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疾病防治技术

发表时间:2024/06/28 17:42:16  来源:黑龙江水产 2020年3期  作者:刘学杰  浏览次数:3651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又名嘎牙子、黄嘎、黄姑子、黄腊丁、盎丝、昂刺鱼、昂弓等,是我国江河湖泊中的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黄颡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鱼刺少,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由于黄颡鱼个体小,生长速度较慢,在传统的池塘养殖中,过去一直被作为野杂鱼类清除。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观念发生了转变,黄颡鱼逐渐成为广大消费者青睐的名优水产品。黄颡鱼是底层经济鱼类,已在我县池塘中成功进行放养,并成为品种结构调整的主要名优鱼类之一。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放养密度和扩大养殖面积的同时,黄颡鱼的病害也逐渐增多,危害加大。在养殖黄颡鱼防治疾病过程中,要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切实做好各类病害的防治。

1 出血性水肿病

病因:该病主要由细菌感染所致。

症状: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在水中不停地旋转,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色浓液,肝脏土黄色,脾脏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流行情况:该病在苗种或成鱼养殖期间危害最大,尤其在苗种培育过程中较为流行,死亡率高达80%。高温季节,该病暴发且来势猛,蔓延快。

防治:养殖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水质情况,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溶解氧含量保持在5mg/L以上;适当降低鱼苗的放养密度。①定期用生石灰15mg/L~20mg/L全池撒布,调节水质。②疾病发生后,每天进行水体消毒1次,连续3d。同时,在饲料中添加0.6g/kg~0.7g/kg的四环素制成药饵进行投喂,每天1次,连续3d。③用强氯精0.3mg/L化水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3d。每公斤干饲料中添加0.6g~0.7g四环素或0.4g复方新诺明投喂,每天1次,连续3d。④在投喂鱼肉浆时,每天应往饵料中添加1%的食盐。

2 车轮虫病

病因:该病由车轮虫寄生所致。

症状:虫体寄生鱼的皮肤、鳃、鳍等部位,刺激鱼分泌大量粘液,表面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粘液层,病鱼焦躁不安,病鱼离群独游,严重感染时病鱼沿塘边狂游,头朝下,尾朝上,倒载于水面或卧于水下,呼吸困难,不久即死亡。镜检可见大量车轮虫寄生于鱼体的鳃丝和皮肤粘液上。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黄颡鱼鱼苗、鱼种,多发生于春末秋初。

防治:①0.4mg/L~0.5mg/L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②用苦楝树叶30kg/亩煎煮后用汤汁全池泼洒。③用纤虫绝杀、灭虫净等商品药物治疗(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或先试后用)。

3 机械损伤

病因:由于黄颡鱼喜集群生活,其胸鳍和背鳍长有硬棘,在生产操作和运输中易造成鱼体皮肤擦伤、裂鳍等机械性损伤,继发细菌感染和霉菌感染,并以烂鳍和生长水霉为主要症状。

流行情况:主要为网箱分养操作及大规格鱼种长途运输后受伤。

防治:在拉网锻炼、运输中要细心操作。出苗时,暂养网箱时间不要过长,并尽可能降低暂养箱的放养密度。运输用水中可以适量添加土霉素,鱼种入池或入网箱前要用低浓度的高锰酸钾或30%的食盐水溶液浸洗消毒。

4 锚头鳋病

病因:由锚头鳋寄生引起。

症状:发病初期,病鱼呈急躁不安、游动迟缓、鱼体消瘦等现象。寄生部位充血发炎,肿胀,出现红斑。肉眼可见锚头鳋寄生。

流行情况:4月~6月是流行季节。

防治: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0.3g/m3~0.4g/m3,疗效显著。

5 营养性疾病

病因:饲料中的营养成份过多或过少,饲料成份变性或能量不足,均会引起黄颡鱼的营养性疾病。

症状:常见症状有脂肪肝病、维生素缺乏症等。病鱼肝脏肿大,肝脏颜色粉白或发黄,胆囊肿大,胆汁发黑,胰脏色淡。病鱼零星死亡。

防治:改进饲料配方,提高饲料质量,适当增加饲料中维生素和无机盐的用量。

6 小瓜虫病

病因:该病由多子小瓜虫寄生而引起。

症状:小瓜虫寄生处形成1mm以下的小白点,严重感染时,体表似覆盖了一层白色薄膜,病灶处同时细菌感染,病鱼躯干、头、鳍、鳃、口腔等处都布满小点,同时伴有大量粘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镜检鳃丝和皮肤粘液,可见大量小瓜虫。

