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鱼类也能感知同类的恐惧情绪

发表时间:2023/04/15 22:44:37  浏览次数:2851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23日发表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就像人类一样,在催产素的作用下,鱼类也能够感知同类的恐惧情绪。有学者认为,鉴于人类的“鱼祖先”理论,这项研究可能表明,我们的感知能力有着古老的起源。


感知同类


生活在湖泊和海洋中的鱼竟然也有感知能力?这看似荒谬,却有着科学理论的支撑。一个由美国、加拿大、葡萄牙等国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就将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网站上。


“识别、感知同类情绪状态的能力是高度社会化哺乳动物的标志,如灵长类动物、大象和海豚。”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员写道。然而,对啮齿动物、鱼类和鸟类展开的研究表明,感知能力也在脊椎动物中普遍存在。


研究人员从生物学和神经科学角度出发,证明鱼类也可以感知同类的恐惧情绪,然后自己也会变得害怕起来,并认为这种能力是在催产素调节之下产生的。


催产素由存在于大脑中的催产素神经元合成并分泌。这种化学物质也被视为人类产生感知能力的因素之一,俗称“幸福荷尔蒙”。先前研究显示,催产素可促进信任,减少消极情绪。


研究人员以一种经常用于研究的小型热带鱼——斑马鱼为对象,先是删除了斑马鱼大脑中与产生催产素相关的基因。此后,这些斑马鱼成了“不合群”的鱼,即它们不会感知到同类的“不安”情绪,也不会因此改变自己的行为。


然后,研究人员对这些斑马鱼注射了催产素,它们感知同类情绪的能力随之恢复。研究人员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情绪感染”。


这项研究还表明,斑马鱼会更加关注“压力很大”的鱼,研究人员将这种行为比作安慰。


“它们对同类受到惊吓做出反应。在这方面,它们的行为就像我们一样。”该研究的合著者、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神经科学家伊布昆·阿金里纳德(Ibukun Akinrinade)说。


揭示人类感知起源?


有学者认为,鉴于人类的“鱼祖先”理论,这项研究可能表明,我们的感知能力有着古老的起源。


据美联社报道,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进化神经科学家汉斯·霍夫曼(Hans Hofmann)说,在人们感知恐惧等情绪的能力背后,“显然有一些非常古老的机制”。


霍夫曼解释说,这种大脑运行过程“可能在大约4.5亿年前就已存在。那时,你、我和这些小鱼可能拥有共同的祖先。”


葡萄牙古尔本基安科学研究所的生物行为学家、该研究的合著者瑞·奥利维拉(Rui Oliveira)说,这项新研究阐明了催产素在传递情感方面的“古老作用”。


人类的“鱼祖先”理论并非空穴来风。去年9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向世界展示了一批距今约4.4亿年的志留纪早期鱼类化石,填补了从鱼到人演化史上缺失的初始环节。


美国石溪大学的生态学家卡尔·萨芬娜(Carl Safina)说,这种感知能力还可能是许多动物生存的基础,尤其是那些群居动物。


“恐惧情绪的传播是同感最基本的一种形式。如果在一个群体中,有成员发现了捕食者或其他危险,这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还有学者认为,若能进一步理解鱼类等动物的感知能力,或许有助于找到帮助焦虑症患者等群体的新方法。


实际上,此前还有其他研究显示,催产素会影响动物的社会化行为。2017年12月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催产素与小鼠感知恐惧有关。


去年8月,日本麻布大学动物行为学家菊水健史表示,在与主人团聚时,爱犬总会激动“问候”,甚至“喜极而泣”,这可能与狗体内的催产素分泌有关。


另据《纽约时报》早前报道,早在20世纪30年代,动物行为学家卡尔·弗里施(Karl von Frisch)就注意到了米诺鱼的一种特殊行为——当一条鱼受伤时,附近的鱼便会迅速“抱团”,然后一起游到水底或跃出水面。它们似乎知道,自己的同伴受伤了。


2012年,新加坡研究人员在《当代生物学》上发表研究结果显示,斑马鱼在鱼皮受损等情况下分泌出的一种软骨素似乎会被同伴“闻”到,从而“拉响警报”。此外,蜜蜂、蚂蚁等动物也会有类似行为,一种名叫信息素的物质似乎会影响这些动物彼此之间的行为。


(上观新闻)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