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全面了解水霉病和防控关键措施
作者 | 张新林 唐绍林 张恒 广州金水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
来源 | 腾氏水产商务网-当代水产
水霉病是养殖鱼类的常见病,在北方的冬春季和南方的冬季发病率高,发病后治疗困难,有的池塘甚至全塘鱼都发病,不得不低价出塘。本文介绍了水霉病的病原、水霉病在我国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并提出控制养殖鱼类机体损伤来防止水霉菌继发感染是防治水霉病的关键。
1 水霉病的病原
■ 图1 水霉菌菌丝
水霉病的病原为水霉菌,隶属于卵菌纲,多达17个属122种。也有学者通过对卵菌纲生物的形态学、细胞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深入研究,发现卵菌生活史等方面性状与其它真菌都截然不同, 尽管在功能上与真菌相似,实际上与真菌无近缘关系,结合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部分学者提出卵菌纲应从真菌界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门。水霉的菌丝为管形,内菌丝发达,纤细而分枝繁多;外菌丝中等粗壮,无分隔。菌丝壁主要由葡聚糖组成 ,也含有纤维素和少量几丁质(图1)。水霉可行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水霉菌不仅能感染鱼类,也可以感染小龙虾等甲壳类,以及蛙、鳖等两栖类和爬行类水产养殖动物。国外学者研究发现能够对淡水动物产生致病性的水霉菌主要有多子水霉菌、同丝水霉菌、异丝水霉菌和寄生水霉菌,我国学者研究目前我国致病性水霉菌有多子水霉、寄生水霉、澳大利亚水霉和两性绵霉4种,其中以多子水霉和寄生水霉为主。
2 水霉病在我国的流行特点
2.1 易感鱼类
水霉菌具有广泛的寄主谱,对宿主没有选择性,同一种致病性水霉菌对鱼体和鱼卵均有致病性。多数水霉菌是典型的腐生菌,鱼类水霉病均非原发性疾病,而是继发性疾病,鱼体皮肤完整和活鱼卵不能被水霉孢子感染,只有鱼体皮肤或鳃受到机械性损伤或其它病原体的伤害时,水霉菌才会继发感染,也只有死卵或未受精的卵才会感染水霉菌。鱼类的各个生长阶段均有发生,当鱼体免疫力下降时水霉菌更易感染,但这不是是否感染水霉主要因素,主要的影响因素是鱼体是否受伤和水温是否适宜。
2.2 发病水温、盐度
水霉菌在水温5~26℃均可繁殖,在水温为13~18℃的冬春季节是高发期。在北方冰下越冬期水温在4℃以下时,一般越冬鱼类很少或不发生水霉感染,春季水温升高到约10℃时鱼类水霉病才开始大量发病。南方冬季水温下降至大约10~20℃时也是水霉病的发病高峰期。当水温升高到25℃以上时发病较轻的鱼会自愈,结合药物治疗效果更好。
水霉绝大多数存在于淡水中,盐度升高限制水霉的分布,有实验证实盐度10‰~20‰时,水霉生长被显著抑制,而盐度达到30‰时,水霉则完全不能生长。
实践证明,在我国珠三角地区池塘养殖海水鱼类,冬季在盐度为3‰的低盐度时海鲈、美国红鱼、尖吻鲈、黄鳍鲷、红鮋等海水鱼水霉病非常严重,有时5‰~6‰的水体也能观察到黄鳍鲷发生严重水霉病。
2.3 我国鱼类水霉病的发病高峰阶段
2.3.1 华南地区冬季低温天气后是发病高峰期
■ 图2 海鲈水霉病
■ 图3 美国红鱼水霉病
■ 图4 杂交鳢水霉病
■ 图5 加州鲈水霉病
华南地区冬季是水霉病的发病高峰期,每年都因为水霉病造成养殖鱼类损失很大。华南地区冬季遇到降温天气,气温下降到10℃以下,如果持续时间较长,“白水塘”水温可以下降到15℃以下,甚至短时间低于10℃,温棚内水温最低时也下降到10~12℃左右。这段时间鱼类水霉病发病率非常高,损失也非常大。
对于黄鳍鲷等有些不耐低温的养殖鱼类,有时整个池塘的鱼因为冻伤都发生水霉病,特别是盐度较低的池塘冻伤后发病更严重,不得不低价出塘,损失惨重。有些养殖种类因为前期患诺卡氏菌病体表和鳃部溃疡没有完全恢复,水温大幅下降后大量发病。
也有些池塘的鱼因为有寄生虫损伤体表、泥鳅水肿竖鳞、在料台抢食过程中被其它鱼鳍条刮伤、拉网卖部分鱼后回塘鱼损伤、加州鲈放苗时受伤等原因大量发生水霉病(图2~图5)。有时在华南地区立春后发生“倒春寒”天气,也经常出现水霉病大量发生的情况。
2.3.2 北方地区初春融冰期后是发病高峰期
■ 图6 水霉病病鱼在池塘边缘停滞
■ 图7 气泡病后继发水霉病
■ 图8 鳃丝寄生水霉菌
