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圣:病鱼的鱼体表检查流程和鳃丝镜检的标准化

发表时间:2024/12/29 18:10:59  来源:科学养鱼杂志  作者:袁圣  浏览次数:907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讲水产里的故事,用养殖人的语境,给你送来一个真材实料的匠心精品文章!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讲水产里的故事,用养殖人的语境,给你送来一个真材实料的匠心精品文章,敬请关注!

一、鱼体表的检查流程

鱼体检查分为体表和体内的检查,可按照下列顺序进行:鳃丝的颜色(状况)→吻部→眼球→鳃盖→体表→鳍条→肛门→鳃丝(镜检)→内脏→消化道→血液。首先进行鱼体表的检查。

(一)对鳃丝外观进行检查

濒死鱼打捞后应第一时间打开鳃盖观察鳃丝颜色及鳃丝状态。“大红鳃”等疾病在濒死鱼捞出水面后不久(约10 秒),鳃丝颜色即由鲜红逐渐转变为暗红(图1),其症状已经不再典型,因此需在第一时间对鳃丝颜色进行观察;然后观察鳃丝状态,包括鳃丝是否肿胀,是否有明显寄生虫比如中华鳋(图2)、钩介幼虫(图3)、孢囊等。

主要观察以下内容:

图1 大红鳃症状(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1.鳃丝鲜红 可能的原因是:细菌性大红鳃病,同时具有腹腔有大量黄色半透明腹水,腹水暴露在空气中约30 秒后逐渐凝固为果冻样的症状;药物泼洒不均匀导致局部浓度过高,灼伤鳃丝。

2.鳃丝发白 可能的原因是:①造血器官病变主要是肝胰脏病变,导致造血功能不足,表现为鳃丝发白。②体内(体表)有严重的出血,比如细菌性败血症、鳜鱼虹彩病毒病发生后。③鳃霉病。④指环虫(三代虫)大量寄生,鳃丝表面黏液异常增多后包裹鳃丝,外观看上去鳃丝上有一层蓝色或白色的黏液层。

图2 中华鳋寄生后鳃丝末端蛆样虫体

3.鳃丝末端有白色的蛆样虫体,鳃丝末端发白甚至腐蚀 原因是有中华鳋寄生。

图3 钩介幼虫寄生时鳃丝有白点(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4.鳃丝上有白点,黏液异常增多 原因是有钩介幼虫、小瓜虫、尾孢虫等寄生。

5.鳃丝上有白色或红色孢囊 原因是有汪氏单极虫、瓶囊碘泡虫等寄生。

(二)对吻部进行检查

主要观察以下内容。

1.吻部发白 原因是:①车轮虫会导致白头白嘴的症状,看上去吻部发白。②细菌感染后,病灶部位色素消退,吻部外观发白。

2.口腔充血或出血 原因是:①草鱼出血病中红鳍、红鳃盖型可引起口腔充血(图4)。②口腔溃疡可导致口腔出血。③口腔寄生虫继发细菌感染,引起口腔出血。

图4 红鳍红鳃盖型草鱼出血病的病鱼口腔(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3.咽喉肿大 洪湖碘泡虫可引起咽喉肿大。

4.口腔内寄生虫 原因是:①锚头鳋(图5)可寄生于口腔中。②鱼怪(图6)可寄生于口腔。

图5 寄生于花鲢口腔的锚头鳋(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图6 鱼怪外观(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5.上下颌形态是否正常 长期缺氧可导致花鲢下颌异常增生(图7)。

图7 白鲢下颌异常增生

(三)对眼球进行检查

主要观察以下内容。

1.眼球突出(图8) 原因是:①竖鳞病。②喉孢子虫病(洪湖碘泡虫)。③大红鳃病。④急性中毒。⑤链球菌病等可导致眼球突出。

图8 由孢子虫引起的鲫眼球突出(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2.眼球凹陷(图9) 原因是:①病毒感染(比如鲤鱼疱疹病毒病)。②细菌感染。③慢性中毒(比如亚硝酸盐中毒)。④某些营养元素缺乏等可导致眼球凹陷。

