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诊鱼病的综合手段和方法:两因素,三查看,四了解,五原则

发表时间:2019/08/24 18:16:48  来源:搜狐  作者:水花鱼  浏览次数:2554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我们在防治鱼病时,首先要对鱼病做出正确的诊断,正确的诊断主要靠对鱼体的检查。检查病鱼时,最好捞取濒临死亡而未死的病鱼进行检査,如果达不到这一要求,也要尽可能地选用刚刚死亡且体色未变、尚未腐败的鱼进行检查。受检鱼需要带至异地检査时,受检鱼应放在盛有水的水桶内,如果病鱼已死,可能某些寄生虫就会离开鱼体而影检查,此时可用湿布或湿纸包裏带回。

鱼类发病的原因很多,归根到底是环境、鱼类及病原体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正确诊断鱼病时,还得从以下方面加以综合分析,方能做到对症施治。

一、造成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的"两大"因素

①外界因素

基本上可以概括为生物、环境和人为三大因素。

1.生物因素

主要有细菌、病毒、真菌、藻类、原生动物、蠕虫、甲壳动物等病原体和敌害生物等。

2.环境因素

主要包括底质和淤泥、光照、水温、溶解氧、 酸碱度、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

3.人为因素

养殖设施设计不科学、操作不细致鱼体受伤、 放养密度不恰当、混养比例不恰当、放养患病养殖动物、饲养管理不善、饲料质量差或投喂不当、饲养管理不当等。

②内在因素

水产养殖动物的免疫力下降,是引发鱼病的内在原因。鱼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和条件,内因是关

养殖动物对病原的敏感性强弱与其自身的遗传性质和免疫力有关, 在一群(塘)鱼中有鱼生病但仍有一些鱼不发病,而生理状态、营养条件、生活环境等也都能影响养殖动物对病原的敏感性。天然免疫力的消退和获得性免疫力的减弱均能引起水产动物的免疫力下降,引发养殖动物患病。

二、鱼病诊断“三查”方法

鱼儿发病查诊时,很多人只看一条鱼的外表而忽略鱼鳃和(剖腹)内脏,要"三合一体"查看才是诊断鱼病的关键所在。根据体表、鱼鳃、内脏的“三查”所掌握的有关情况,再结合发病季节进行综合分析,就可以准确诊断鱼病,从而做到对症下药,收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一查体表

将病鱼平放,按顺序从病鱼的头部、嘴、眼睛、鳞片、鳍条等部位逐次仔细观察。

1.细菌病:传染性鱼病常常表现为出血症状鱼体发黑,背部肌肉发红,鳍基充血,肛门红肿,剥皮可见出血,可能是患有病毒性出血病或肠炎病鳞片脱落,局部出血发红、发炎,一般是赤皮病;若病鱼鳃盖或鳍基部充血,表皮充血不明显,肌肉呈点状充血或块状淤血可能是出血病;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呈紫红色,轻压腹部有乳黄色液体流出是肠炎病在鱼腹部两侧或一侧有圆形红色腐烂斑块,像盖过的印章或者尾柄及腹部两侧有火烙样的红斑或表皮腐烂是打印病;生有棉絮状的白色物是水霉病;病鱼尾柄表皮发白是白皮病;病鱼在水中头部或嘴部明显发白,离水后不明显是白嘴病;体表有白色斑点,白点之间有出血或红色斑点多是卵甲藻病;等等。

2.寄生虫病:寄生虫病常表现出黏液分泌增多、发白、有点状或块状的胞囊等症状。车轮虫、鱼波豆虫、斜管虫、三代虫等,一般会引起鱼体分泌大量黏液,或者头、嘴及鳍条末端腐烂,但鳍条基部一般无充血现象。眼角膜混浊,有白内障时很可能是复口吸虫病体表黏液较多并有小米粒大小、形似臭虫的虫体多是鱼鲺病;体表有白色亮点,离水2小时亮点消失多是小瓜虫病;部分鳞片处发炎红肿,有红点并伴有针状虫体寄生多是锚头鳋病;鱼成群在池水表面或池塘周边狂游,且头部充血呈红色,死亡多且迅速,一般多是车轮虫病;等等。

