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葫芦入侵史及其危害和消灭手段
水葫芦入侵史
顾名思义,水葫芦生长在水中,是一种自由漂浮的大型水生植物。它的根与叶之间有一个部位膨大得像葫芦一样,于是便有了这个通俗易懂的名字。实际上,它的学名非常文艺,叫做凤眼莲或凤眼蓝,原产于南美洲。
水葫芦的高度约 0.5米,在东南亚地区能长到接近 1 米。它的叶子厚实圆润,直径在10~20厘米左右,焕发翠绿的色泽。茎秆高出水面,绿叶通常还有轻微的弯曲,侧面呈现波浪形,叶脉细密,顶端开出艳丽的紫色或粉红色花朵。
一穗花约有8~15朵,单体六个花瓣,正是因为这美丽的紫色花朵,水葫芦成为池塘里的流行观赏植物,如今早已遍布五大洲的50多个国家。
凭借姣好的外观与较强的观赏价值,水葫芦于20世纪初被引入中国。这种植物初来乍到时,还被栽种在慈禧太后的花园中,受到皇室贵族的喜爱。
到了40~50年代,水葫芦在中国南方被大力推广,它们的繁殖能力极强,已经不再只是作为观赏植物存在。水葫芦的PH值呈高度碱性(> 9),因此也被用作有机肥料和净化水质的用途。它们能够从污水和污泥池中去除重金属,净化水源。
从1950 年起到1970 年左右,水葫芦又被广泛用作动物饲料。当时农村经济处于萧条时期,为了解动物们的温饱问题,数量庞大如同杂草一样的水葫芦就成为了饲养家禽的首选。直到 80 年代末,水葫芦的使用量才显著下降,仅仅是用以喂养鸭子和作为净化污水的试验植物。
然而,这种看似无害的绿色植物却渐渐酝酿了一场“生态灾难”,当人们反应过来时,它们几乎已经遍布全国大量水域。从20世纪中期起,经过人工移栽和大规模养殖繁殖,水葫芦广泛分布于国内几乎所有省份。
“绿色污染”的元凶
水葫芦的生长与当地环境条件联系密切,中国北方纬度较高,河流普遍存在冻结期,导致水葫芦难以在自然状态下活过寒冷的冬季。
它们喜爱高温潮湿的生长环境,所以,遭受“绿色污染”最为严重的便是华中、华东和华南的众多省市。2000年初,珠江水系已经被水葫芦密集的身影完全占据,远远望去,已经是一片碧绿色的“田地”。
水葫芦的传播途径大致分为两类:它们迷人的紫色花朵使其成为观赏池塘和植物园游客的最爱,人为传播是导致水葫芦泛滥的一个重要途径。
此外,废弃的植物根茎被丢弃到小溪、河流和水坝中,拥有了水源,生命力顽强的水葫芦很快能够“重获新生”,这成为其另一种主要的传播方式。
水葫芦从引进到泛滥,仅仅只用了短短几十年时间。究其本因,恐怕还是和水葫芦自身的生长特性与国内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有关。
首先,水葫芦拥有异常惊人的繁殖速度,最开始,一片水域或许只拥有10株水葫芦,但只需要短短8个月,它们就能疯狂增长至60万株!
此外,水葫芦也是世界公认的生长最快的植物之一,它们的繁殖方式以无性繁殖为主,只要温度适宜(25~35℃)、富含有机质、且流速较缓(最好是静水),水葫芦单株繁殖后代的时间只需要5天。
它们也能够实现有性繁殖,一支花序结出的种子多达300粒。种子成熟的时期也非常短,下水即长成一棵新植株。这样算下来,大约12天为一个周期,水葫芦的种群数量便能轻而易举地翻一番!