图9 草鱼出血病导致的眼球凹陷(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3.眼球发白或有白点或水晶体脱落 原因是:①细菌感染后可导致眼球全部发白。②双穴吸虫感染可见眼球内有清晰可见的小白点。

4.眼球基部出血 原因是:①细菌感染。②体质较弱。③长期投喂低质饲料等可导致眼球基部出血。

(四)对鳃盖进行检查

主要观察以下内容。

1.通过手指触摸鳃盖 鱼体健康时鳃盖表面光滑;维生素或营养缺乏时,鳃盖表面粗糙(注意与“追星”区分)。

2.鳃盖内表皮腐蚀,外观可见“开天窗”诊断为细菌性烂鳃病(图10)。

图10 患细菌性烂鳃病的草鱼鳃盖“开天窗”(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3.鳃盖内侧或者后缘出血 原因是:①异育银鲫鳃盖后缘出血病。②金鲳链球菌病。

4.鳃盖表面及内侧是否有寄生虫 原因是:①鱼虱。②扁弯口吸虫(图12)。

图12 扁弯口吸虫在鳃腔内形成的黄色包囊(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五)对体表进行检查

主要观察以下内容:

1.畸形-脊椎弯曲 原因是:①水体重金属含量超标(易发生在新开挖的池塘)。②鱼苗遭受电击。③某些营养元素的缺乏。④某些寄生虫感染(比如双穴吸虫)。

2.体表溃疡或伤口 原因是:①赤皮病:病灶部位鳞片脱落,出血发红,主要发生在腹部。②疥疮:体表有突出于体表的病灶,破开病灶,里面有脓液流出,需注意与晶状缝碘泡虫引起的孢囊的区分。③打印病:主要发生在尾柄部位,形成红色印章样病灶。④其它溃疡病:由嗜水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拟态弧菌、诺卡氏菌、柱状黄杆菌、虹彩病毒等引起。

3.体表寄生虫 原因是:①锚头鳋。②鱼虱。③嗜子宫线虫。④孢子虫。⑤水蛭幼虫等。

4.鳞片竖立 原因是:①细菌性竖鳞病。②嗜子宫线虫感染。③鱼波豆虫感染。

5.腹部膨大 原因是:①吴李碘泡虫。②绦虫。③腹水或鳔内积水。

6.鳞片内有气泡 诊断为气泡病。

7.其它 体表黏液量及是否有水霉等絮状物等。

(六)对鳍条进行检查

主要观察以下内容。

1.鳍条末端颜色是否发白 原因是:①肝胰脏等造血器官病变。②体表或体内有严重的出血可导致鳍条末端发白。

2.鳍条末端颜色是否发黑 原因是:①中毒主要是外用药物或者内服药物引起。②寄生虫感染可导致鳍条末端或全部发黑。

3.鳍条是否腐蚀及出血 原因是:①细菌感染。②气泡病可引起鳍条腐蚀或出血。

4.是否能观察到气泡 气泡病症状为可在鳍条内形成气泡。

5.是否有寄生虫 嗜子宫线虫寄生于鳍条内,可见鳍条内有红色虫体

(七)对肛门进行检查

看是否红肿外凸。至此完成鱼体体表的检查。

二、鳃丝镜检的标准化

鳃是鱼的主要呼吸器官,也是容易病变的组织,对鳃丝镜检是鱼体检查的重要工作之一。鳃丝镜检应做好两个标准化,分别是鳃丝水浸片制作的标准化和显微镜使用的标准化。

(一)鳃丝水浸片制作步骤(鳃丝水浸片制作的标准化)

首先准备好数片干净的载玻片、盖玻片;从图13 中3 部位处剪取适量鳃丝,放置于载玻片上;将剪好的鳃丝推到载玻片中间,用胶头滴管滴1滴生理盐水(或池塘水)到鳃丝上;将盖玻片贴着载玻片边缘轻轻往下放,直至接触到鳃丝;轻压盖玻片,使鳃丝均匀分布(图14、图15)。

图13 鳃丝水浸片选取位置(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图14 通过镜检可发现初期的烂鳃(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图15 正确压片后鳃丝相互分离(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二)鳃丝水浸片制作注意事项

