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鲤鱼的六种病毒病及其防控方法

发表时间:2023/12/19 20:00:59  作者:孟思妤 孟长明 陈昌福  浏览次数:4001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鲤鱼是我国的主要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在养殖过程中经常受到各种病害的困扰,尤其是几种致病性病毒引起的疾病,往往给养殖业造成极其重大的经济损失。下面简要介绍养殖鲤的病毒性疾病及其防控方法。

1.鲤春病毒血症(spring viremia of carp,SVC)

这种疾病由属于弹状病毒的SVC病毒感染引起。在欧洲、俄罗斯、中东、美国及中国等地均有发生。我国已经将这种鱼病确定为淡水养殖鱼类唯一的一类疫病。这种疾病主要发生于水温18℃以下的春季。如果在低水温时发病,虽然日死亡数量不大,但是,死亡持续时间很长,故总死亡率很高。

在欧洲这种疾病可以导致养殖鲤的死亡率达到30%~70%。但是,当水温达到18℃以上时几乎不发生死亡。在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这种疾病在水温22℃以上时,停止流行。

SVC病毒的宿主很多,鲤、金鱼、鲫、鲢、鳙、草鱼、丁鱥、斜齿鳊、圆腹雅罗鱼、欧洲鲇等鱼类体内都有发现该病毒的报道。不过,这种疾病还是对鲤的危害最大。

受感染鱼体的主要症状是,会避开强水流,变得不活泼,反应迟钝。体色变黑,部分病鱼眼球突出或因大量腹水而导致腹部膨胀。但是,有些急性死亡病例,有时见不到上述症状。这种疾病最特征性的症状为严重贫血和肌肉点状出血。

最重要的防控对策是采取彻底的防疫措施。如上所述,这种病毒的感染谱很广。病鱼可通过尿、粪、鳃、黏液等排泄体内的病毒。但是,在感染后存活鱼体内几乎检不出病毒,在产卵期的生殖液中有时可检出病毒。因此,有必要对受精卵进行消毒。鲤受精卵可耐受有效碘浓度为200mg/L的聚乙烯吡咯酮碘15min的消毒,通常在50mg/L,15min的条件下消毒即可。

2.锦鲤疱疹病毒病(Koi herpesvirus disease,KHVD)

这种疾病由鲤疱疹病毒III型,即锦鲤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国外的情况是,1998年以色列和美国发生了这种疾病。日本2003年5月在冈山县的河川里发生了这种疾病,造成鲤的大量死亡,这是最先确认的这种疾病病例。这种疾病在水温16℃以上时,特别是20~23℃易发。从目前的情况看,水温在13℃以下或30℃以上时不发病,这种病毒在30℃以上不能增殖。患这种疾病后鱼体的死亡率高,有时可达80%以上。目前还不知道鲤之外的其他鱼是否具有易感性。在日本,野生鲤也有发病的报道,且具有通过水系形成感染链的特点。有研究结果已经证明,如果在开放水体中放流的观赏鲤中混有感染这种疾病的鱼,会加速扩大这种疾病的发病区域。我国养殖鲤的区域也经常受到这种疾病的危害。

图1 示病鱼眼睛及头部皮肤凹陷的症状

受感染鱼体的主要症状是,多数病鱼表现为眼球及头部皮肤凹陷(图1)。感染发生后,体表出现斑纹,背鳍似乎重叠。之后,体表分泌大量黏液。多数病例发生烂鳃(图2),我国辽宁部分地区的养殖业者将这种疾病称为“急性烂鳃”,有时候可以从病鱼鳃丝上检出柱状黄杆菌。内脏一般没有明显的病理变化。

最重要的防控对策是不引进带病毒鱼以及隔离饲养,这是针对这种疾病的基本防控方法。在天然水系中养鱼时,发病危险性增大。一旦发病,最好是将全池鲤捕杀并对鱼池进行彻底消毒。在池水消毒时,应使池水中的有效氯保持5.0mg/L的浓度以上。另外,对受精卵用聚乙烯吡咯酮碘(有效碘浓度50mg/L,15min)消毒有效。在欧洲,用升高水温的方法治疗这种疾病,即将水温升至30~32℃,维持1周以上。已经有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感染后出现黏液分泌明显增加的鱼体,将水温升高32℃并维持数小时便可抑制其死亡。但是,病愈后的鲤有可能成为带毒鱼,因此应该引起注意。

图2 示病鱼烂鳃的症状

3.疱疹病毒性乳头瘤(Herpesviral papilloma)

