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南美白对虾白斑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发表时间:2023/10/04 19:48:01  来源:水产养殖 2021年12期  作者:黄德生,合浦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浏览次数:2892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以下简称白对虾),是对虾科、滨对虾属动物。成体最长达23 cm,甲壳较薄,正常体色为青蓝色或浅青灰色,全身不具斑纹,具有可高密度养殖、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等特点,适宜海水或淡水高密度养殖,已成为我国对虾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产量高居世界前列。随着我国白对虾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和养殖池塘的老化,一系列的病害问题也相继出现,严重制约了对虾养殖生产和发展。其中对养殖危害比较大的是白斑病。

1 白对虾白斑病

1.1 白斑病类型及传播途径

白对虾白斑病主要分为2 种类型,为细菌性白斑病和病毒性白斑病。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性白斑病表现为白斑呈现不规则、形状不规整;病毒性白斑病显示出规则分布的白斑,白斑中间有一个黑点。

白斑病病原体的传播途径主要有3 种:一是虾苗自身便携带病原体;二是水体受病虾污染或是由于鸟类摄食病虾后,其粪便进入池塘,感染其他健康的对虾;三是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携带病原体,继而传播至虾体。传染方式为水平传播。

1.2 发病症状

白斑病主要破坏白对虾的造血、结缔组织、前后肠的上皮、鳃等器官,导致摄食量骤减[1]。其症状为反应迟钝、空胃、不吃食、弹跳无力,漫游在池边或水面。发病初期,虾须、扇尾发红,虾身变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虾的头胸甲中央出现放射状形似雪花的白斑;摄食量不多,间断浮出水面次数过多,肠胃内部食物过少或缺失,活跃度下降。发病后期,白对虾头胸及腹甲出现脱落、剥离现象,并带有黑白相间不规则斑点,虾体内部肝胰腺连续呈现肿大状态(伴随糜烂现象),形成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状况。病虾可见残存的胃部或胃部基本消失,肝胰腺肿胀,外观难以分辨且脆弱(手捻易碎),并伴随流出红色组织液,甲壳与附肢可见明显的白斑,虾体活动无力,不久便死亡下沉[2]。急性发病时短则2~3 d,最长不超过7 d[3],即可造成全池虾的死亡。此病传播速度快,致病性强,无特效药物,死亡率几乎为100%。

2 白对虾白斑病的诊断方法

2.1 外形症状初步判断

白对虾在患白斑病后,虾体会出现微红、粉红或者暗红色,也有一部分虾不变色。在发病初期,其头胸甲上会出现肉眼可见的针尖样大小白色斑点,数量不多,必须仔细观察才能看见,肠胃中仍存有食物,头胸甲也不易剥离。随着病情的发展,虾体的肠胃清空,头胸甲容易剥离,白斑也一步步扩大,呈片状分布,甚至覆盖全身[4]。此外,感染的虾体肝胰腺等脏器肿大,颜色变淡模糊不清,伴随着糜烂状态。

2.2 DNA 探刺针高科技诊断方法

尽管病虾出现了类似白斑病的症状,但不能仅通过肉眼的观察,便确定对虾患了白斑病,出现误判,可能会使得某些未出现症状实际已经感染病原体的对虾继续传播病原体。所以除了从外形初步观察之外,还可利用DNA 探针对虾体进行检测,从而判断被检测的白对虾是否感染了白斑病病原体。

2.3 免疫荧光方法

免疫荧光病理诊断是指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抵抗及免疫荧光显微镜做病理诊断的一种诊断方法,其基础是免疫学、生物化学和显微镜技术的结合与发展。免疫荧光技术能够在不对抗原抗体活性造成影响的基础上,使用荧光素对抗体进行标记,待其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后,通过荧光显微镜检测特异的荧光反应。这种方法可为检测白对虾是否感染白斑病病原体提供科学依据。

