勒博士说:“高致命性的野生动物疾病,包括壶菌病,正为地球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推波助澜。这种疾病导致全世界大规模的两栖动物灭绝,我们失去了一些非常神奇的物种。例如,过去30年来,澳大利亚有40多种蛙类因这种真菌病而数量减少,其中7种已经灭绝。”
该团队的研究表明,由于数量持续下降,在接下来的10 - 20年内,许多物种仍然面临着极高的由壶菌病而导致灭绝的风险。
全球化或是“罪魁祸首”
舍勒博士在《科学》杂志上解释说:“全球化带动的野生动物贸易是造成壶菌病在全球各地肆虐的主要原因。目前,人类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让动植物在全球各地流动,将病原体引入新的地区。”
刘宣补充道,除了贸易因素,外来两栖动物入侵和气候变化也是导致两栖动物壶菌病快速传播和广泛爆发的重要原因。
这是因为很多两栖类入侵种如美洲牛蛙等只感染和携带壶菌却不发病。牛蛙作为一种全球性入侵种,其所到之处可以将携带的壶菌传染给当地两栖类动物。同时,气候变化可能会改变原本不适合壶菌的栖息地环境,从而促进壶菌病的爆发。
据悉,刘宣和同事们曾做过一项全球尺度的综合性研究,发现国际活体动物贸易、外来两栖动物入侵和气候适宜性等均在解释全球壶菌侵袭格局中发挥着重要的独立作用,这一结论也在全球不同国家的区域研究中陆续得到证实。
舍勒说:“从生态系统中去除壶菌非常困难——如果它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很不幸地,它就会存在于那里,部分因为某些物种没有被这种疾病杀死。一方面,有些物种对壶菌真菌具有抗性;但另一方面,这意味着这些物种携带真菌并充当它的储存库,因此,环境中的真菌源源不断。”
多管齐下减缓物种灭绝
那么,我们采用什么办法来减缓壶菌导致的两栖动物灭绝的速度呢?
舍勒表示,迫切需要改进生物安全和野生动物贸易管制,防止世界各地出现更多两栖动物灭绝事件。
刘宣遗憾地说:“目前尚没有治愈或缓解两栖类壶菌病的有效方法。因此,未来一方面需更加严格地对活体两栖类的国际贸易和入侵两栖类的引种进行监管,降低致死性壶菌菌株在全球各地的传播和扩散;同时应继续加强对已下降两栖类种群的野外监测,并积极尝试和研发新的技术手段开展壶菌病救治方法的研究。
舍勒说:“了解哪些物种面临风险可以帮助制定未来的研究,以制定保护行动从而预防灭绝。”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青蛙象征着大自然的生机盎然,象征着人们生活的闲适恬淡:“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期待着政府、科学家和各方能共同努力,让“听取蛙声一片”不再成绝响,这不仅是为了恢复生态系统的丰富多样,也是让人们多一份生活的诗意。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