作为外来物种,水葫芦在中国境内不存在天敌,它们还拥有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很快便在这新的水土上安心驻扎,肆无忌惮地生长繁衍起来。在河流、湖泊和水塘肆虐的水葫芦多了一个“水魔”的绰号,其危害绝对不只影响美观、污染和占据水域那么简单。
我国严厉的防治措施
泛滥成灾的水葫芦会侵扰、阻塞水道,限制船只通行、下水游泳和钓鱼捕鱼。此外,水葫芦极度密集地漂浮在水面,阻碍了阳光和氧气到达水下,导致水下植物生存状况堪忧。它们对本地水生植物的遮蔽和生存空间的掠夺极大地减少了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
水葫芦还会与其他水生物种争夺光、养分和氧气,它们降低了植物的溶解氧水平,遮蔽了宝贵的光照,极大影响了当地生态系统和动植物群落。低氧水域中的本地鱼类种群也会受到损害,鱼类产卵显著减少,重要的水禽随之栖息地退化。
在农村,厚厚的水葫芦还会覆盖稻田,堵塞灌溉渠道,影响粮食收成。在洪水期间,它们还会跟随被冲走的建筑物漂浮,促进蚊子繁殖,进而传播大量疾病。
人类活动进一步导致了水葫芦滋生后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涉及灌溉渠、水电项目和人工湖建设的湿地生态系统尤其容易受到水葫芦的入侵。这种杂草堵塞了水路,严重时会导致水电站停止工作,影响到周围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人类用水也受到水葫芦肆虐的负面影响,生长在排水渠中的水葫芦会减少流量,从而引发洪水和运河堤岸结构的损坏。在灌溉渠道中,它们会阻碍水流并堵塞用于灌溉的泵进水口。对用水的限制会降低房地产和旅游业的商业价值,从而引发大量经济损失。
为了控制水葫芦,减缓这股来势汹汹的“绿色污染”,我国每年耗资约1 亿元人民币进行人工清除,但这种方式显然是费时费力且费财的,最终也没有取得想象中的治理效果。
为了能够有效治理水葫芦泛滥的生态问题,我国追根溯源,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治理措施。首先,水葫芦对水质的选择也有要求的,那就是富含丰富的有机质,如氮、磷、钾等,这些营养物质成为催生水葫芦生长的绝佳养分。
因此,我国从治理水系的角度出发,将资金投入到环境保护方面,尤其是针对那些污染严重的水系与水体,从而在根源上抑制水葫芦的生长。此外,国家还分点、分区安排大量人力与机械对水葫芦进行有序打捞。
水葫芦的生命力极为顽强,因此打捞上来的植物绝对不可以随意丢弃,通过专业手段与机械进行粉碎和销毁,严防这一入侵物种再次扩散。
此外,随着技术的发达,我们国家的科研团队实现了将废弃水葫芦“变废为宝”的技能,用它们来生产沼气与可燃性气体甲烷,成为一种环保的绿色燃料。
在与水葫芦斗智斗勇的岁月里,我国对于清除水葫芦积累下了不少有效的实战经验。例如,总是水葫芦的繁衍速度再快,它们也没有能力跨越围栏的阻碍,在水葫芦群落里放置围栏变更有效阻止它们的进一步扩张。
治理“绿色污染”、防止水葫芦泛滥与水系治污防污相结合,经过数年的努力,我们国家已经收获了令人欣慰的成效。
如今,国内众多水系都已经面貌一新,不再“脏、臭、腐”,取而代之的是纯净的水质与良好的生态。
水葫芦的生长根源因此遭受严重抑制,再配合人工打捞与围堵,曾经饱受水葫芦困扰的南方一种水系都得到了改善。在这些综合措施的实施下,现如今我们在生活中已经非常难以看到水葫芦的身影了,它们似乎已经淡出了国人的视野。
消失殆尽?根治物种入侵有难度
然而,看不见就代表消失了吗?实际上,情况没有我们想象地这么乐观,国内的水葫芦并没有真正“灭绝”,它们看似从我国绝大部分水域中都被清除出去了,但中国的水系实在太过复杂宽广,一些地方的水流域依旧存在着水葫芦的身影,只不过已经很少能顾被人们注意到了。
水葫芦顽强的生命力说明它们随时会有卷土重来的可能,花了大力气治理并恢复的水生环境,需要每一位中国公民的爱护与维系,这样才能避免水葫芦的再次泛滥与耗费大量资金治理、修复环境。
外来生物入侵造成的损失与危害本身是不可逆的,想要彻底根治的难度难以想象。理论上来说,一个新来的物种能够在当地肆无忌惮地繁衍生息,主要原因便是由于本地缺乏该物种的天敌,且自然环境与该物种的繁衍需求高度达标。
即使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也不能随意引入该物种的天敌,因为这很可能造成新一轮的物种入侵。综上所述,引进新物种是一件需要谨慎对待的事情,需要相关专家结合物种情况和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评估判断。
结语
虽然入侵中国的水葫芦在国内科学家的巧妙处理下,得到了有效治理,但真正等到入侵物种影响到环境与经济时再来处理,便已经为时已晚,因此,最重要的还是了解并牢记其严重性,严格遵守海关规定,警惕物种入侵。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