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淡水鱼鲤春病毒血症病毒性疾病防控技术详解

发表时间:2023/05/23 12:37:57  作者:未知  浏览次数:7841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1.病原

鲤春病毒血症病原为鲤弹状病毒(Rhabdoviruscarpio),也称为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viraemiaofcarpvirus,SVCV)。它是一种弹状病毒,可以引起鲤科鱼类大规模暴发鲤春病毒血症(SVC)。鲤春病毒血症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农业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第1125号公告发布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鲤春病毒血症病毒属单股负链RNA病毒目弹状病毒科(Rhabdoriridae),暂定为水泡性病毒属(Vesiculorius),是被类脂囊膜包裹的弹状病毒,目前仅有一个血清型。鲤春病毒血症病毒粒子呈子弹状,一端为圆弧形,另一端较平坦,病毒粒子长90~180纳米,宽60~90纳米,病毒内核衣壳直径为50纳米、呈螺旋对称。其基因组长度为11019个核苷酸残基,主要与核蛋白(N)结合形成核衣壳,在核衣壳上还结合有少量的聚合酶(L)和磷蛋白(P);囊膜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紧密地包裹着核衣壳,其内表面为基质蛋白(M),囊膜上有糖蛋白(G)突起。表面糖蛋白是病毒最主要的抗原,它决定了病毒的血清学特征。根据各地分离出的鲤春病毒血症病毒毒株部分糖蛋白基因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研究,可将鲤春病毒血症病毒分为Ia、Ib、Ic和Id4个亚组,亚洲株和欧洲株的基因型有一定的差异。

病毒粒子的浮力密度在CsCl中为1.195~1.200毫克/毫升,在15%~60%的蔗糖溶液中为1.16毫克/毫升,在5%~25%的蔗糖梯度中沉降系数为38~40S。病毒粒子的感染活性可以被pH(3和12)、脂类溶剂以及热(56℃,30分钟)等破坏,对乙醚敏感,对酸敏感,在pH3时30分钟,侵染率仅1%;在pH7~10时稳定,侵染率达100%;pH11时侵染率50%~70%。对热敏感,加热15分钟,45℃时侵染率仅1%,60℃时侵染率为0。福尔马林(3%)、含氯消毒剂(500毫克/升)、碘(0.01%)、氢氧化钠(2%)、紫外线(254纳米)和y射线(103Krads)等可以使病毒在10分钟之内灭活。血清对病毒的侵染力具有保护作用,保存在含2%血清培养液中的病毒,在4次冷冻和解冻过程中侵染率仅损失10%,缺乏血清时则损失95%;用冷冻干燥法可长时间保存病毒。

鲤春病毒血症病毒能在鲤鱼性腺、鳔初代细胞、BB、BF-2(蓝鳃太阳鱼成纤维细胞)、EPC(鲤鱼上皮瘤细胞)、FHM(胖头鱼尾柄细胞株)、PTG-2(虹鳟性腺细胞)等鱼类细胞株上增殖,并出现细胞病变效应(CPE),其中FHM和EPC细胞最敏感,能够产生的最大感染性为10TCID50/毫升,在BB细胞上增殖最差;在FHM细胞株上增殖的温度范围为4~30℃,适温为20~22℃。病毒也能在猪肾、牛胚、鸡胚以及一些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细胞株上增殖。

2.主要症状

患鲤春病毒血症的鱼类常常聚集在池塘的进水口,呼吸困难、活力下降,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游动速度逐步下降,发病后期病鱼几乎停止游动、身体失去平衡,有些病鱼在池塘边缘无方向性地游动或无意识漂游,并伴有死亡。

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眼球常有出血斑点,腹部膨大,肛门红肿,体表(皮肤、鳍条、口腔)和鳃充血,肛门发炎、水肿、突出,从肛门处拖一细长、黏稠、粪便样的“假粪”。假粪是肠黏膜炎症产物与排泄物混合后脱落于肛门,但拖假粪不是唯一的特征性现象。解剖病鱼出现体内出血,肌肉也因出血而呈现红色,腹膜炎以及腹水,肝、脾、肾肿大,肠道严重发炎,内脏器官上伴有出血斑点,其中以鳔最为常见。该病还经常伴随着细菌和寄生虫的并发感染,其中以气单胞菌的感染最为显著。

3.流行与危害

鲤春病毒血症病毒的宿主范围很广,能感染四大家鱼和其他几种鲤科鱼,包括鲤、锦鲤、鳙、草鱼、鲢、黑鲫、鲫、丁鱥和欧鲇等,鲤鱼是其中主要的、最易感的宿主,可出现鲤鱼和锦鲤大批生病和死亡。各年龄鱼均可患病,鱼年龄越小对病毒越敏感。鲤春病毒血症病毒感染后的潜伏期与水温及鱼体本身状况有关,水温越适宜、鱼体健康状况越差越容易感染。

该病在春季水温7℃以上开始发生,13~20℃时流行,尤其是在17℃左右时最易暴发并引起幼鱼和成鱼死亡,水温超过22℃以上一般不再发病。

鲤春病毒血症病毒主要经水传播,也可能垂直传播,传染源为病鱼、死鱼和带毒鱼。病鱼和无症状的带毒鱼经粪、体液排出病毒,精液和鱼卵中也会带有病毒,外伤是重要的传播因素。此病毒能在被感染的鲤鱼血液中保持11周,在水温10~15℃时潜伏期约为20天,期间为呈现持续性的病毒血症时期。鲤春病毒血症病毒也能由某些水生吸血寄生虫(鲺、尺蠖、鱼蛭等)机械传播。

4.防控技术

鲤春病毒血症的潜伏期较短,没有典型的外部临床症状,容易误诊。目前尚无有效控制该病的方法。一旦出现疑似该病的症状,应及早确诊,隔离感染和带毒的病鱼,截断水平传播途径及捕杀。

(1)预防措施。

(1)加强综合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对苗种场、良种场实施防疫条件审核、苗种生产许可管理制度,加强疫病监测与检疫,掌握流行病学情况;保证水源、引入鱼卵、鱼苗和鱼种不带病毒,进行养鱼设施消毒等。

(2)在流行该病的地区改养对该病不敏感的鱼类,升高水温到22℃以上及适当稀养。

(3)切断感染源,加强饲养管理,培育或引进抗病品种,选育对鲤春病毒血症有抵抗力的养殖品种。

(4)发现疑似患病鱼必须尽快隔离,尽快上报,并立即送实验室确诊。一旦确认,应当销毁整个鱼群,并对养殖水体、工具、运输器具及周围的场地进行彻底消毒。

(5)用10%聚维酮碘0.45~0.75克/米3,全池泼洒,在疾病流行季节每15天泼洒1次。

(6)用漂白粉或二氯异氰脲酸钠或三氯异氰脲酸粉1~1.5克/米3、0.3~0.6克/米3、0.2~0.5克/米3全池泼洒,在疾病流行季节每15天泼洒1次。

(2)治疗措施。

此病重在预防,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1)大黄、黄芩、黄柏、板蓝根、食盐,预治措施如下。用量分别为每千克鱼体重4克、4克、4克、4克、3.5克,粉碎后拌饲料投喂,1天2次,连用7~10天。

(2)虎杖、板蓝根、食盐,各按每千克鱼体重3.5克的用量,粉碎后拌饲料投喂,1天2次,连用3天。

(3)控制水温,保持水温高于20℃,可控制此病发生。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