3.其它:鱼下唇突出呈簸箕口状,则是因时常缺氧浮头引起;病鱼眼球突出、脱落,且鳞片松立,一般多为池水有毒或者是寄生虫所致;鱼体呈弯曲状多是池水中重金属离子含量较高或有机磷中毒所致;等等。

二查鳃

正常的鳃丝整齐、紧密,呈鲜红色。鳃部检查的重点是鳃丝打开鱼鳃盖,检查鳃有无异样,首先注意鳃盖表皮有没有腐烂或变成透明现象;然后用剪刀将鳃盖除去,检查丝是否正常。

1.细菌病:鳃丝腐烂发白,尖端软骨外露,并有污泥和黏液多是烂鳃病鳃丝颜色比正常的鱼较白,并略带红色小点,多为鳃霉病鳃丝发白呈贫血状,或者是鳃霉病或球虫病;等等。

2.寄生虫病:鳃部分泌有大量的黏液,有时将鳃丝和鳃盖好象粘在了一起,则可能是患有鳃隐鞭虫、鱼波豆虫、车轮虫、斜管虫、三代虫、指环虫等寄生虫病鳃丝末端挂着像蝇蛆一样的白色小虫多是中华鳋病;鳃部浮肿,鳃盖张开不能闭合,鳃丝呈暗淡色多是指环虫病;等等。

3其它:鳃丝呈紫红色并伴有大量黏液多为有机氯中毒所致;鳃丝呈紫红色,黏液较少多为经常缺氧浮头所致;等等。

三查内脏

内脏检查的内容很多,打开病鱼腹部,用剪刀或手术刀将一侧鱼鳞去掉一些,在去鳞处剪开皮肤,剥去一部分皮肤,看皮肤是否变为红色;再从肛门处下剪,一路向上剪至体腔背部,再转向前剪,一直剪至鳃盖后缘,另一路沿腹中线向前剪,至鳃盖后下缘,最后将这一侧皮肤整个去除,露出内脏器官。

先观察腹内是否有腹水,腹水的颜色如何,有无肉眼可见的寄生虫,如鱼怪、线虫、舌状绦虫、长棘吻虫等。然后仔细地将体内各器官用剪刀分开,分别仔细观察各器官有无患病症状。

1)肝胰脏:是否肿胀,是否有变色,是否呈花斑状,是否有白点,是否有脓包或结疖等。

2)胆囊:是否肿大,是否颜色变浅,是否胆汁变稀薄。

3)肾脏:是否肿胀,是否有变色,是否呈花斑状,是否有脓包或结

4)脾脏:是否肿胀,是否有变色,是否呈花斑状,是否有出血点,是否有脓包或结疖等

5)心脏:是否肿胀,是否有出血点或出血斑等。

6)肠道:正常的鱼肠管中充满了食物或粪便,肠壁呈鲜红色。查检肠道从前肠至后肠剪开,分成前、中、后3段进行观察。

1.细菌病:肠管全部或部分充血呈红色,肠壁不发炎可能是出血病;充血发炎,并伴有大量乳黄色黏液多是肠炎病;等等。

2.寄生虫病:前肠壁增厚,肠道呈白色且前段肿大,肠内壁有许多白色絮状小结节为球虫病或黏孢子虫病;在肠内寄生的较大的寄生虫,如吸虫、绦虫、线虫等都容易被看到。等等。