这种疾病由鲤疱疹病毒I型(Cyprinid herpesvirus I,CyHV-1)感染所致。这种疾病在中世纪的欧洲,作为鲤痘疮病(皮肤隆起)已被人们认识。日本的锦鲤、鲤也发生这种疾病。但是,几乎没有因该病致死的情况,患病鱼因外观受损而失去商品或观赏价值。当年鱼也发生该病,这种疾病主要发生于1龄以上的鲤。初夏至盛夏水温升高后,肿瘤组织退化、脱落而自然痊愈的情况较多。

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是,多数病鱼的体表特别是鳍条基部可见白色隆起(图3)。在组织学检查中可见上皮细胞增生,以及增生的上皮细胞深入结缔组织。患部因上皮增生,若无出血基本上呈白色,并有弹性。内脏各器官没有发现病变,也未发现病变向脏器转移。实验结果表明,用此病毒感染2周龄的仔鱼,死亡率可达60%~95%;数月后,幸存鱼中肿瘤发生率很高。

对这种疾病的防控对策,由于在患病痊愈的鱼体脑组织可中检出该病毒的基因。因此,携带病毒的亲鱼可能传染下一代。另外,从体表脱落的肿瘤组织中也能分离出病毒。这些因素均有可能成为感染源。由于锦鲤通常是活鱼交易,以及将锦鲤拿到评价会上进行展示,故很难断绝病原体和锦鲤的接触。因此,根除这种疾病是比较困难的。

患病鱼在环境温度升高时肿瘤组织死亡、脱落而痊愈。在实验条件下将形成乳头瘤的鲤放入水温14~20℃的环境后,可见肿瘤退化,16天后,所有的个体均可自愈。

图3 示患病鱼体表和鳍条基部的白色隆起

4.鲤病毒性浮肿病(Viral edema of carp)

由鲤水肿病毒(Carp edema virus,CEV)感染引起,由于该病毒的感染使鳃上皮细胞增生,呼吸及渗透压调节发生障碍,被认为是导致感染鱼死亡的病因。这种疾病自1972年在日本广岛和新泻县发生流行以来,锦鲤的这种疾病迅速地蔓延至全日本。在孵化后(约6月份)至梅雨结束(约7月份)期间集中发病,现在该病的危害仍然很大。从秋雨时节发病死亡的病鱼中,以及被称为“昏睡病”的病鱼中分离到了相同的病毒。因此,有人认为上述疾病与这种疾病由相同病毒所引起。这种病毒在实验条件下也可导致鲤发病,并造成死亡。

图4 示病鱼身体浮肿的症状

图5 示病鱼鳃丝棍棒化并且有明显粘连现象

感染这种疾病后的症状是,病鱼漂游于水面,在池角、岸边以及进水口等处聚集。死亡数量急骤增多,数日可造成全部死亡。病鱼身体浮肿(图4),在尾柄部易判定,呈白色不透明状,眼球凹陷,鳃丝棍棒化,有明显粘连现象(图5)。另外,有时还伴有体表出血。血液学检查时,表现为红细胞压积上升,血浆渗透压下降,乳酸值上升等。

但是,最近发病的表现为,身体浮肿、鳃丝棍棒化及粘连的症状轻微,也不是短时间发生大量死亡,而是多见于1周至10天内逐渐出现死亡。

对于这种疾病较好的对策是,将发病鱼从饲养池取出,用0.6%的食盐水加抗菌药物药浴5~7天可治愈。但是,体型较小的幼鱼较难恢复,通常多在采卵时净化这种疾病。治愈的鱼可能携带病毒,对此应予以注意。另外,池中浮游植物对水质的净化,能抑制这种疾病的发生。

此外,发病池若不采取措施,由于飞鸟等将带毒患病鱼运走而传播病毒,可能导致病情扩大。因此,应用氯制剂对发病池进行彻底消毒。通常认为,此病毒通过亲鱼、成鱼传播。因此,消毒受精卵在防控病毒的感染上是有意义的。

5.病毒性昏睡病(Viral sleeping disease)

这种疾病由和病毒性鲤浮肿病病原相同的痘病毒样病毒感染所致。通常认为在水温、水质变化时移动鱼是这种疾病的诱因。梅雨结束前后,幼鱼期患病毒性浮肿病的锦鲤,有不易发生这种疾病的倾向。由于病毒侵害,鳃上皮细胞的渗透压调节功能障碍,是导致患病鱼死亡的病因。大量飘游鱼波豆虫寄生时也出现类似这种疾病的症状。但是,发生这种疾病的患病鱼几乎没有飘游鱼波豆虫寄生的情况存在。

