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生态危机:鄱阳湖大旱与三峡蓄水到底有无关系?

发表时间:2022/02/02 19:01:11  浏览次数:5310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当这一梦想最终因为三峡水利工程的兴建而成为现实时,也就意味着一条横贯中国东西腹地的天然河流,由于大坝的阻隔,河流固有的规律以及与此相关的生态环境被人为地改变,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我们能够修复或者再造一个新的平衡吗?


法治周末记者 廉颖婷 实习生 邱越


鄱阳湖大旱。


2011年,这个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正遭遇60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与2010年相比,鄱阳湖水域面积仅为同期的十分之一湖底裂缝超过10厘米,可以行驶汽车。


正常情况下,鄱阳湖的大湖池此时的水位应在两三米。

惯常的解释是:长江中下游省份降雨较常年同期严重偏少造成干旱。


另一种声音是:由于长江三峡工程的运行,打破了鄱阳湖原有的吞吐规律。吞吐的紊乱,让鄱阳湖及长江中下游流域出现汛时更洪、旱时更干的局面。


事实上,在决策过程中,三峡工程就产生过巨大的争论,工程存在风险(包括地质灾害风险)是争论的核心之一。


1992年4月3日,三峡工程在当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表决通过,并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开工。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2009年全部完工。


然而,有关三峡工程利弊的论辩从未停息过。


除去地质灾害,三峡工程还将产生一系列生态问题,包括长江干支流的水污染、消落带植被腐烂、珍稀动植物的保护等。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工程带来的效益是:装机容量高达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847亿度,相当于5000万吨煤炭的发电量;三峡工程在防洪、航运方面的作用非常显著,下游湖北荆江段的防洪标准预期,将由原来的十年一遇提高为百年一遇。


2010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坝前水位首次实现最高蓄水目标175米高程,即达到最大发电能力。


此后,三峡库区每年都要经历自175米降至145米、再升至175米的“放水蓄水”循环。库区水位一年中大起大落,扰动着两岸山体岩石受力的固有平衡。


因此,三峡工程的多重考验也真正开始三峡枢纽建筑物是否出现变形、渗流等问题;三峡水库坡岸地质状况是否稳定;入库泥沙状况;长江干、支流水质是否稳定以及长江流域防洪形势等。


2011年5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并要求妥善处理三峡工程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


采访中,几位专家均认为,三峡工程的建成与投入运行,必然会打破长江径流运动的一些固有规律。现在的问题是,当固有的平衡因为发展而被打破之后,我们如何去构建一个更有利于长远且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平衡。


鄱阳湖失调


在长江水域体系中,鄱阳湖是重要的调节器长江水丰则江水入湖,减轻洪水压力;长江水枯则湖水外泄,补充长江中下游水量。所以,鄱阳湖的主要生态功能是其吞吐功能。通过吞吐,维系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水环境,从而为生态提供保障。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高建国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三峡水库的建成运行,客观上已对鄱阳湖的生态与环境造成多方面的影响。”


原因是,三峡工程的运行,打破了湖水原有的吞吐规律:每年的10月是三峡大坝蓄水期,泄流量大幅减少,此时正值江西省枯水季节,鄱阳湖急需江水补充,但结果是,非但得不到补充,反而被长江低水位拉空。


每年5月末至6月初,三峡水库要腾空库容应对即将到来的主汛期,便加大泄流量,但此时却又是江西省的主汛期,赣江等五河来水与长江来水相逢在鄱阳湖,互相叠加抬升湖区水位,危及堤防安全,加重防洪负担。


吞吐的紊乱,造成鄱阳湖及长江中下游流域出现汛时更洪、旱时更干的局面,破坏了水环境及生态平衡。


但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程晓陶认为,三峡每年汛后从145米蓄水至175米高程,现在已到了汛前,是该从175米降回至145米的时候了。所以鄱阳湖干旱与三峡蓄水关系不大。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使得水域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很多“反对派”之所以对三峡工程存在不同意见,其理由是,在一条横贯中国东西腹地的天然河流上修坝,河流固有的流态、水温、水深、流速等的变化规律必然会受到影响。三峡大坝的兴建必定会打破天然河流固有的形态。这些都将对水域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甚至破坏。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曹文宣认为:“三峡工程对人来说是利大于弊,对鱼来说则是弊大于利。”


