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冕之王牙形虫:古生代海洋幽灵,越研究越恐怖
我们熟知的史前海洋动物,如三叶虫、甲胄鱼、菊石等虽然早已灭绝,但它们在地层中留下了自己存在过的痕迹,以供后人瞻仰这些种族延续几亿年的远古异兽。
但一种动物族群延续三亿年,古生代海洋无处不是它,可科学家又找不到它本尊,只能通过它的牙齿化石猜测关于它的一切,它就是牙形动物,简称牙形虫(Conodonts)。
牙形虫之所以仍然如此神秘,是因为它们除了牙齿外全身柔软,无法形成化石保存到今天。但是近年来,科学家通过屈指可数的标本,慢慢拼凑出隐藏在它们化石中的惊天秘密。
牙形动物
在寒武纪至三叠纪的海洋沉积岩层中,分布着一类数量众多,特征显著,分布极广的化石。这些化石形体微小,呈锥形、梳形,锯齿形等,长度仅有0.3毫米至3毫米,由磷酸钙组成,类似于某种已灭绝的海生动物的骨骼或牙齿,但是尚未发现骨骼与这些化石类似的现生生物,以至于人类无法将拥有这类骨骼的动物分类。
科学家第一次发现这种化石时,认为它们是某种鱼类的牙齿。但是此后有关牙形虫生物属性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一些古生物学家认为它们可能被一种已灭绝的蠕虫,它们的牙齿用来收集微小的浮游生物作为食物。或者,也许它们是一群类似于现在蛤蜊的古代海蜗,牙齿用于从岩石上刮起营养物质。甚至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些化石可能只是某种植物的碎片!
在数百年里,这种奇怪的多刺齿状化石曾被归入到鱼类、环节动物、节肢动物、头足动物、袋虫类、腹毛类、毛颚类、动吻类,甚至植物等18种不同的生物门类,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化石门类像牙形刺那样扑朔迷离。
直到1983年,科学家在苏格兰距今3.3亿年前的岩石中,第一次发现牙形动物的软体化石,它的神秘面纱才展露在世人面前。
它们的化石仅仅数厘米长,不像霸王龙化石那样壮观,也不像菊石化石那样美丽,但它们的化石让人类看到了自己祖先起始的模样。
岩石中波浪起伏的印痕就是牙形虫的身体,化石中央白色的纹理将它们与早古生代的那些横行霸道但体大无脑的低等动物划开,因为那些纹理是它们的脊索。
在地球生命演化的道路上,生命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演化,脊索的诞生就是生命从低级到高级演化的必经之路。
脊索的出现构成支撑躯体的主梁,使躯体有了更好的受力支撑,体内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运动肌肉获得附着点,让脊索动物身体更灵活,体形朝着大型化发展。
牙形虫就是第一批出现生物矿化脊索的动物,它们实现无脊椎动物向脊索动物的跨越,让人类的出现成为可能。
除脊索外,牙形虫还有一个大脑和一对大眼睛,以及一个带鳍的尾巴,这些特征将它们指向了它们现生的远亲,七鳃鳗或盲鳗。
这些特征让牙形动物的模样逐渐清晰:牙形虫属于脊椎动物中无颌纲,外貌与现代鳗相似,身体一般有几厘米长,最长可达到40厘米,具有坚硬的脊索结构,脊索两侧附有V形的纤维肌肉组织,并且长有背鳍和尾鳍,加上它们巨大的双眼,让它们能像鳗类一样快速游泳,积极捕食,适应于不同的环境。
最恐怖之处在于牙形动物口中成排的尖牙利齿,牙齿化石上磨损的痕迹表明牙形虫可以粉碎坚硬的动物骨骼,而并不只是在海底吸食浮游生物。
它们锋利的牙齿让一些科学家意识到,牙形虫可能绝非善类,而是一个微小但邪恶的杀手!它们会将锋利的牙齿藏在原始牙龈中,捕食时突然释放牙齿咬住猎物,然后钻进猎物体内,用牙齿一片一片地将肉切下来, 先吃内脏后吃肉,吃得猎物只剩下皮和骨头。
牙形虫高度多样化的牙齿化石表明,它们曾经占据了海洋中大多数主要的生态位,具有不同的生存模式。它们的栖息地分布广泛,从浅海潮间带到深海,从温暖的热带地区到寒冷的高纬度地区,海洋无处没有它们的身影,这使它们成为古生代海洋中非常成功的物种之一。
自从它们在晚寒武纪首次出现后,便快速辐射并多样化,在奥陶纪达到顶峰,直到三叠纪末期才逐渐灭绝,生存时间可达三亿年。它们的存在时间超过了三叶虫、角石、海蝎等进化十分成功的物种,是名副其实的古生代海洋无冕之王。在此期间诞生超过50多个科1500多个物种,可能还有更多物种有待被发现。
尽管科学家已经确定了牙形动物的归属问题,但还有许多谜团等待解开。它们到底是何幅面孔?是什么时候以及为什么长出牙齿和脊索?它们又是如何进食的?
不管结果如何,牙形虫牙齿化石依旧是最有用的化石之一,这些化石如同一把地质时间标尺,帮助科学家测定古老生物的年龄,让地球生命演化这部史诗的细节更丰富。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