3 发病原因

3.1 虾苗和饲料

有的苗场为追求利益最大化,降低成本,挑选亲虾时未按照特定的程序(检疫合格证书),自行选种、近亲繁殖,使苗种质量普遍退化;育苗时采用高温培养,使白对虾免疫系统受损。还有的育苗场在育苗过程中滥用抗生素等药物进行疾病预防,使苗种产生一定的抗药性,而且免疫能力也普遍下降。在繁育过程中未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优质饲料,导致虾苗营养不良,抵抗力差,感染白斑病病原体。另外放苗密度过大也是虾苗免疫能力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3.2 环境、水体污染

接触了携带病原体的病虾的粪便之后,老鼠、苍蝇等将病原体传播到未被病原体感染的池塘周边,老鼠等的尸体没有及时处理导致池塘周边环境变差,养殖工具交叉使用,导致健康水体被污染。天气闷热、连续阴天、暴雨、池中浮游藻类大量死亡、水变清、池底质恶化均可诱发本病。在水源不足、水质恶化的养殖池塘,水温环境、有机污染物增加、水体消毒等因素成为外部诱因;水中的病原体经鳃腔膜的微孔进入虾体,引起虾全身的病变。

某些养殖户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不断增大白对虾养殖密度,造成大量有机污染物沉淀积累,水中溶解氧降低,使水质不断恶化,影响白对虾生存环境,导致疾病的发生。

3.3 药物使用不合理

部分养殖户在养殖期间盲目使用各种免疫增强剂,白对虾的免疫系统遭到破坏,对细菌和病毒的抵抗力下降,造成难以预测的潜在危险;在使用药物时,不重视对病原体的诊断,没有对症下药,不仅造成了药品的浪费,且污染水体,使养殖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滥用药品使有害菌产生抗药性,最终造成疾病的大面积暴发。对虾感染之后,如仅使用单一西药,而没有配合使用中草药制剂,治疗效果不佳,导致病原体进一步传播。

4 防治措施

4.1 选择优质虾苗

挑选规格在0.8~1.2 cm 的虾苗,体态健壮,大小均匀,体表干净,不挂脏,无纤毛虫寄生,虾体较透明,肌肉不混浊,肠道饱满。虾苗的触须要并在一起,尖挺向前,不发红,尾扇要完全打开,腹节比较长。有条件的,可以送虾苗到有资质的部门检测各项疫病,确保虾苗不携带病原。

4.2 保护环境,改善育苗方式

在投放虾苗前,应对池塘清淤、晒塘,每667 m2用50~100 kg 生石灰消毒,杀死残留的有害菌及病毒,再采取投放益生菌、开启增氧机等措施,改善养殖塘的水环境,为虾苗健康生长提供保障。在育苗过程中,可通过培养浮游藻、微藻以及细菌等方式改善水质,提高虾苗的抵抗力;还可通过围栏封闭池塘综合技术,一旦有虾苗出现感染,能够迅速采取措施,隔断病毒的传播,保护其他养殖塘的虾苗安全。根据实际养殖场的情况设置适合的放养密度。

4.3 合理用药,规范投喂

发现病虾,要用温和的碘制剂消毒水体,联合使用黄芩、板蓝根、甘草等中草药提取液全方位消毒养殖池。在饵料中添加 0.50%的VC 和 0.02%的VE,连用5~7 d,增强对虾体质;用0.30%的氟苯尼考(连喂3 d)和5%的红皮大蒜捣汁交替拌料投喂。

选择正规厂家的优质饵料,配方相对先进,质量比较稳定,饵料系数有保障。定点、定时投喂,及时清理残饵,以免污染水体。秉持“养大于防、防大于治”饲养原则,对前期、中后期苗种形成统一的饵料饲养机制,掌握不同时间段的饲养情况,根据虾苗的生长、水质以及天气情况等综合考量,合理规范投喂饲料。投喂量以虾盘为准,控制在40 min 内吃完为宜,如果虾苗没吃饱,可以适量增加投喂次数,切忌一次性投喂太多。饲料中可适当添加一些芽孢杆菌与溶藻弧菌,起到抗病毒作用,提高虾苗的免疫力。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