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鱼类疾病的预防措施探析

发表时间:2024/07/28 06:38:42  来源:中国水产 2020年7期  作者:王玉堂 赵宏  浏览次数:3095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近些年来,随着水产养殖技术不断进步,养殖密度不断提高,饲料、渔药等养殖投入品使用量也不断加大,再加上养殖水域面源污染加剧,致使养殖鱼类病害频发、多发、久发。本文主要讨论了如何做好鱼病的预防工作,就前期池塘清整、苗种选择与放养、饲料的挑选和储藏、养殖水环境调节和养殖模式的选择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现如今,每年因水产养殖病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400多亿元,相当于每年有20多万亩标准化养殖池塘绝收。因此,要强化养殖鱼类病害预防,重视“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治结合”基本理念,预防疾病是治未病,是事半功倍之策;治疗疾病是治已病,是事倍功半之策。事实上当养殖鱼类病征可以被觉察时,其基本已经病至中晚期,此时养殖鱼类已处于高度应激状态,病鱼无法摄食,服药,再投喂内服药只会使健康的鱼或尚能摄食的病鱼摄入的药量加大,最终结果只是健康的鱼少死一些,根本达不到用药治病的预期;而外用药还会加速鱼的应激反应,导致死亡率更高,尤其是细菌性疾病,常会因不科学、不规范的用药而起反作用。综上,鱼病预防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水产养殖全过程,成本低,效果好,但需要精心、恒心、细心。

一、养殖前期的准备和处理

(一)定期清淤和清塘消毒

养殖池塘底部的淤泥是有毒有害物质的聚集地,是水产养殖动物疾病产生的温床。淤泥中积存了大量的有机物,而池塘底部往往溶氧不足,甚至是无氧状态,导致有害物质产生,还会滋生大量厌氧菌或兼气菌等致病菌,这些有毒有害物质会引发养殖动物产生应激反应,患病,甚至死亡。因此,要按养殖周期对养殖池塘定期进行清淤和清塘消毒。一般清塘方时排干池水,日晒7d~10d,再清除池底部分淤泥,为保持养殖池塘有一定的肥度,清塘时要保留15cm~20cm厚的淤泥,然后用100kg/亩~150kg/亩的生石灰化浆后全池均匀泼洒,或用15kg/亩~20kg/亩的漂白粉全池泼洒,以杀灭病原微生物以及野杂鱼等。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池塘底质特性,也可选用鱼藤精、茶粕、过硫酸氰钾等药物消毒,通常情况下,不建议带水消毒,因为这样无法清除池塘底部淤泥,清塘效果不是很理想,也不利于水质的长期保持。

(二)严格过滤进水

水是水生动物赖以生存的基本因素,能直接影响到养殖鱼类的生存和健康,因此要严格管控养殖用水。一是要对水源水进行水质检测,只有当水源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时方可使用。二是要将水源水提到蓄水池里沉淀24小时以上,沉淀部分影响养殖鱼类健康的悬浮物质,并使水温等达标后使用。三是将水注入养殖池时要用60目~80目的筛绢过滤,滤除野杂鱼、鱼卵以及大型浮游生物等,防止危害养殖物的敌害生物进入养殖池。四是养殖池排放出来的污水最好是送入蓄水池沉淀、净化处理后再引入养殖池,不仅可以减少外源水的引用、污染,而且还能保证养殖水质不会有太大变化。

(三)严格工厂化养殖池及工具的消毒

工厂化养殖用的水泥池、玻璃钢水槽、塑钢水槽以及养殖工具等在苗种投放前都要经过严格的清洗和消毒处理,尽可能地清除病原。消毒可使用漂白粉或高锰酸钾等,化浆后全池泼洒或浸泡、洗涮,消毒后再用清水将水泥池及工具等冲洗3次~4次,确保无药物残留。

二、苗种的筛选和放养

苗种是水产养殖的基础和必需投入品,苗种的质量好坏、规格大小、放养时间及放养密度、品种搭配比例等都关系到养殖成败。

(一)确保苗种质量

要选择优良品种的苗种进行放养,并且要对所要放养的苗种进行严格检疫,严禁病鱼或带有病原的鱼进入养殖池。选用的苗种最好是本地生产的,因本地环境与养殖环境大体相同,苗种对养殖环境更容易适应,不会产生严重的应激反应,也不会带来异地病原。

(二)放养苗种的前期处理

放养苗种要先进行试水,即用盆或桶等小容器盛出养殖池水,将少量苗种放于桶中,24h后确认苗种无不良反应再放养。放养苗种还要进行体表消毒,方法是用3%~5%的食盐水或1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鱼体5min~10min后再放入养殖池中,但要注意,进行苗种体表消毒时要注意观察鱼体反应,一旦发现鱼体有异常反应马上停止消毒。

