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鱼的水质中毒及防控措施
在池塘养鱼过程中,鱼类会经常出现浮头的现象,缺氧浮头的起因有很多种,除气候原因造成缺氧是常见的浮头现象之一,但水质原因(另有患病原因)造成水体产生有毒物质而中毒"缺氧"也不容小觑。常见的水质原因中毒多为硫化氢中毒,氨氮中毒和亚硝酸盐中毒等等。
1、硫化氢中毒及防控
池塘养殖过程中,有时发现鱼类在下半夜和天刚亮时并不浮头,而白天却出现了类似浮头的症状,采取药物增氧措施后,“浮头”现象并不见缓解,反复数天用药,情况也不见好转。情况严重时还会出现死鱼现象,死去的多为底层的鲤、鲫鱼。与此同时,池塘水质发黑,继而转清,发臭,称为“臭清水”。严重时在池边和下风处很远就能闻到一股刺鼻的腥臭味或臭皮蛋味。
导致鱼类中毒的硫化氢,主要产生来自于在池塘的底部,因底部有机质丰富,加上溶氧不足,pH值偏低,过量残饵腐坏变质在厌氧菌的作用下最易分解产生硫化物,这样一来硫化氢就很容易产生了。
鱼类对硫化氢非常敏感,一旦过量,池鱼就会浮上水面,症状类似浮头。鲤、鲫是底层鱼类,最早受到硫化氢的毒害,也就可能最先死亡,这就是池鱼的硫化氢中毒现象。
防止池塘中出现硫化氢的危害,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彻底清塘清淤。利用鱼类干塘起水后的空闲期,将池塘底部各种杂物和多余的淤泥彻底清除干净。
二是做好定期注排水工作。养殖期间,特别是炎热季节,先将池内的老水排去1/3,然后再注满新水;也可上进下出进行换水,每月至少1次,增加水体溶氧量。
三是定期施用生石灰。按水深1米,每亩水面用生石灰20公斤化水全池泼洒,每月1次,调节水体pH值。
四是平常施用底改以及水质改良等制剂。
五是当硫化氢的毒害已经出现的时候,可采取排出底层水,加入含氧丰富的新水的办法来缓解。
2、氨氮中毒及防控
氨氮中毒时间:氨氮中毒,没有季节、日夜之分,多见于高产池、成鱼池、密养池及能灌不能排的鱼池。因此,在养殖时要加强对这些养殖模式的巡视。
中毒症状:
(1)、中毒鱼鱼体暗色、鳃乌黑、口腔发紫,粘液增长。浮头不显,呼吸急促,乱游乱窜。时而浮起,时而下沉,时而跳跃挣扎。游动迟缓,麻痹乏力。最后活气丧失,慢慢沉入水底而死亡。中毒鱼轻者多见先死底层的鱼类,尤其是鲤鱼。如池鱼混养鳙、鲢、鲤、草鱼时,先大批中毒死亡的是鲤鱼和鲢鱼。
(2)、增氧无效:氨氮中毒,开启增氧机,池鱼则四散逃避,不敢接进。使用增氧剂后,浮游鱼群仍然毫无反映,症状如故。
救治办法:
(1)、及时加注新水,稀释原池氨氮浓度,避免中毒加深。
(2)、使用食盐,阻拦氨氮及硝酸态氮延续入侵鱼体血液。水深1米,每亩用食盐15公斤。
(3)、撒沸石粉与麦饭石粉,吸附池底部分有害气体及有毒物质。
(4)、中毒得以缓解后,应对水体加施消杀剂进行杀菌,以避免病菌感染。
3、亚硝酸盐中毒及防控
亚硝酸盐是氨转化为硝酸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对鱼虾等水生动物具有一定的毒性。在有的池塘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偏高现象相当严重,而且在不注意的情况下还会突然升高,导致鱼虾的突然死亡,即使有时达不到致死浓度,但由于含量超过鱼虾的忍耐程度,导致生理功能紊乱,从而影响生长或引起其它疾病的发生。
1、亚硝酸盐对鱼类的毒性与危害
亚硝酸盐对鱼虾的毒性较强,作用机理主要是使鱼类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下降,亚硝酸盐能促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失去和氧结合的能力,一般称为"褐血病"。此外,很多池塘出现鱼虾厌食现象,亚硝酸盐过高就是主要原因之一。当亚硝酸盐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虾类往往出现厌食的现象。
2、亚硝酸盐防治措施
(1).pH值不高的池塘要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夏季每半月用10~15公斤/亩生石灰水泼洒消毒。
(2).使用氨离子螯合剂、活性炭、吸附剂、腐植酸聚合物等,复配合成的水质吸附剂,通过离子交换作用,吸附或降解亚硝酸盐,用以改良水质。
(3).合理使用增氧机,不能单纯把它当成"救鱼机",通过增氧机的搅动,可以使水体中的游离氨态氮释放出来,减少产生亚硝酸盐的因素。
(4).使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制剂,通过微生物分解亚硝酸盐。
硫化氢、氨氮和亚硝酸盐的中毒,最好的防范和解毒办法,仍是增氧解毒为首选。
(刘文俊 综合编辑)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