1975年前后在日本首次确认了这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只有锦鲤发病。这种疾病多发于当年鱼,不过有时也发生于1龄以上的成鱼。秋天,从育成池转移到越冬池后的1~2周内发病较多,在低水温进行倒池等操作后比较容易诱发疾病发生。

最近,北京和北方地区也已经被证实养殖鲤中有这种疾病发生与流行。

患病鱼主要症状为横卧池底呈睡觉状。部分患病鱼横卧漂浮于水面。患病鱼初看似已死亡,一旦有声音等刺激便游动。刺激结束后再次横卧。外观上可见体表浮肿,鳍条及体表淤血,眼球凹陷。

作为有效的防控对策是将水温升至20~25℃,在0.6%~0.7%盐水和抗菌药物水中持续药浴10~14天,对治疗这种疾病有显著疗效。另外,鲤在入越冬池时用0.6%~0.7%盐水浴并加温,然后少量逐渐添加新水冲淡盐水,可预防这种疾病。这种措施的防病机理在于,高水温可抑制病毒的增殖,提高鲤免疫力,盐水浴可帮助维持鱼体渗透压。因此认为这些措施是有效的。

6.病毒性出血病伴随开口病(Viremia associated anaaki-byo)

这种疾病为冠状病毒样病毒感染所致。病毒感染真皮疏松结缔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导致细胞坏死,损坏真皮结构,形成溃烂病灶。该溃烂病灶被水中的条件致病菌侵染后,溃疡病灶进一步扩大。由病毒感染造血细胞、脾细胞、心肌细胞等,并造成细胞坏死,进而导致患病鱼死亡。该病毒呈球形至洋梨形,表面有明显的棘突样结构。大小为100~170nm(图6,箭头)。病毒在受感染细胞内形成特征性的含有晶体结构的包涵体。病毒可用EPC细胞、FHM细胞上培养。培养的病毒经皮内接种可形成溃疡灶。而且,腹腔接种病毒后可导致实验鱼死亡。

该病被称为新开口病,1977年前后在日本养殖锦鲤中发生,对日本锦鲤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1970-1975年间发生的开口病,其原发病原为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广泛感染鲤、金鱼、鲫、鳗鲡等淡水鱼。而新开口病的特征是只发生于锦鲤,另外还发生于韩国养殖的德国镜鲤。

患病鱼体的主要症状是躯干部、各鳍条基部、口吻部等部位伴有鳞片脱落、出血、溃烂、肌肉外露等形成溃疡灶。患病鱼即使体表病灶很小也能发生死亡。而且不一定能从病灶中分离到病原菌。

由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较浅病灶表现为真皮坏死、出血、纤维素沉着,表皮脱落。露出肌肉组织的较深病灶中可见组织坏死、细菌侵染。在病鱼心脏可见心肌细胞变性、坏死。进一步观察还可以发现,肾脏造血组织及脾脏中可见核浓缩、核崩解的大量坏死细胞。

电子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在真皮疏松结缔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纤维细胞、坏死的造血细胞、脾细胞、心脏细胞的细胞质内可见大量的冠状病毒样粒子。

图6 示患病鱼体躯干部肌肉外露形成溃疡病灶

对于这种疾病尚无有效防制方法。选择对体表病灶内杂菌敏感的药物,并对患病鱼进行肌肉注射,能治愈溃疡。但是,有的病鱼在病灶愈合后仍可出现死亡,或者注射抗菌剂后完全不见效果。

致谢作者:陈昌福孟思妤 孟长明

附:治疗病毒性鱼病处方开具的注意关键点

1.一旦发生病毒性鱼病,有如下建议:

1.停料3-5日

通过荧光定量PCR的检测,大部分患病毒病的濒死鱼的粘液中存在大量病毒,在鱼体接触时可以传播。而在鱼类养殖中,最容易发生鱼体接触的过程就是投饵和进排水。因此,病毒性鱼病发生以后,可以停喂投饵3-5日,以减少鱼体的接触,阻断病毒的传播。某些病毒性鱼病,比如“异育银鲫鳃出血病”发病初期摄食亢奋,如果此时没有控制投饵,则会快速传播,大量暴发。