(三)合理放养规格和放养密度

放养规格最好是以当年养成商品鱼为宜,这样可以缩短养殖周期,降低养殖成本,也避免越冬期间发病而造成经济损失;要合理计划放养密度,虽然养殖密度越大,养殖亩产也会越高,但带来的风险也越大甚至因管理不善泛塘,养殖成本将大大增加。

三、饲料的选择和储藏

饲料是养殖必须投入品,饲料质量的优劣,饲料配方的适宜性,饲料投喂时间、投喂量、投喂次数、投喂方式等都会影响到养殖鱼类的摄食状态、健康状态和生产性能。因此,在选择和投喂配合饲料时要注意:

(一)饲料的挑选及储藏

不同品种及不同生长时期的养殖鱼类对营养的需求不同,选择适宜的配合饲料,要通过饵料系数、发病率、生长速率等多方面比较确认性价比,不要贪图便宜,更不要盲目相信所谓的高端配合饲料。

在选配合饲料时不能只注重蛋白质含量的高低,还要看饲料蛋白的氨基酸模式与养殖动物体蛋白质氨基酸模式的匹配程度,匹配程度越高饲料利用率越高,养殖鱼体也越健康,生长速度也就越快。与常规饲料相比,最好选用膨化饲料,膨化料在制粒过程中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高温(90℃~120℃)、高压(2个大气压左右),有效地破坏了原料中的病原、有毒有害物质以及生长抑制因子,鱼类食用更安全;高温加工也导致了饲料蛋白中肽链的断裂,更易于被鱼体吸收。

为预防鱼病而使用的药物饲料以增强鱼体免疫力的药物为宜,如细菌多糖、中草药多糖、食用菌(香菇等)多糖、免疫多糖等,最好根据用药说明或通过渔医指导自行配制。

对所购买的配合饲料要仔细核实营养成份和添加物质,或送到有资质部门进行质量检测,防止造成商品鱼质量安全问题;每次购买的饲料量不要太多,最好是1个月~3个月的使用量;存放要选择避光、通风、干燥的地方,注意饲料底部通风,避免其受潮霉变,导致鱼类中毒、患病,甚至大批死亡。

(二)投喂次数、投喂时间、投喂方法及投喂量

不同的鱼类有不同的摄食习性,摄食时间段及方式,要根据养殖鱼类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投喂措施。投喂时以食量的80%为宜,文献上记述的多有误差,可参考并根据实际经验加以校正,也可以自行测试(即一次投喂到所有的鱼不再吃食为止,记录下总的投喂量),而下次投喂时只投喂这个量的80%。具体的投喂量应根据鱼体生长、摄食情况,每15d~20d调整一次。

四、养殖水体环境的养护和维持

(一)调节和保持好养殖水质

调节好、保持好水质是预防鱼类疾病重要的措施,要调节和保持好水质,首先是保证养殖水体中的溶氧量,在溶氧量充足的情况下,水体中的微生物更有活性,有效分解水中的毒害物质,抑制致病菌生发。养殖时要保证温水性鱼类6mg/L~8mg/L、冷水性鱼类7mg/L~9mg/L的溶氧量,增氧方式多以微生物增氧、机器增氧和换水为主。

其次是保持好养殖水体的藻相和菌相,因为细菌和浮游植物产生了养殖水体溶氧量的60%,而增气机增氧、化学增氧剂增氧都只能起到救急作用,且化学增氧剂还会引起养殖鱼类的“应激”反应,所以保持好养殖水体的藻相和菌相尤为重要。在调节养殖水体藻菌平衡上要注意微生态制剂剂型的选择、使用方法、使用量、使用条件等,可按产品说明书操作;应多菌种混合施用、测水施用、原位菌施用;最好通过测水补充营养物,调节养殖水体碳氮比、氮磷比来保持好养殖水体的藻相与菌相。

(二)增氧机增氧及换水注意事项

机器增氧最好用池塘底部微孔增氧。池塘底部微孔增氧时,微气流由底部上升,使得池水增氧更均匀;压缩气流深入池塘底部,上升流程长,溶入水体的量也更大,增氧效果会更好;但在池塘底部所布置的充气盘或气管要合理,每亩池塘所配备的增氧动力要适宜,一般以0.2kw/亩为宜。

换水前要对外源水进行水质检测,外源水要符合养殖用水标准,防止外源水含毒害物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换水时以少量多次为宜,避免因大换水引起养殖水体理化因子变动过大,鱼体不适产生“应激”反应;换水后最好不要进行养殖水体的药物消毒,消毒药物的无选择性消杀作用会严重破坏养殖水体的微生态,药物本身也会给鱼类造成“应激”;当养殖鱼类处于“应激”或发病状态时,采用药物消毒,还会直接加剧鱼类“应激”,甚至造成大量死亡。

