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高效利用显微镜检查(镜检)鱼体的方法
肉眼检查主要是以症状为依据,如果同一尾鱼体并发两种以上的症状,就很难确定鱼患何病。
还有的症状好几种鱼病都存在,如体色变黑、蛀鳍、烂尾、鳞片脱落、鳃丝分泌黏液增多等症状均在多种鱼病中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仅靠肉眼检查是不能确诊的,必须进一步用显微镜检查,方可做出进一步的诊断。
(1)镜检的注意事项
1)用活的或刚死亡的病体检查。
2)保持湿润。待检病体如体表干燥,则寄生虫和细菌会死亡,症状也会模糊不清。
3)检查工具要清洁卫生。
4)海水动物的检查需用清洁的海水或生理盐水,淡水动物的检查需用清洁的淡水或生理盐水。
5)一时无法确定病原体的,要妥善保留好标本。
6)保持脏器完好。打开体腔后,要保持内脏器官的完好无损,有利于观察病灶部位。
(2)检查方法
1)玻片压展法:
取被检动物器官或组织的一小部分,或一滴黏液或一滴肠内容物等,置于载玻片上,滴少许清水或生理盐水,用另一载玻片压平,然后置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辨认病原体。
检查后用镊子或解剖针或微吸管取出寄生虫的可疑组织,分别放入盛有清水或生理盐水的培养皿中,以待作进一步的处理。
2)载玻片法:
此法适用于低倍或高倍显微镜检查。
取要检查的小块组织或一小滴内含物置于载玻片上,滴入少许清水或生理盐水,盖上盖玻片,轻轻压平(避免产生空气泡),先置于低倍镜下检查,寻找目标,然后再用高倍镜观察,以确定病原体。
如果是细菌引起的疾病,制片时还要染色。
镜检一般先要用目检来确定病变部位,然后再用显微镜作细微的全面检查。
镜检的重点同样是鱼的鳃丝、体表、内脏等病变部位。
但由于镜检只能检查很小的部分组织,为了避免遗漏,每一个病变部位至少要制3个片子,检查不同点的组织。
(3)检查项目
1)黏液:
在鱼的体表黏液中,除了肉眼可见的较大型的寄生虫和病征外,往往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病原体,如颤动隐鞭虫、鱼波豆虫、车轮虫及吸虫囊蚴等,黏孢子虫和小瓜虫的胞囊肉眼也不易区分。
在检查时,先用解剖刀刮取鱼体表的黏液,然后按照镜检方法将黏液放到显微镜下观察。
2)鼻腔:
用镊子或微吸管从鼻腔内取少许内含物,置显微镜下检查,可发现黏孢子虫、车轮虫等原生动物。然后用吸管吸取少许清水注入鼻孔中,再将液体吸出,置于培养皿中,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可发现指环虫、鳋类等。
3)血液:
从鳃动脉或心脏取血。如从鳃动脉取血,先剪去一侧鳃盖,然后左手用镊子将鳃瓣掀起,右手用微吸管插入鳃动脉或腹大动脉吸取血液。
吸起的少许血液可直接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检查;吸起较多的血液,可放入培养皿内,然后再取一小滴制成玻片,在显微镜下检查。
如从心脏取血,先除去鱼体腹面两侧鳃盖之间最狭处的鳞片,再用尖的微吸管插入心脏,吸取血液。
血液镜检可发现锥体虫、拟锥体虫等原生动物。培养皿内的血液用生理盐水稀释后,在显微镜下检查,可发现线虫和血居吸虫。
4)鳃:
可先用剪刀剪取一小片鳃组织,放在载玻片上,滴入适量的清水,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然后刮取鳃片上的黏液或可疑物,同样按上述方法进行检查。
鱼的鳃是特别容易被病原体侵袭寄生的部位,鳃隐鞭虫、黏孢子虫、微孢子虫、肤孢虫、车轮虫、斜管虫、小瓜虫、半眉虫、舌杯虫、毛管虫等原生动物,指环虫、三代虫、双身虫等单殖吸虫,复殖吸虫囊蚴,软体动物的幼虫及鳋类等,在鳃上往往都会寄生。
