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养殖:避免细菌过度繁殖是关键
对于水产养殖而言,追求高密度几乎是所有品种的必然之路,而高密度则面临诸多的环境压力,这其中的条件致病菌是我们很难避免的。尤其是到了每年的7、8月份,温度到了细菌繁殖的最佳时间,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如何应用科学的方法避免细菌的过度繁殖?我们首先要了解水产养殖水体及底泥的细菌情况,才能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的方法。
■ 本文作者赵海永
一、几个小概念
我们既然要谈养殖水体和底泥中的细菌,那么就要先了解三个小概念:总菌数、异养菌数、弧菌数。
1、总菌数:一般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生长出来的中温性需氧的细菌数目, 也称平均平板菌数。
2、异养菌数:异养菌是指从有机化合物中获取碳营养的一类微生物。异养菌包括腐生菌(saprophyte)和寄生菌(parasite)。腐生菌以动植物尸体、腐败食物等作为营养物;寄生菌寄生于活体内,从宿主的有机物获得营养。所有的病原菌都是异养菌,大部分属寄生菌。
3、弧菌数:弧菌(Vibrio)是菌体短小,弯曲成弧形,尾部带一鞭毛的革兰氏阴性菌。目前我们水产养殖中多依托弧菌平板进行弧菌数的检测。
这三个概念,我们可以这样综合理解:总菌是指水体中所有的细菌,不分好坏;异养菌则基本都是坏蛋了;至于弧菌,则可以理解为坏蛋中的坏蛋了。
二、水体细菌的变化
我们初步的将水产养殖池塘中细菌的场所分为水体和底泥,在这两个不同的场景中给予不同的分析,首先我们分析水体细菌的变化,我们将从四个小方面做出分析:
(一)养殖水体细菌一天之内的数量变化
养殖水体的细菌在一天之内会发生哪些变化?我们收集了一些学者的研究,初步汇总如下:
这些研究很有意思,我们通过总结可以看出,细菌数量基本会在下午5点达到最高峰,在凌晨1-5为达到最低谷,这个趋势几乎和水体溶氧的变动趋势是一样的。其受影响的第一因素应该是太阳,当太阳刚出来之前(早上5点左右),这是细菌的最低点,然后随着太阳的升起,细菌的数量(包括繁殖速度)会不断增加,直到太阳下山前(下午5点左右),细菌数量会达到最高峰,然后开始数量减少。
当然与细菌数量变动的相关原因也应包括:不同的水层、溶氧以及浮游动物的捕食以及营养供应等等。申玉春等(1995)提出一个分析:其认为白天水温逐渐升高,水体分层,浮游动物分布在中下层,因而表层细菌增殖快,消耗少,数量不断增加。入夜水温逐渐下降,水体混合,细菌也由表层进入底层。同时,浮游动物上浮,对表层水细菌滤食作用增强,从而细菌数量逐渐减少。这也可以做为我们的一个借鉴。
另外,总菌数在一天内的数量变动也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
1、当我们向水体补充有益菌时,如果只考虑细菌一天之内的变化,那我们就应该尽量的在早上太阳升起后2-3小时再用有益菌,尤其是耗氧菌,比如芽孢类的。
2、当我们如果去杀灭细菌的时候,应该要考虑两个时间点:一是细菌数量最高峰的下午5点左右;二是细菌数量最低的凌晨5点左右——实际上我们现实中的杀菌多在清晨,一般都会在7点左右,这个时间点的选择除了考虑细菌数量的变动,应该也考虑了溶氧的变动,从而让药效及安全性都尽量达到最佳。另外,此时的细菌,有可能是“体质”最弱的时候。
(二)水体细菌的长期变化
对于水体细菌的长期变化,我们结合多篇论文,分别从鱼池及虾池进行汇总分析。
1、鱼池总菌数的长期变化
1.1鱼池总菌数的单波峰变化
请注意,以上数据的收集时间为1990-2006年,而近些年的养殖技术已有了不小的进步,养殖密度的提升是必然的,池塘内进入的营养物质也有大幅度的上升,可能这对波峰的变化影响不大,但有可能对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值有较大的影响。
1.2鱼池水体总菌数的双波峰变化
综合以上研究,我们的总结如下:
第一、鱼池的总菌数有可能存在两种波动变化,一种是单峰变化(此种情况较多,全年性的研究基本表明这个高峰是在7、8月份),一种双峰变化(有可能在3-6月份与10月份左右分别达到两个高峰),这有可能是某些有害菌与温度直接相关造成的。有些鱼类疾病是在4、5月份左右暴发,而高温到来后又会消失不见,这一点倒也佐证了双峰变化的可能。
