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溃疡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与防治
流行性溃疡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与防治
侯同玉,杨振琦,林海强
(惠州市渔业研究推广中心,广东 惠州 516055)
流行性溃疡综合征(EUS)又称红点病、霉菌性肉芽肿、溃疡性霉菌病或流行性肉芽肿丝囊霉菌病,由丝囊霉菌引起。2008 年农业部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OIE将其列为必须申报的疫病。该病感染种类广泛,其中乌鳢和大口黑鲈特别易感,幼鱼和成鱼均可感染,多发于低温阴雨天,容易引起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革兰氏阴性菌或寄生虫的继发感染而造成大量死亡,在生产中易被误诊。
一、传播和流行特点
流行性溃疡综合征是一种季节性流行病,对野生和养殖的淡水、半咸水鱼有很大的危害,可感染100多种淡水鱼及部分咸淡水鱼,有很高的致死率。病原主要是丝囊霉菌,属水霉目、水霉科、丝囊霉属。该属的侵袭丝囊霉菌、杀鱼丝囊霉菌等也可引起该病。
该病以水平传播的方式传染,病原丝囊霉菌的游动孢子可以水为媒介,从一尾鱼体传染到另一尾鱼体上。一旦黏附到鱼的表皮,在适宜的条件下,游动孢子就会发育,其菌丝侵入到鱼的皮肤、肌肉和内部器官中。如果未遇到易感鱼或条件不适宜,游动孢子会在水体中以孢囊的形式保存下来,等待时机激活成孢子继续感染养殖鱼。
该病多发于冬末春初,尤其是在低温、大雨及鱼体损伤后易暴发,治疗不及时死亡率可达100%。治疗及时死亡率较低,但会留下疤痕,严重影响鱼的商品价值。健康状况良好的鱼采用浸泡感染的方式,一般不会出现临床症状。
二、症状和病理
患流行性溃疡综合征的鱼早期症状易被忽视,主要有鱼体发黑、不吃食、漂浮在水面或有时不停游动等。大多数情况下,该病被发现时已处于中期,病鱼的体表可见红斑;到后期病鱼体表可出现较大红色或灰色的浅部溃疡并发生大量死亡。对该病特别敏感的鱼,可带着溃疡存活很长时间,但存活过程中损伤会逐步加重加深,到达组织深处,有的病鱼甚至会出现头盖骨组织的坏死,使脑部暴露出来。
在病理方面,病鱼早期体表出现红斑性皮炎,当损伤进一步发展,肌肉变成絮状,骨骼肌中可以观察到生长的丝囊霉菌菌丝。霉菌的侵入会引起病鱼强烈的炎症反应,使肌肉中的菌丝周围形成霉菌性肉芽肿;刮开损伤部位,常观察到细菌或寄生虫的继发感染;进行组织切片染色,可观察到骨骼肌中有丝囊霉菌菌丝和典型的霉菌性肉芽肿。
三、临床诊断与实例
一般情况下,流行性溃疡综合征的实验室诊断以典型临床症状鱼为检测对象,通过组织病理学观察到特征性霉菌性肉芽肿或从患病组织分离到丝囊霉菌即可确诊。生产上受条件限制,主要根据该病的流行季节、临床症状做出初步判断。而水霉病、细菌性溃疡等和该病有类似的溃疡病灶,损伤部位均可能有细菌和寄生虫的二次感染情况发生,有的养殖户会对疾病产生误判,从而延误病情。实例如下。
1.基本情况
2021年4月,惠州市惠城区一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出现大口黑鲈幼鱼群体性病害事件。发病区为4 个配备有工厂化循环装置的养殖大桶(直径3.2 米、高1.3 米),发病时水深1 米、水温21.9~22.7℃、 pH 7.48~7.68、 溶 氧7.16~8.05 毫克/升、氨氮0.2~0.3 毫克/升、亚硝酸氮0.05~0.08 毫克/升,鱼规格(18.25±4.55)克/尾,平均养殖容量为225 尾/米3。病鱼体色发黑、食欲减退、离群独游或跟着循环水随波逐流。4月3 日开始出现死鱼,当日死亡15 尾,之后逐渐增加,最高峰时每天死亡90 尾,共计死亡约700尾,死亡率10%左右。
2.症状与治疗
养殖户自述,初发现时大口黑鲈鳃盖、尾鳍基部出现块状红斑,随着病情发展,红斑蔓延至胸鳍基部或整个尾部,逐渐变成灰白色或淡红色的块状皮炎;部分病鱼呈现尾鳍或胸鳍基部棕色坏死,部分病鱼形成块状溃疡,尾鳍或胸鳍腐烂脱落;但鱼体较干净,基本无挂污现象(图1)。养殖户已使用恩诺沙星进行杀菌、阿维菌素进行杀虫治疗,但效果甚微。
图1 病鱼外观
为诊断病原,随机选取病鱼,取鳃盖、第三鳃弓鳃瓣、尾鳍、块状皮炎处黏液和溃疡处组织进行压片镜检,结果显示,块状皮炎处黏液和溃疡处有大片白色纤细的絮状菌丝(图2)。受条件限制,未进行病原的分离和鉴定,但结合本例病症使用抗菌药和杀虫药治疗效果甚微,显微镜观察病原具有白色絮状纤细菌丝,根据发病时的水温21.9~22.7℃、养殖密度偏大、养殖水体氨氮和亚硝酸氮含量偏高等情况,排除水霉病、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诊断为由丝囊霉菌引起的大口黑鲈流行性溃疡综合征。笔者建议养殖户混合使用硫醚沙星和复合碘对水体进行消毒,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降低死亡率。
图2 溃疡处镜检
3.病因分析
(1)养殖水体温度较低。长期低水温条件不但促进了丝囊霉菌孢子的形成,还降低了大口黑鲈的免疫力。本例病害的发病水温21.9~22.7℃,处于流行性溃疡综合征的易发温度范围。
(2)鱼体损伤。大口黑鲈性凶猛,当养殖密度或投喂方式不合理时,会自相残杀致使鱼体受伤,进而易感丝囊霉菌。另外,捕捞等造成的机械损伤也是诱发该病的条件之一。
(3)杀菌效果不佳。该发病现场水色偏黄,水体亚硝酸盐含量偏高,紫外线杀菌设备的灯管上布满污垢,影响了对水体的杀菌效果。
四、综合防治方法
该病在自然水域中很难控制,治疗十分困难,养殖中以防控为主。
防控措施:①在放养前用漂白粉加生石灰清塘消毒,入冬前做好杀虫、灭菌的操作。②低水温时谨慎拉网,避免不必要的刮伤。③控制养殖密度,科学合理投喂,视情况改良底质,定期添加维生素C、大蒜素等药饵拌料,增强鱼体抗病能力。④科学防治寄生虫病、细菌性疾病等病害,减少因病害或机械损伤造成的表皮损伤,减少该病的诱发条件。⑤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应加强紫外线杀菌设备的维护,定期清洗紫外线灯管和灯管套管,保证杀菌效果。
目前,治疗该病以硫醚沙星和碘搭配使用较为有效,但无法将丝囊霉菌完全杀死,仍有复发的可能。当发生该病时,应及时清除重度症状病鱼,可混合使用硫醚沙星和复合碘对水体进行消毒,隔天用1次,连续使用3次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和控制流行性溃疡综合征的进一步扩散;同时用氟苯尼考、磺胺类药物、维生素C等拌饵投喂,增强鱼的抵抗力;用药3 天后可大幅减少死鱼,8 天后可陆续停止死鱼。部分病鱼可治愈,但会留下痕迹,影响商品价值。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