为了检查的准确性,每边的鳃至少要检查2片以上,取鳃组织时,最好从每一边鳃的第一片鳃片接近两端的位置剪取一小块,寄生虫大多在鳃片的这两个位置上有寄生。
5)体腔:打开体腔,发现有白点,用显微镜检查,可发现黏孢子虫、微孢子虫、绦虫等成虫和囊蚴。
6)脂肪组织:
脂肪组织如发现白点,压片镜检,可发现黏孢子虫。
7)胃肠:首先应把肠道外壁上所有的脂肪组织尽量去除干净,不然在检查时,脂肪进入肠道内的检查物,会妨碍观察。
脂肪去除后,一般是先进行肉眼检查,观察肠道外形是否正常,若肠道外壁上有许多小白点,通常是黏孢子虫或微孢子虫的胞囊;
肉眼检查完后,一般是将肠道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3段,分别进行检查。胃肠道也是最容易受细菌和寄生虫侵袭的地方。
除了引起肠炎的细菌外,其他很多寄生虫如鞭毛虫、变形虫、黏孢子虫、微孢子虫、球虫等原生动物及复殖吸虫、线虫、棘头虫、绦虫等都可经常发现,有时数量还相当大。
复殖吸虫、绦虫、线虫和棘头虫,通常寄生在前肠(胃)或中肠;六鞭毛虫、变形虫、肠袋虫等,一般寄生在后肠近肛门3~6厘米的地方。
检查时除了注意发现较大型的寄生虫和在肠液中生活的寄生虫外,还应注意肠内壁上有无白色点状物或瘤状物,有无溃烂、发红、发紫、出血等现象。
如果有小白点,压破其胞囊,往往可以看到大量的黏孢子虫,有时也会是微孢子虫。
青鱼肠里溃烂或有白色瘤状物,往往是球虫的大量寄生;如果发红、发紫、出血等,则一般是细菌性肠炎。
8)肝脏:同样先用肉眼观察,注意肝脏的颜色与正常鱼有无明显变化,有无溃烂、病变、发白和肿瘤等。
在肝脏的表面,有时可发现复殖吸虫的胞囊或虫体,有的则有黏孢子虫、微孢子虫或球虫形成的胞囊的小白点。
将外表观察完后,从肝脏上取少许组织,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轻轻压平,先在低倍镜下观察,然后再用高倍镜观察,通常在病鱼肝脏上可发现黏孢子虫、微孢子虫等的孢子或胞囊,有时还有吸虫的囊蚴。
9)脾脏:镜检脾脏少许组织,往往可发现黏孢子虫或胞囊,有时可发现吸虫的囊蚴。
10)胆囊:胆囊壁和胆汁,除用载玻片法在显微镜下检查外,还要用压展法或放在培养皿里用低倍显微镜检查。
胆囊内可发现六鞭毛虫、黏孢子虫、微孢子虫、复殖吸虫和绦虫幼虫等。
11)心脏:取一滴内含物,在显微镜下检查,可发现锥体虫、拟锥体虫和黏孢子虫。
12)鳔:用载玻片法和压片法同时检查,可发现复殖吸虫、线虫、黏孢子虫及其胞囊。
13)肾脏:取肾脏应当完整,如肾脏很大,则分前、中、后3段分别检查,可发现黏孢子虫、球虫、微孢子虫、复殖吸虫和线虫等。
14)膀胱:用载玻片法和压展法同时检查,可发现六鞭毛虫、黏孢子虫和复殖吸虫等。
15)性腺:取左右性腺,先用肉眼观察外表,常可发现黏孢子虫、微孢子虫、复殖吸虫囊蚴、绦虫的双槽蚴和线虫等。
16)眼:用弯头镊取出眼睛,放于玻片上,剖开巩膜,释出玻璃体和水晶体,在低倍显微镜下检查,可发现吸虫的幼虫和黏孢子虫。
17)脑:取脑组织少许,镜检可发现黏孢子虫和复殖吸虫的胞囊或尾蚴。
18)脊髓:把头部与躯干部交接处的脊椎骨剪断,再把尾部与躯干部交接处的脊椎骨也剪断,用镊子从前端的断口插入脊髓腔,把脊髓夹住,慢慢将其整条拉出来,分前、中、后3段检查,可发现复殖吸虫的幼虫和黏孢子虫。
19)肌肉:剥去皮肤,分前、中、后取小片肌肉组织,用玻片法和压展法检查,可发现黏孢子虫、复殖吸虫、绦虫和线虫等幼虫。
镜检的准确率取决于制片的技巧、显微镜的使用和对各种病原体外部特征的识别。
制片厚薄要适当,先用低倍镜找到病原体,然后再用高倍镜仔细观察,以识别病原体的类型。
如在检查中发现某种寄生虫大量寄生,可确定为某种疾病;如有几种寄生虫同时寄生,可根据虫体数量和危害程度的不同来诊断。
同时,还要根据病鱼的症状和水体环境等因素,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主要病原体和次要病原体。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