他说,三峡水库建成后,由于水域生态发生显著变化,常年在干流底层生活的圆口铜鱼、岩原鲤、长薄鳅等约40种特有鱼类正逐渐消失。虽然国家设立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向家坝、溪洛渡等水电工程的修建,不利于保护区内鱼类的繁殖和生长。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广晶最担心的是支流的水华。水华,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


此外,三峡工程建成后,调节了长江的径流量,使得长江中下游年径流量分布发生变化,这一变化导致长江中下游地下水位的上升,从而加重了武汉沿线湖区的渍害,使土壤潜育化、沼泽化和耕地碱化。由于这种径流量的变化,将进一步加快长江武汉河段中汉口沿岸(北岸)河漫滩的淤积。


高建国建议,在三峡工程运行的大背景下,要恢复鄱阳湖的吞吐功能,唯有通过湖控工程调节水位,使其与三峡工程互相补充,才能真正实现江湖两利,维系长江中下游水资源的平衡。


地质灾害频发


三峡水库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下距葛洲坝水利工程38公里。


由于三斗坪坝址的基岩体是强度高的花岗岩,因此被认为是最适合三峡工程的选址。


但成都地质学院邓明聪教授认为:“三斗坪工程坝基不好。因为从历史上的灾异记载看,三峡库区为紧密摺皱所造成的背斜地带,山势不但高峻,而且峰峦紧接。在瞿塘峡至西陵峡的数十公里内,瞿塘为大背斜,紧临长江南岸,它的岩崩长期以来未能停止。在它的出口处建筑大坝,如何会是好地方?”


据专家们考证,从一个很小范围来看,三峡工程坝址是由侵入盐酸岩中的火成岩组成,岩体较完整;但从一个较大范围来看,三峡工程大坝所在的黄陵背斜,外围四周为几条大断裂所包围,西侧的几条断裂经过水库区。这些断裂,在历史上都发生过地震。


三斗坪坝址的基岩体是强度高的花岗岩,这是有利的条件。但是坝址的基岩中也存在断裂,其中有两条较大的断层。在高水位的压力下,水很容易进入这些断裂处,减小断层面的摩擦力,破坏应力平衡,引起岩层滑动。


由于三峡是峡谷型的河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历来多发。其中最严重的是滑坡。


三峡库区地处中国地势的第二阶梯东缘。库区两岸山势陡峻,地质活动强烈,岩石破碎。在三峡库区的20个县(市、区)中,有17个属于滑坡等地质灾害“极高危险性地区”。在全国范围内,同样的“极高危险性地区”所占国土面积比重为十二分之一。


根据国土资源部2001年的统计,在三峡库区的20个县(市、区)中,崩滑体前缘位于175米回水线以下的达1600多处,占到了总量的近三分之二。受滑坡影响的人口,仅重庆市巫山县就接近四万人。崩滑体是滑坡与崩塌的简称。


监测发现,在2003年三峡开始蓄水发电之前11个月,整个库区的崩塌和滑坡体就达到了4688处。2001年全年为2490处。


采访中,所有专家都不否认,因为三峡工程的建设,使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增加。库岸滑坡、崩塌多为古滑坡、崩塌的复活。


而暴雨和水库水位的周期性涨落,是三峡库区内诱发滑坡最主要的因素,客观上加速了滑坡发育的进程。


程晓陶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三峡工程在非汛期蓄水至175米高程,高水位时水进入岩体的裂隙,而当库区水位下降时,岩体内的压力失去外侧水压力的平衡,更容易诱发崩塌。但一些松散的岩体崩塌后不会再回到半山腰上来。


因此,三峡蓄水初期会出现一个地质灾害的多发期,若干年之后又进入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这是三峡规划建设时期就已经意识到的问题。地质灾害也因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此,国土资源部门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多发区进行了专项排查,设立了一批地质灾害监测点,对一些重要的河段采取了必要的防治措施,并对库区日水位涨落的幅值与速度都作出了严格的限定。