三、鱼病查诊的"四个"了解

1、了解鱼儿出现的各种异常现象

鱼生病后,会表现出各种异常现象,如在水面悬浮、离群独游、摄食量突然急剧下降等。发生急性型鱼病时,病鱼一般在体色、外观和体质上与正常鱼差别不大,仅病变部位稍有变化,但一经出现死亡,死亡率会急剧上升;而发生慢性型鱼病,则往往体质消瘦、活动缓慢、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死亡率一般呈缓慢上升趋势。

鱼类受到寄生虫侵袭时,往往出现焦躁不安。如鱼鲺侵袭,鱼的体色变化不大,但鱼出现上蹿下跳,阵性狂游;当鲢碘泡虫侵袭鲢鱼时鱼的尾部上翘露出水面,在水中狂游乱窜打圈子。

因农药或工业污水排放造成鱼类中毒时,鱼会出现跳跃和冲撞现象,一般在较短时间内就出现麻痹甚至死亡。由寄生虫引起的死亡,一般是缓慢地逐渐增加,比如指环虫、三代虫的侵袭,死亡率一般不会太大;可是若遇鱼类中毒,则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大批鱼类死亡,而且不分品种,“四大家鱼”、野杂鱼、泥鳅都会毫不例外地死亡。

因此,及时到现场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对于鱼病的及时诊断和处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调查中,还应注意病鱼是陆续少量死亡,还是死亡有明显的高峰期,前者应考虑是寄生虫侵袭的可能,而后者可能是传染性鱼病。

2、了解水质情况

1.水温水温与鱼病的流行有密切的关系,各种病原体都有其繁育生长的最佳温度范围。很多致病菌和病毒在平均水温25℃左右时,毒力显著增高,水温降到20℃以下时,则毒力减弱,使病情减弱或停止。斜管虫宜在水温12~18℃时大量繁殖;小瓜虫生长和繁殖的水温,一般在15~25℃,当水温低于10℃以下或高于26℃时,则停止繁殖。

2.水色:观察水的颜色,对水质情况也可进行大致了解。水中腐殖质多时,水呈褐色;水中含钙质多时,呈现天蓝色;微囊藻大量繁殖时,水呈铜绿色;城市排出的生活污水,一般呈黑色;当水质被污染时,因污水种类和性质不同而出现不同的颜色,如红、黑、灰白色等,透明度也会随之大大降低。

3.指标:水中的溶解氧、pH、氯化物、硫化物等与鱼病流行的关系极为密切。有的鱼池数年不清塘,有的网箱长年摆设于一个地方,鱼的粪便和残饵大量沉积,当水底溶氧量减少时,嫌气微生物发酵分解产生硫化氢,不仅容易使鱼类中毒,而且更加剧了溶氧的缺乏,造成鱼类“浮头”或窒息死亡。目前网箱养鱼在寒冷的冬季常发生大批死鱼,多数是因水温高于气温,底层水温高于表层水温,使养殖区域库水上下对流,造成缺氧所至。有机质多而水质发臭的水,一般都适宜鳃霉的大量繁殖,引起鳃霉病的流行;酸性水常引起嗜酸性卵甲藻病的暴发;氯化物和硬度高的水,则会促使小三毛金藻大量繁殖,造成鱼类中毒死亡。

3、了解饲养管理情况

对投饵、施肥、放养密度、放养品种和规格、各种生产操作记录及历年发病情况等都应作详细了解。投喂酸败饲料和腐烂变质的饲料,容易引发鱼的瘦弱病和死亡;放养密度过大,鱼摄食量不足,体质差,对疾病的抵抗力弱,也容易引起疾病;施肥量过大,在池中直接沤肥,投饵量过多等,都容易引起水质恶化,造成缺氧,影响鱼的生长,同时给病原体和水蜈蚣等敌害生物创造了条件,导致鱼的大批死亡;水质过瘦,饵料生物缺乏,又容易引起跑马病、萎瘪病的发生;拉网等操作不当造成鱼体损伤后容易引起白皮病和肤霉病等。