2.禁止进排水

加注新水会导致鱼类兴奋狂游,产生一定的免疫低下期,这对病毒鱼病的暴发是极为有利的。进水的同时底泥上翻,有机质、病原释放,加大了水环境中的病原菌含量,可能造成继发的细菌感染,有机质分解时大量消耗氧气,造成溶氧低下,这些对养鱼都是不利的。

3.消毒剂固化为优质碘制剂

体外的病毒非常脆弱,低剂量的消毒剂即可将其杀死,在治疗病毒性鱼病时,外用消毒剂也是重要的手段。消毒剂种类繁多,杀灭病原的原理各不相同,在具体选择时需要考虑其对藻类的影响、溶氧的影响、鱼体本身的影响等。通过生产实践的总结,病毒鱼病发生以后选用优质的碘制剂最为安全,合理使用可抑制病毒鱼病的发展。其它消毒剂会刺激粘液分泌,对鱼体形成较大刺激,使用后往往发生暴发性死亡。

4.病毒病没有特效药,防止细菌的继发感染是治疗时需考虑的重要因素

市面上流传着某些宣传用于治疗病毒性鱼病的特效药,在目前来讲可能性是不大的。病毒寄生于细胞内,药物需要足够大的剂量才能够内渗进入细胞,在杀灭病毒的同时对细胞本身也有非常大的影响。病毒性鱼病的治疗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不是通过一两个药物就能解决的。

另外,由于病毒侵袭免疫器官,导致免疫机能下降,发生病毒鱼病以后往往会有细菌或者寄生虫的继发感染,在治疗时需根据鱼体检查情况仔细甄别,方能给出合理的方案。

5.禁止使用化肥肥水

鱼病治疗期到治愈后的一个星期内不要肥水,如果必须要做,则不要使用化肥肥水。常用的化肥有碳铵、尿素等,兑水泼洒后可在短期内导致氨氮、亚硝酸盐快速上升,对鳃部造成刺激,诱发病毒性鱼病的暴发。

6.保持溶氧充足

低溶氧胁迫对病毒鱼病有着重要的诱发作用,保持溶氧充足和稳定是病毒性鱼病治疗的基础。可以根据水质状况,通过优质调水产品分解有机质,保持藻类丰度,合理并加强使用增氧机等措施保证溶氧。

还要注意的是,水质过肥、藻类过多会导致PH值偏高,高PH值亦会对鳃形成刺激,促使病毒性鱼病的暴发。

2.病毒性鱼病治疗方案的固化

外用:第一天下午优化水环境(有机酸等),第二天上午,碘制剂泼洒,隔天再用一次。

内服:停止投饵至死亡量下降到稳定。然后从正常投饵量的三分之一开始投喂,同时,在饲料中添加:板蓝根(大青叶)、黄芪多糖、维生素(牛磺酸、液体甜菜碱)等拌饵投喂,如果有细菌继发感染,还需要添加恩诺沙星等敏感抗生素一起投喂。

3.病毒性鱼病的原则治疗方法

由于病毒寄生在寄主细胞内,所以对病毒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的药物,要么不易到达细胞内,要么对寄主细胞毒性大。因此,至今尚无治疗病毒特别理想的药物。相对细菌病和寄生虫病来说,病毒性鱼病的发病频率小,尤其一些慢性的病毒病,在不影响使用价值的前提下,只要把鱼病控制在鱼上市前就行了。目前水产动物病毒性病还是以预防为主,主要是控制其传染性,开发有针对性的疫苗,提高鱼体自身免疫力,经常使用“三黄散”、“四黄剂”等等清热解毒的中药能够很好预防鱼病的发生。

另请参考相关文章:

水生生物图文欣赏(32):浮肿病、疱疹病毒病、痘疮病、鲤春病毒血症、败血症、出血病、烂鳃病、叉尾鮰病毒病、打印病、肤孢虫病等

鱼类疱疹病毒病——头部枯萎和鳃坏死是明显症状

鲤鱼浮肿病与“鲤急性烂鳃病”:鲤浮肿病毒(CEV)的研究进展与病原生物学特征、分子流行病学、流行特点和研发展望

鱼体表有石蜡样增生物的病毒性鱼病——痘疮病

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主要表现为水面打转的神经异常症状

鱼类淋巴囊肿病症状及防治:最早发现的鱼类病毒病——慢性皮肤瘤

病毒性鱼病预防的标准化及其治疗处方开具的注意关键点


(注:本网易号"养鱼第一线"欢迎您的光临!本文仅供参考和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请告知,侵权可删,欢迎指正和留言讨论,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上一篇:鲤3种病毒病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