(三)谨慎操作鱼体避免损伤

鱼体感染致病菌往往是因为体表受伤或鱼体处于“应激”状态。健康鱼的体表以及胃肠道等黏膜有屏障作用,有着很好的防护及免疫效果。因此,我们在苗种运输、对鱼体操作时要小心谨慎,最好是带水作业,快速处理,切勿擦伤鱼体,防止继发性感染;露空作业时,要尽量缩短露空时间,防止干露时间过长使鱼体产生“应激”或缺氧死亡,防止继发性感染或鱼体产生“应激”。

(四)防止水体分层

近年来,许多地方出现了短时间内大量死鱼或全水域“泛塘”现象,这种现象大多是水体产生名为“温跃层”的水体分层所致(伴随温跃层产生还会产生一个“化变层”)。即在温度快速升高或降低的时候,在水表下1m左右处形成一个断面,断面垂直方向的温差很大,导致上下水体不交流。在“温跃层”的上方,水体溶氧量较高,基本上不含有毒有害物质,与通常的养殖水体水质相差无几。而在“温跃层”的下方,水体由于缺氧,会大量产生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以及致病菌,在营养丰富的池塘或水域尤其严重。一但“温跃层”在风浪或温度变化的作用下被打破,上下水体对流混合,底部的有毒有害物质向全水域释放,短时间内引起整个水体严重缺氧,导致“低溶氧综合征”引起“泛塘”。

池塘养鱼时,要注意水体分层问题,尤其是长期不清淤、底泥厚、水质较肥的池塘,更要及时开动增氧机、涌浪机等,避免产生水体分层。

五、养殖模式的选择

养殖模式是生态健康养殖和绿色养殖的先决条件和关键因素,良好的养殖模式就是成功的一半。下面是几种可供选择的健康养殖模式:

1.80:20池塘养鱼技术:即主养1种投喂配合饲料的鱼类,产量占80%;搭配放养20%产量比例的鲢、鳙鱼,利用鲢、鳙鱼的滤食性特点净化水质。

2.池塘鱼菜共生养殖模式:在池塘中利用浮床种植一定面积比例的水生蔬菜、花卉等。

3.池塘跑道养鱼模式:在池塘中建设养鱼跑道,将鱼饲养于跑道中,池塘作为循环净化水之用,形成池塘、跑道循环养鱼系统。

4.集装箱养鱼模式:将鱼饲养于集装箱中,池塘作为净化水之用,开集装箱与池塘水循环养殖系统。每亩池塘可配合6个~7个集装箱,每个集装箱每个养殖周期可产商品鱼2000kg~4000kg。

5.大中型水域增殖渔业模式:即在适宜的大中型水域,就地放流增殖、养护增殖当地土著鱼类等水生生物,控制养殖容量,捕大留小生产生态鱼品的生产模式。

6.全封闭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在工厂化车间里进行的全循环水养殖,养殖用水基本不外排,即使外排,排出量也在2%以内,而且只补充蒸发的水。

7.养殖小区循环水养殖模式:在相对集中的养殖区域内,配备统一的水处理设施,将养殖小区内的养殖尾水引入到水处理系统中,统一处理,处理后的净化水再次回到养殖系统中,循环使用,养殖尾水不外排,只需补充蒸发量的水或清污损失的水即可。

8.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既在稻田里按10%~12%的面积比例形式开沟、挖渠、设凼(读dang),进行水产养殖。既能让稻田增产鱼品,增加收入,还能起到节本增效的作用,一般每亩养鱼稻田可增收1000元以上,养殖特种水产品还可能增收万元以上。此外,共养稻田的米质可大幅提高,达到绿色或有机品级,增加农民收入。

9.池塘能量多层级利用养殖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多种水生动物、植物有机搭配的混合生产模式,也是生态化养殖模式,如鱼虾贝混合养殖,贝藻兼养等。

10.池塘内循环养殖模式:既在一个池塘内,用一定的设施改造成回曲形的养殖区,将池塘分成3个~4个相连的小区,实行鱼苗、鱼种、半成鱼、成鱼分级养殖,尾水排入净化处理系统内,净化后再回到养殖系统中利用。此外,深远海抗风浪网箱养殖、种植与养殖结合的渔农综合生产模式等也都符合绿色渔业的发展要求,可供选择。

总之,养殖鱼类的疾病应以预防为主,切忌治疗疾病,药物治疗养殖鱼类疾病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即浪费了大量的财力,还污染了水质,产生鱼体隐性“应激”。只要认真做好日常的预防工作,就能达到防病的预期效果。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