北方冬季时间长,东北越冬期鱼类在冰下可达三四个月之久,华北地区在冬季也出现短期覆冰情况。一般覆冰期水温在5℃以下,水霉病很少发生。但是融冰期水霉病发病率非常高,是水霉病的发病高峰期,有些池塘损失很大。融冰期随着气温和地温回升,水温快速回升,藻类大量繁殖,尤其是越冬期曾经施肥的池塘,因此这个时期鱼类气泡病发病率也非常高。
气泡病后继发水霉病是这个时期水霉病高发的重要原因,据观察凡是融冰期溶解氧高,如达到17mg/L以上的池塘都能见到气泡病的鱼在边缘漫游或停滞,之后在气泡病造成机体损伤的部位继发水霉菌,病鱼逐渐死亡(图6~图8)。融冰期的气泡病常常不被大家重视就是因为鱼体表出现 “气泡”症状的时期很短,不易被大家观察到。融冰期溶解氧越高的池塘,气泡病和水霉病越严重,损失也越大;没有发生气泡病的池塘一般也不发生水霉病。
北方春季也是低温期纤毛虫病、竖鳞病的发病高峰期,但一般在融冰期和融冰后发生。发生后也会继发水霉病加重发病鱼死亡,但是远远不及气泡病继发水霉病的危害程度大。
2.3.3 其它各种原因鱼体受伤后在低温期发病
除以上介绍的两种明显的水霉病发病高峰以外,在水温大约10~20℃适宜水霉菌繁殖时期,寄生虫病、细菌病、病毒病、水质问题引起鱼体表受伤,以及拉网、分筛等其它各种原因造成的机械损伤,如果处理不妥当,都可能引起水霉菌继发感染,发生水霉病。但一般是局部地区的个别池塘发病,很少形成明显高峰的大面积发病。
3 水霉病的防控建议
多数水霉菌是腐生,也就是只有当鱼体受伤后,伤口部位才能继发感染,而没有受伤的鱼体或活卵不能感染水霉菌,作者在临床上所遇到的水霉病也都能找到鱼体曾经受伤的原因,因此在水霉病的高发期防鱼体受伤和受伤后及时处理防细菌感染是防控水霉病的关键措施,鱼体一旦较大面积感染水霉菌,处理效果很差,百分之百都会死亡。
3.1 华南地区冬季水霉病的防控
华南地区冬季鱼类水霉病主要发生在冬季的大幅降温天气,寒流天气防鱼体冻伤和避免鱼体在冬季其它原因受伤是防控水霉病的主要手段。
华南地区冬季池塘防鱼冻伤的方法:
(1)尽可能加大水深,深水位有利于降低寒流对水温的影响,水质也易稳定;
(2)海水养殖鱼类尽可能加注盐度较高的井水,提高盐度;
(3)冬季寒流到来前尽量将水肥起来,肥水塘比瘦水塘温度下降慢;
(4)降温期间不要开增氧机,开增氧机促进水中热量散失,不利保温;
(5)如果已经发生冻伤,建议及时外用氯制剂、季铵盐类、醛制剂或碘制剂预防伤口继发感染,预防水霉病发生。
3.2 融冰期水霉病的防控
北方地区融冰期气泡病后继发水霉病是春季水霉病高发的重要原因,防控融冰期气泡病是防控早春水霉病高发的关键。越冬期气泡病的预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整个越冬管理做起。
建议:
(1)尽量选择深水位池塘或越冬期有效水深在1.7米以上的池塘越冬,深水位池塘从水体中生物组成、水化学指标变化都有利于气泡病的防控;
(2)越冬期施肥要适量,并且选择肥效不要太长的肥料,避免融冰期藻类大量繁殖;
(3)寒冷地区立春后及时打冰眼或安装增氧机曝气,华北地区覆冰薄、少,可以全程安装增氧机,随时开机曝气。
(4)越冬后期溶解氧太高时,减少扫雪面积或不扫雪。
(5)融冰期一旦发现化开的池塘边缘水体中有气泡病发病鱼漫游,要尽快人工破冰,待覆冰全部溶解后马上外泼2~3次消毒剂预防水霉病严重发生。气泡病或水霉病发病严重的池塘,同时要及时全池拉网,拉网的目的是把病鱼拉起至下风口一角,根据围网内水体体积使用食盐50克/立方米、小苏打25克/立方米、高锰酸钾5克/立方米溶解后泼洒至围网内,并不断补充药液,根据鱼体反应情况0.5~1小时后放开围网把鱼放回池中,对受伤但没有继发水霉病的鱼和刚刚轻微发生水霉病的病鱼效果明显。
3.3 低温期其它原因鱼体受伤后水霉病的防控
低温期病原生物或其它各种原因引起鱼体表和鳃部受伤后,很容易继发水霉病,要针对造成鱼体受伤的具体原因进行防控。如传染病引起机体损伤应先处理传染病,水质原因引起机体损伤应先处理水质等。低温期鱼体损伤后通过外用氯制剂等消毒剂,促进伤口愈合,对预防水霉病有明显效果。
据国内外资料氯制剂、醛制剂、碘制剂和季铵盐类消毒剂对水霉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实践证明对水霉病初期或尚未发病的个体确实有明显的效果。水产动物病是群体发病,不同个体所处的发病阶段不同,当发现有些个体已经发生水霉病后,连续外用2~3次消毒剂后对发病轻微的个体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尤其是水温超过20℃的升温阶段,效果更加明显。而一旦发生水霉菌寄生并且向全身蔓延,则很难治愈。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