选取的鳃丝最好是靠近下颌部位的,此处寄生虫相对较多。鳃丝剪取要适量,若剪取过多会导致压片不匀,鳃丝相互重叠影响观察;若鳃丝剪取过少会导致样品过少,不能真实反映鳃部情况。压片时,应适度按压盖玻片,如果按压过重会将鳃组织压碎,大量的血细胞流出,影响观察结果;按压过轻则会导致鳃丝相互重叠影响观察结果;压片的速度不能太快,若快速按压时会有大量空气被压进水浸片中形成气泡,影响观察。

(三)显微镜使用的操作步骤(显微镜使用的标准化)

将组装好的显微镜插上电源,观察是否通电;将制作好的鳃丝水浸片置于载物台上,用夹子固定好,并将物镜中的低倍镜调节至观察部位;调节粗准焦螺旋,将载物台调节至离物镜最近处;调动粗准焦螺旋,将载物台逐渐向下移动,直至看见物体;调动细准焦螺旋,直至观察到清晰的图像。对观察的结果进行记录。

(四)显微镜使用的注意事项

观察时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先用红色的物镜,再用黄色的物镜。

注意光圈等的调节,往往将光圈调节至最小时观察的物体最清晰,进光量过多时视野较亮,无法观察到清晰的图像(图16)。

图16 同一视野下的显微图像,右边为调小光圈后(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显微镜使用的插座最好有接地线,否则带水操作时存在触电的风险。

(五)鳃丝观察的要点

重点观察寄生虫及鳃丝状况,烂鳃发生后需对鳃丝镜检,以确定是否有寄生虫感染(图17)。常见的寄生虫可以通过镜检发现,比如:斜管虫(图18)、车轮虫(图19)、小瓜虫、孢子虫(孢囊需被压破,才能看到里面的孢子虫)(图20、图21、图22、图23)、杯体虫(图24、图25)、隐鞭虫(图26)、中华鳋(图27)、钩介幼虫(图28)、三代虫(头部分为两叶,没有眼点)(图29)、指环虫(头部分为4 叶,有4个眼点)(图30)等。

鳃丝的状况可作为评价鳃部是否病变的重要指标,比如发现鳃丝有血窦(提示为烂鳃初期)(图31)、气泡(图32)时需要及时消毒处理。鳃丝镜检时,常见的比如黑色素细胞(图33)、有机质(图34)等易被认错。

图17 烂鳃(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图18 显微镜下的斜管虫(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图19 显微镜下的车轮虫(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图20 微山尾孢虫寄生于鳜鳃部形成的孢囊(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图21 孢囊的显微图片(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图22 斑点叉尾鮰鳃部由尾孢虫形成的孢囊(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图23 显微镜下的尾孢虫(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图24 鳃丝上的纤毛虫(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图25 寄生于鳞片的杯体虫(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图26 显微镜下的鳃隐鞭虫(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图27 显微镜下的中华鳋(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图28 显微镜下的钩介幼虫(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图29 显微镜下的三代虫(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图30 显微镜下的指环虫(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图31 鳃丝上的血窦(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图33 鳃丝内的黑色素细胞(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图34 黏附在鳃丝的有机质(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最后结合鱼的游动形态,对鳃部的问题进行确诊。烂鳃等可导致生理性缺氧,即使池塘中溶氧充足,鱼也会呈现缺氧状态。

来源:科学养鱼杂志;作者:袁圣。致谢!
备注:西南渔业网对内容有少许改动。

另请参阅“袁圣专文”:

鱼体表的检查流程:鳃丝→吻部→眼球→鳃盖→体表→鳍条→肛门

鱼病的体检---鱼的体表检查和鱼的体内检查

寄生虫性鱼病的预防与治疗处方:不同虫体对不同杀虫剂存在差异

细菌(真菌)性鱼病预防的标准化及其治疗处方开具的注意关键点

病毒性鱼病预防的标准化及其治疗处方开具的注意关键点

鱼病鳃丝镜检的标准化:鳃丝水浸片制作与显微镜使用的操作步骤

(备注:知乎号"渔人刘文俊"欢迎您的光临!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本文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请告知,欢迎指正和留言讨论,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