调查中还应了解以前治疗的情况,应详细询问曾用过何种药物,效果如何,这些情况都有助于对鱼病做出正确的诊断。

4、了解池塘周围的环境状况

了解周围的环境中是否存在污染源或流行病的传播源,鱼池周围的环境卫生,家畜、家禽、螺蚌及其敌害生物在渔场内的数量和活动情况等,特别对一些急剧的大量死鱼现象,尤其需要了解附近农田施药情况和附近厂矿排放污水情况,在工业污水和农药中,尤以酚、重金属盐类、氯化物、酸、碱、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和有机砷等对鱼类危害较大。一旦确诊为中毒死亡,应迅速了解施药的种类或污水中的主要致死化学成分,以便采取应急措施。

四、鱼病诊断的"五个"原则

1.判断是否由于病原体引起的鱼病的原则

由病原体引起的鱼病反而为大多数人所掌握或者了解,但有些鱼类出现不正常的现象,并非全是由于传染性或者寄生性病原体引起的,也就是说还有很大的比例是非病原性"鱼病"有可能是由于水体中溶氧量低导致的鱼体缺氧,甚至是各种有毒物质导致的鱼体中毒等。

上述非病原体因素导致的鱼体不正常或者有死亡现象,通常都具有明显不同的症状

非病原体因素解析如下:

(1)因为在同一水体的鱼类受到来自环境的应激性刺激是大致相同的,鱼体对相同应激性因子的反应也是相同的,因此,鱼体表现出的症状比较相似,病理发展进程也比较一致。

(2)某些有毒物质引起鱼类的慢性中毒除外,非病原体引起的鱼类疾病,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大批鱼类失常甚至死亡。

(3)查明患病原因后,立即采取适当措施,症状可能很快消除,通常都不需要进行长时间治疗。

2.依据鱼病发生的季节的原则

因为各种病原体的繁殖和生长均需要适宜的温度,水温的变化与季节有关。所以,鱼类疾病的发生大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适宜于低温条件下繁殖与生长的鱼病病原体引起的鱼病大多发生在冬季,而适宜于较高水温的鱼病病原体引起的鱼病大多发生在夏季

3. 依据患病鱼体的外部症状和游动状况的原则

虽然多种传染性鱼病均可以导致鱼类出现相似的外部症状,但是,不同鱼病的症状也具有不同之处,而且患有不同鱼病的鱼类也可能表现出特有的游泳状态(泳姿)

如鳃部患病的鱼类,一般均会出现缺氧浮头的现象,而当鱼体上有寄生虫寄生时,就会出现鱼体挤擦和时而狂游的现象。

4.依据鱼类的种类和发育阶段的原则

因为各种病原体对所寄生的对象具有选择性,而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各种鱼类由于其生长环境、形态特征和体内化学物质的组成等均有所不同,对不同鱼病原体的感受性也不一样。

所以,鲫或者鲤的有些常见鱼病,就大多不会在冷水鱼中发生,有些鱼病在幼鱼中容易发生,而在成鱼阶段就不会出现了

5.依据鱼病发生的地区特征的原则

由于不同地区的水源、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微生态环境均有所不同,导致不同地区的病原体体系也有所不同

对于某一地区特定的饲养条件而言,经常流行的鱼病种类并不多,甚至只有1~2种,如果是当地从未发现过的鱼病,患病鱼也不是从外地引进的话,一般都可以不加以考虑地区特征是否是新的病种而需要更深入地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探究鱼病的病原和病因

结合现在的社会水平,鱼病初始查诊以目检为主要方法。目检主要以症状为主,要注意各种疾病不同的临床症状一种疾病在临床上通常有几种不同的症状,如肠炎病,有鳍基部充血、蛀鳍、肛门红肿、肠壁充血等症状;同一种症状,几种疾病均可以出现,如细菌性赤皮、烂鳃、肠炎等病,均能出现体色发黑、鳍基部充血等症状。因此,目检时要认真检查,全面分析,抓住典型症状进行综合判断。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