流行情况:多子小瓜虫的繁殖适温为15℃~25℃,流行于春、秋季。当过度密养、饵料不足、鱼体瘦弱时,鱼体易被小瓜虫感染。

防治:①采用生石灰清塘,严格苗种检疫和消毒,防止小瓜蟲病传播。②发病初期用60mg/L~80mg/L福尔马林溶液浸洗病鱼10mins.~20mins.,隔天再用1次。③用福尔马林15mg/L~20mg/L克全池泼洒,隔天1次,共2次~3次。④用干辣椒粉和生姜合剂,每m2水体用量分别为1.5g和1g,加水煮沸30mins.后对水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二三天或全池泼洒2g/m2亚甲基蓝,连续数次,每天1次。

7 水霉病

病因:该病因鱼体受伤水霉菌感染所致。

症状:黄颡鱼在养殖过程中出现外部损失时,水霉病菌就会趁虚而入。寄生在鱼体的外伤口上,不断的繁殖生长,开始寄生时肉眼不可见,随着时间推移,菌丝开始不断的向内和向外生长,蔓延扩散,形成白灰色的棉絮状物。发病时病鱼游动不安,精神失常,摄食量下降,最终因食欲废绝,逐渐消瘦而死。若鱼卵上布满菌丝,则变成白色绒球状,霉卵成为死的鱼卵。

流行情况:严重危害孵化中的鱼卵和鱼体体表带有伤口的苗种、成鱼。此病在水温低时最易发生,多因拉网、分箱、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

防治:①放苗前先要及时石灰粉清塘消毒处理,减少病原,降低养殖密度,防止鱼在游动时应摩擦而产生外伤,同时在放养和捕捞也要小心。②鱼种下塘前,用浓度为2%~3%的食盐水溶液药浴消毒,全池泼洒亚甲基蓝,使池水达到2mg/L浓度,2d后再泼洒1次。受精卵在孵化前要进行严格消毒,水温最好控制在26℃~28℃,孵化过程中还要对受精卵进行再次消毒。

8 肠炎病

病因:该病由肠型点状产气單胞杆菌感染所致。

症状: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粘液从肛门流出,剖开鱼腹,患病较轻的鱼体食道和前肠充血发炎,严重者全肠发炎呈浅红色,血脓充塞肠管。病鱼离群独游,活动迟缓,食欲减退。

流行情况:肠炎病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病菌感染可能来源于养殖水域的底层淤泥,鱼体摄食的浮游动物、水蚯蚓以及人工配合饲料中的鱼肉浆也有可能携带该病菌。流行高峰多发生在水温为25℃~30℃时。

防治:①池塘要彻底清塘消毒;不投喂霉变腐败的饲料,对水蚯蚓、小鱼等鲜活饵料用2%~3%的食盐溶液消毒后投喂,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1%食盐或大蒜汁投喂。②用漂白粉1g/L对水全池泼洒。同时投喂药饵,每100kg鱼第1d用磺胺胍10g。第2d起减半,连喂6d,或每公斤饲料拌入土霉素0.4g~1g克投喂,连喂3d~6d。③用肠炎灵、渔家乐等内服药配合杀菌王、百毒Ⅱ等外用消毒药(按说明书操作)治疗,连续3d。

9 红头病、爆头病

病因:该病是“爱德华氏菌”慢性感染造成。

症状:发病鱼头顶部红肿、溃烂,直至将头盖骨蛀空,形成一个狭长空洞,严重的还有鱼鳍发红、内脏有少量腹水的症状。病鱼会在水面呈头上、尾下状缓慢转动。解剖可见腹腔有淡黄色透明状液体,个别出现溶血现象,肝脏土黄色无光泽,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脾和肾肿大充血,胃膨大,胃壁充血较重,个别有胃积水现象,肠道壁发红,肠粘膜脱落,剪开肠道可见黄色浓汁状液体。流行情况:每年的6月~9月为发病高峰期,该病病程比较长,累计死亡率比较高,温度降低时,病情可不治而愈。

防治:黄颡鱼一点红病的感染是从鱼脑内向脑外,所以一旦发病,外用消毒、内服抗生素效果均不是太佳,因此预防才是是关键。①控制黄颡鱼的放养密度在2500尾~3000尾,选择适宜的池塘面积和水深,一般主养池塘面积为3亩~5亩或10亩以下,水深以1.5m~2m较为理想。②黄颡鱼对低氧环境的耐受性比其他鱼差,放养密度较高的池塘应设增氧机防止鱼缺氧浮头。③定期使用杀虫药如硫酸铜等,消灭鱼体内隐藏的病菌、清除鱼塘内的病菌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改良地质,使用水质改良剂、微生物制剂,保持水质稳定。选用优质饲料,定期内服维生素类,增加黄颡鱼抗病力和抗应激能力。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