当然也存在另外的解释,比如这两个时间段,水体的早晚温差变化大,养殖动物应激的可能性比较大,这也有可能是疾病高发的原因。
第二、每种养殖动物所在水体的总菌数的峰形变化应该会存在差异,不同养殖区域间的峰形变化应该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品种、气候、养殖密度、水体等原因造成,因此这些总结我们可以借鉴,却不可生搬硬套。
第三、预防的工作绝不能在总菌数达到高峰的时候去做,因为如果温度达到了细菌适宜的生长温度,那么细菌的生长速度是我们无法阻止的,此时我们要做的工作更多的是提前预防,将细菌的繁殖基数降到足够低,才有可能防控成功。
2、鱼池异养菌数的长期变化
2.1异养菌数的单波峰变化
2.2异养菌数的双波峰变化
异养菌数量的变化规律并不十分明显,如果从以上论文中分析,异养菌的数量变化有大概率呈现双峰变化,最高峰有可能出现在6、7月份,另外4月份是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这在现实中与一些养殖动物发病的时间也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另外,异养菌数量在不同的月份差异有时候很明显,不过至少我们应该明白这一点,在异养菌数特别高的月份,如果想控制或杀灭异养菌,那么需要相关产品的浓度应该要更高,使用量要在安全范围内尽量加大。
3、南美白对虾虾池的一些变化
(1)从3月至8月份这个阶段,异养菌的数量都是逐渐上升的,基本呈现中后期高于初期的特征。
(2)对于很多外塘异养菌在水体中的发展趋势,大多数是单峰表达,在每年8、9月份左右达到数量高峰。也有个别研究指出异养菌数呈现双峰运行,一种表现为6月初与7月中下旬分别达到两次高峰,7月份数量更高,另一种是对于110天养殖的虾池,其分别在养殖的第56天和第98天出现2个高峰。
(3)异养菌菌数的变化存在着急速增长期,一般在6月份前可能发展很缓慢,然后会在7-8月份进入一个急速发展期,短期内增长数十倍甚至上千倍。
(4)水体中的弧菌基本也是在6月份呈现上升趋势,在8月份左右达到全年最高峰,很短的时间内可以上升数十倍。
(三)水体内细菌的垂直与水平分布
水体不同的水层,其细菌分布是一样的么?同样,在养殖水体的同一个平面上,细菌的分布也是一样的么?我们同过研究数据的收集,汇总如下:
总体上看,表层水的细菌和中下层是有差异,可能有这样几个原因:
(1)在白天,表层水的水温及水质更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
(2)夏季更明显,这可能有几方面的原因:白天藻类大多分布在水的表层,浮游动物分布在水的底层。白天表层水浮游动物少 , 减少了对细菌的滤食作用。再者,夏天水体容易分层,水体上下交换基本停滞,另外的原因就是夏天基本处于投饵用肥的高峰期,大量养分的进入,也会引起细菌总数量增加。
(3)这些论文也指出,细菌数在垂直方向上有差异的,因此我们在考虑杀菌的时候,必需要充分的考虑水面杀菌和底层杀菌两个工作都要做。
(4)在有风天气杀菌时,下风口药物用量需适当增加。
(四)细菌与某些指标的相关关系
在这里只探讨两个方面的相关关系。
(1)总菌数、异养菌与COD的关系
COD高的时候,总菌数及异养菌数都会大量繁殖,COD与总悬浮物是正相关的,而总悬浮物在外塘养殖中,其基本的表达应该和透明度有一定关系,所以我们可以大概的做出一些推论:即透明度越低的塘口其在发病时,有害微生物的数量会更多,繁殖的速度会更快,这可以初步解释为什么透明底低的塘口发病时,疾病特别难以治疗。
(2)异养细菌与溶解氧的关系
多数研究指出异养细菌与溶解氧(DO)呈显著的负相关性,实际上林小涛等(2006)、马继波等(2007)研究细菌与DO的关系也得到相同的结果。这个研究指出了溶氧的重要性,需要我们更要重点的关注溶氧。
三、底泥细菌的变化
实际上水产养殖底泥的细菌研究也非常的多,我们大多数养殖户对此可能了解极少,即便是现实养殖中,我们对底泥这个环境的关注也是非常少的,因为平常不太容易看到,极易忽略,现将相关学者的研究进行汇总,如下表: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几点:
1、底泥的细菌一般是水体细菌数据的数十倍至数千倍不等;
2、底泥的细菌高峰期一般在7、8月份;
3、通常底泥中细菌的繁殖高峰会在7、8月份开始,有可能在1周内增长1000倍。因此,前期的预防工作一定要做好,一定要把细菌增长的基数防控下来,1000个弧菌连续指数级增长3次可以达到8000个,2000个弧菌连续指数级增长3次可以达到16000个,前者不一定发病,而后者就有大概率发病,因为在虾塘中,弧菌数达到104cfu/ml时,是有可能发生疾病的。
四、如何应对
(一)要转变理念,不要排斥消杀工作
1、单纯的以菌抑菌,很难在外塘中将有害菌控制的非常好。从2002年至今,全国快速的由南至北推广微生物制剂,到现在从养殖户到经销商、公司、专家,每个都会说一定要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以菌抑菌。那么请问,病多了还是少了?当然,可能有人会说,现在养殖密度大了,疾病更容易发了,那我们接着再问。
2、请问发病的时候,1亩水面倒一吨光合细菌下去有用么?倒一吨EM菌下去有用么?倒一吨乳酸菌下去有用么?就是倒一吨蛭弧菌都不一定有用。用什么有用?只有用消毒剂才有用,那平时为什么不用消毒剂处理下呢?
3、当然,要注意化学消毒剂的缺点,效果来得快,去的也快,不能长期的控菌,甚至有可能使用后24小时,总菌数就会反弹超标,怎么办?两个办法,一是用化学消毒剂后使用蛭弧菌,一是用化学消毒剂大剂量的补充有益菌。同时这之间的时间要掌握好,绝不要说用消毒剂后三天再用微生物制剂。
4、不要排斥消毒剂预防,陈昌福教授也曾讲过这个问题,消毒剂是可以做为预防用药的,当然抗生素不行。
(二)水体控菌和底泥控菌要分开做
我们首先要清楚,水体垂直层面中的细菌数量是有差异的,同时据研究,在水产养殖池塘中,底泥的细菌数量一般是高于水体的。因此在细菌防控时,底泥控菌和水体控菌肯定是不一样,需要分别对待。
实际上,我们水体控菌大部分使用的都是液体产品,碘,戊二醛、胍类等等,500毫升或者1000毫升使用2亩,使用1334平方米,大家觉得这个消毒剂能下到多深的水?30厘米?50厘米?我个人认为是绝不可能下到水底层的,这也是底泥控菌需要单独对待的原因。
底泥的控菌工作可以考虑使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底改片、四羟类的分解底改、碘片等产品。
(三)消毒杀菌后要紧跟着做好补菌工作
消毒剂是不分好坏的,统统全杀,那么等效力差不多的时候,就马上要补充有益菌,抢占空间,防止有害菌反弹,这就符合了占位理论。
另外,最关键的,一般的化学消毒剂使用后多长时间可以使用微生物制剂,请记准,绝不可能超过24小时,为什么?因为有研究表明,使用化学消毒剂后,总菌数会在24小时后即反弹超标。实际上,淡水中,使用一般的消毒剂后,最长24小时内一定要补菌,有些消毒剂用后8-12小时就要补菌了。
建议客户自行发酵一些有益微生物,在成本允许的前提下,每亩用量可以达到5-10斤。
(四)割韭菜理论
对于总菌、异养菌、弧菌,我们要定期、定量的使用安全、刺激性小的消毒剂,并配合使用带有抑菌效果的底改片,将总菌数、异养菌数、弧菌数控制到较低的水平。但我们要清楚的知道,这些有害分子是没办法完全消灭的,我们必需像割韭菜一样,长一茬割一茬,一直将其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养殖环境更加安全。
五、总结
在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不断发展的今天,水产养殖面临的问题只会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在这些复杂的问题中,细菌会一直是我们水产养殖头疼不已的大问题,我们唯有不断的去了解它们的变化,应用即有的手段,多方位、多角度的以防为主,防控结合,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才会为水产养殖的健康发展多一份保障。
作者:赵海永 上海瑞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来源:腾氏水产商务网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