自2001年7月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启动以来,国家共下达专项资金79.1亿元,规划实施各类防治项目共6797个,涉及22个区县。


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张信宝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水库蓄水运行降低了两岸坡地的稳定性。

他分析,蓄水后的地质灾害活动变化可分为:加剧期、强烈期、减弱期和“准稳定”期。加剧期,相当于消落带的强烈侵蚀期,历时10年或稍长。强烈期+减弱期,相当于消落带的基本稳定期,约数十年。强烈期的历时长短现难以确定。


数十年后,水库蓄水引起的边坡调整基本结束,库岸坡地进入新“准稳定态”。新“准稳定态”期的地质灾害活动水平可能和建库前大致相当,或略高。


曹广晶说:“地质灾害,只要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监测预警措施到位,我个人认为不会出大问题。根据国内外大型水库的经验估计,过个三五年,库岸就会基本稳定下来。”


始料未及的清水下泄


当年,清华大学教授黄万里坚决反对修建三峡工程,主要理由是淤积问题。然而,近几年的情况是入库沙量剧减。“这是建库前各位专家都没有想到的。”张信宝说。


“三峡所有的严重问题,我们过去都预见到了。”前水电部副部长李锐说,“除了清水下泄。”


由于上游溪洛渡水库拦蓄泥沙,导致泥沙减少,进而,三峡水库出现富营养化。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营养元素,泥沙对水体中的溶解性磷有强烈的吸附作用。


同时,清水下泄对河道堤防的稳定性造成了一定影响。


随着三峡水库清水冲刷,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长江河势急剧演变,造成崩岸加剧、崩岸线延长,直接威胁长江堤防安全。


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张仁曾表示,自2003年135米蓄水6年来,长江委水文局在大坝以下的荆江重点河段共发现40余处崩塌险情,并确定了多处潜在崩岸段。


观测资料表明,三峡大坝下游河道冲刷的数量和强度,远大于建库前,且超出论证与初步设计阶段的预估值。


此外,三峡水库蓄水后消落带坡地地貌变化的问题,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水库的水位涨落带,又称为消落带。


为了使库区长期保持绝大部分有效库容,三峡水库采取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即:在每年汛期(6月至9月),长江上游来沙量最大之前,将库区水位降至145米,并在汛期开闸放水排沙;而在汛期后则关闭闸门,将库区水位升至175米,拦蓄清水以发挥水库效益。所以三峡水库建成后,将在库区两库形成永久性的水位季节涨落地带,即库岸长2996公里,面积约300平方公里的三峡库区消落带。


三峡库区消落带的典型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其中以滑坡最为严重。


张信宝介绍,三峡水库的消落带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常年水位变幅大;二是干流航运繁忙,波浪大;三是消落带良田沃土多。


水库蓄水后,消落带坡地土壤的流失势必影响消落带坡地的植被建设。


张信宝对已经开展的有关消落带生态修复的科研项目和规划治理工作中,没有重视水库蓄水后消落带坡地地貌的变化深感忧虑。


重构平衡


“从生态的角度来讲,大江大河往哪流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我知道世界上有一个无水坝日,很多环保人士是坚决反对大坝的,因为水坝改变了自然生态结构,也许短期看不出问题,但长期肯定是有影响的。”山东省社科院省情研究中心主任秦庆武说。


毫无疑问,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就在打破生态系统固有的平衡。特别是近百年来,由于人口的激增,工业化、城镇化的迅猛推进,人类对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于保障防洪安全、粮食安全、供水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与生态系统争夺生存空间和水资源等,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的行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程晓陶表示,现代社会的正常运转,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多。有人说火电不行,碳排放多,加剧气候温暖化,造成酸雨的危害。今年日本大地震引发核电站泄漏,又意识到发展核电的危险,现在又说水电也不行。那么到底什么能行呢?三峡大坝的修建,不能否认它存在不利的影响。但人类的发展,从来没有离开这样一条法则,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