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影响水母的呼吸?
水母是无脊椎动物,属于刺胞动物门中的一类,全世界的海洋中有超过两百种的水母,它们分布于全球各地的水域里,无论是热带的水域﹑温带的水域﹑浅水区﹑约百米深的海洋,甚至是淡水区都有它们的踪影。海蜇(Rhopilemaesculentum),属刺胞动物门(Cnidaria)钵水母纲(Scyphozoa)根口水母目(Rhizostomatidae),海蜇是一种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都很高的可食用水母,广泛分布于我国及其他多个亚洲国家的沿海地区。
但从1975年起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就已出现了严重衰退,自然水域中捕捞的海蜇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进而推动了海蜇人工培育、增殖放流和池塘养殖的发展。因此,开展不同条件下海蜇代谢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海蜇人工养殖中主要环境因子的作用机制,从而掌握海蜇健康养殖过程中对环境参数进行合理有效的调整。
实验方法
暂养过程中使用持续充氧,每天测定温度、盐度、溶解氧和pH值,保证实验因子维持在设定范围内。pH实验组使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溶液进行调节,盐度实验组使用曝气过的自来水和海盐晶进行调节,温度实验组通过培养箱直接调节。
实验结果
1.对不同规格的海蜇分析其耗氧率(oxygenconsumptionrate,OCR)和排氨率(ammoniaexcretionrate,AER)结果显示,海蜇的伞径和干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2. 随着pH的升高,海蜇幼蜇和成蜇的AER和OCR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不同pH值的AER和OCR差异显著。
3. 随着盐度的升高,幼蜇和成蜇的AER和OCR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
4. 海蜇幼蜇和成蜇的AER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OCR整体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大。
5. 不同规格的海蜇随着pH、盐度、温度值的增加收缩频率先升高后降低。
6. pH为6.5~9.0时,随着pH值的增加,幼蜇和成蛰的O∶N出现了2个峰值。
随着盐度的增加,幼蜇的O∶N随之增加至盐度为25时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盐度的增大,O∶N逐渐减小。成蜇在盐度为15时O∶N值最大;后随着盐度增加O∶N先减小,但当盐度大于20后有所增大。
温度为5~30°C条件下,幼蜇随温度升高先减小后增加,5°C时幼蜇O∶N值最大;20°C时O∶N值最小;之后随着温度增加幼蜇O∶N逐渐增加。成蜇O∶N随温度变化的程度较为复杂,5~10°C时,O∶N值随温度增加而减小;10~15°C时,O∶N值随之增加;15~20°C时随温度增加而减小;20~30°C时随之增加而增大。在30°C时成蜇O∶N达到最大值。
讨论
不同水生动物对水体酸碱调节能力不同,大多数鱼类、贝类和甲壳类的OCR和AER随水体pH值升高而升高,但当pH值超过一定范围后,OCR和AER将随之下降。海蜇体表无覆盖物保护,更易受水体pH值变化的影响。本研究海蜇幼蜇和成蜇的2种代谢率与上述变化规律相同当pH值为7.0~7.5时,AER和OCR2种代谢率最大。当水体pH值超过动物可承受范围时,鱼类会产生一种对不良环境有正向对抗效果的应激反应。
实验中海蜇的OCR和AER随盐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幼蜇在盐度为25时OCR和AER达到峰值,成蜇的2个峰值出现在盐度为20时。实验发现,当盐度为20~25时,不同规格的海蜇进食速率最快。在15~20的盐度范围内,成蜇OCR和AER变化的速度更快;20~30的盐度范围内,幼蜇变化的速度更快,说明成蜇对盐度变化的适应性强于幼蜇。
水生动物的生长发育与温度变化密切相关,温度对动物代谢的影响包括急性作用和慢性作用对海蜇来说,一定程度的升温刺激其神经感官,加快搏动,耗氧变大,胃腔消化加速,AER和OCR随之增加。海蜇在一定温度范围内AER和OCR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可适应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酶活性增加,组织代谢加速,产生更多的氨和尿素,代谢率随之增大;当超过一定温度范围后,组织代谢陷入麻痹逐渐停滞。
有研究表明O∶N比值小于7时,机体主要依赖于蛋白质的代谢。绝大多数水生动物是靠蛋白质代谢提供能量,海蜇亦是如此。海蜇身体构造独特,身体约70%的成分由水构成,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含量很少,这也解释了本研究中海蜇的O∶N平均值较低的现象。幼蜇的平均O∶N值小于成蜇,表明幼蜇机体生长发育的能量主要来源于蛋白质的消耗,而成蜇除此之外还有海油等其他能量来源。本实验中海蜇幼蜇在温度为5 °C时O∶N值较大,表明海蜇在极端条件下同样会做出应激反应,改变代谢的方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